採蓮曲(劉方平詩作)

《採蓮曲》是唐朝詩人劉方平的詩作。此詩首句用樸素語言描寫落日下的江面景色;次句寫採蓮女的歌聲和美貌;第三句表明採蓮的熟練;末句展現採蓮女的勇敢。這首詩描寫逐層深入,情景交融,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採蓮曲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劉方平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採蓮曲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版本二

採蓮曲
落日晴江里,荊歌艷楚腰。
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⑴採蓮曲:樂府詩舊題,又稱《採蓮女》、《湖邊採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採蓮婦女的生活。
⑵荊歌:古代荊楚地區的女孩子能歌善舞。荊,即今湖北、湖南一帶地區,春秋時屬楚。楚國又稱“荊”,有時合稱“荊楚”。楚腰,據說楚國國王喜歡細腰的舞女。楚腰即指細腰。
⑶十五:十五歲。乘潮:乘著潮水的漲落,駕舟採蓮。

白話譯文

清清江面上夕陽晚霞隨波飄搖,山歌婉轉動聽,體態妖冶苗條。
從小練就了一身採蓮的本領,十五歲敢在洶湧激流中乘風弄潮。

創作背景

詩人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後在世,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此詩應是詩人在此隱居期間創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歷來寫採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採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餘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首句“落日清江里”看似無奇,但卻簡練地鋪繪出當時當地的氛圍。餘暉染照著澄碧的江水,大自然在向人們展示其寧靜而帶有點絢麗的美,這也是這首小詩的底色。而在這樣的畫面上所出現的人物則更富於情趣。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詩人又抓住最具特徵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繫首句,可以想像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詩的第三句揭示出女子在採蓮。傍晚還在採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採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並不滿足於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採蓮的場面,而著重於刻畫採蓮人。“從小慣”三字,一方面說明她採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繫日暮採蓮,自然讓人了解到採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表明她的勇敢和勤勞。這兩句不僅寫出採蓮女的能幹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於詩人擇詞鍊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

名家點評

明·高棅《批點唐詩正聲》:誦此如在鏡湖蓮花中與婢子語。
清·喬億《大曆詩略》:愈俚愈妙,六朝小樂府之遺。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鬟霧鬢,盈盈正碧玉之年。水佩風裳,采采唱紅芙之曲。詩既妍雅,調亦入古。楚腰十五,便解乘潮,猶之十歲胡兒,都能騎馬,各從其習尚也。

作者簡介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有才不遇,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見稱於時。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代表作有《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劉方平像劉方平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