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塘鎮

下馬塘鎮

下馬塘鎮位於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東部山區,屬長白山千山支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23°44′,北緯41°1′,總面積223平方公里,總人口12782人,其中農業人口10996人,城鎮人口1786人,下馬塘鎮轄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馬塘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地理位置: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東部山區
  • 面積:223平方公里
  • 人口:12782人
  • 火車站:下馬塘站
  • 車牌代碼:遼E
城鎮性質,區位資源,礦產資源,歷史沿革,特色企業,產業發展,

城鎮性質

下馬塘城鎮性質為以採選加工工業和林木加工為主,建材、化工、建 築業為輔的工業小城鎮。在1989年全省實施“518”工程中,被列為100家村鎮建設試點之一。1997年被列為全國鄉鎮500強之一,城區內有駐鎮單位12家,鎮直鎮辦單位23家,合營企業37家。各種工商業戶176戶,從業人員342人。1998年建成1處8000平方米的停車場。有大型全封閉農貿市場1處,露天貿易市場1處,熱鬧繁華的商業街1條,較大型廣場兩處,郵電大樓內有2000門的程控交換機1台。鎮內交通十分方便,共有馬路7條,全長5.9公里。丹霍線國家二級公路從城區穿過,瀋丹線鐵路南北而臥,瀋丹高速公路即將竣工,並在下馬塘設出口和服務區,不出城區可以乘上通往瀋陽鞍山本溪丹東鳳城遼陽等方向的大小客車。

區位資源

下馬塘鎮交通便利,304國道和瀋丹鐵路縱橫南北,新建的瀋丹高速公路在下馬塘鎮設有進出口,距本溪市37公里,距省府瀋陽市99公里,邊境城市丹東124公里。下馬塘鎮山林資源極其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9%,林木面積16267畝,林下生長著人參細辛龍膽草五味子刺五加等天然名貴中草藥材和大葉芹刺龍芽猴腿等數百種山野菜,屬天然無污染綠色食品。

礦產資源

下馬塘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重質碳酸鈣儲量約1.2億噸,主要 分布在馬家、施家、太平山,白度大於90%;矽石礦儲量1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沈家、深溝、太平山;鐵礦石儲量約3800萬噸,主要分布在馬家、苗家廟嶺、程家、愛國等11個村;硫化鐵礦儲量為535萬噸,主要分布在金家;大理石儲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金家、太平山,多為白色和粉紅色,塊度較大;花崗岩儲量達10億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太平、馬家、程家、深溝,其中太平山村產品為灰白色,其餘均為肉紅色。核工業部開採的原子油礦已開採多年。
下馬塘鎮下馬塘鎮

歷史沿革

下馬塘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傳說,唐太宗麾下名將薛禮征東時, 路過此地下馬休息,並在河裡飲馬。飲馬河段地形酷似池塘,下馬塘因此而得名。清代,下馬塘歸遼陽管轄,後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本溪後,歸本溪管轄,屬西三區。民國期間,下馬塘設第八區公所,下轄12個村。抗戰勝利後,由於解放戰爭需要,1946年在太平山設立太平山區人民政府。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1956年下馬塘和南芬區合併為南芬人民政府,下馬塘歸南芬區領導,同時下馬塘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下馬塘八一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下馬塘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成立下馬塘鄉人民政府,1984年改為下馬塘鎮人民政府,1985年改為下馬塘滿族鎮人民政府。1988年下馬塘由本溪縣劃出,歸南芬區管轄。名揚遼東的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將軍就出生在下馬塘鎮的苗家村。下馬塘人民為了緬懷他,建立了苗可秀紀念碑及烈士陵園(1998年修建高速公路,動遷重新修建,現已竣工),並被本溪市列為十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下馬塘出生並成長為名人的還有珠江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張良(深溝村)及曾擔任過台灣金門島少將副司令的楊永茂(太平村)。
大理石大理石

特色企業

下馬塘鎮資源豐富,從太平村施家村整個一條溝都儲藏著
大理石、矽石方解石等寶貴資源。為了科學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下馬塘鎮堅持高標準、高起點,著力在精深加工,開發下游產品上做文章。先後引進興建了總投資6000萬元的楓葉、5000萬元的昌泰、5300萬元的億利、1億元的百興等大型方解石深加工企業,年產高精度石粉40多萬噸,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3億多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基地。下馬塘鎮還著力開發以石粉為原材料的造紙、薄膜等下游產品,以獲取更大的附加值。2008年,下馬塘鎮引來福建晉江三陽建材貿易公司投資5000萬元,實施花崗岩深加工,以取代幾十家當地小作坊。
石灰石石灰石

產業發展

位於瀋丹鐵路本溪市境內的下馬塘鎮,過去曾以“三小”出名。一是 鎮小。人口不多,又多居住在七溝八岔里;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以採礦為主的工業又多是手工操作,小打小鬧,不成氣候;三是名氣小。連許多本溪人也很難說清其區域位置。“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屬於“第三世界”,鄉財政更是捉襟見肘。下馬塘鎮有豐富的“三石”資源,即鐵礦石、方解石、石灰石,又有緊靠鐵道線的交通運輸優勢,不該窮到這個份兒上。問題的癥結就出在沒有很好地利用礦產資源這棵搖錢樹。下馬塘鎮接受了“有水快流”的觀念,也深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不許別人伸手,鎮裡把採礦作為百姓發家致富的途徑,組織男女老少齊上陣,大打“礦山之仗”。牛車運礦、碾子碎礦,五花八門,一切原始手段都用上了。雖然場面很壯觀,也耗盡了人力物力,但最終也只是弄了個熱熱鬧鬧的場面,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2005年末,省政府將南芬區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區里又將下馬塘鎮確定為“生態工業區”,不僅為鎮裡送來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也送來了改革傳統發展方式、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那時起,下馬塘鎮打消了單靠自己乾的念頭,按採礦規律辦事,豎起了開門辦礦的旗幟,改善投資環境,大張旗鼓地實施招商引資。到下馬塘鎮已有4戶投資5000萬元以上、與“三石”有關的項目建成投產。2008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超過2億元,實現稅金3500萬元,分別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5%和93%,而且還有十餘戶投資超億元或近億元的項目已開工建設。
下馬塘鎮下馬塘鎮
變“小開採”為“大開發”
即使是開門辦礦,下馬塘鎮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開始時,為了吸引資金,他們不惜將大礦源分割切塊,以迎合那些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其結果是大礦源被“五馬分屍”,滿山遍野挖窟窿,小場小礦辦了不少,但對發展經濟並沒起多大的支撐作用,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從去年初開始,他們轉變了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以投資額度和資源情況為標尺,變“小開採”為“大開發”,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到礦產資源開發上來。為此鎮裡還設定了“四不引”的門檻,即投資額不足500萬元的礦產項目不引;環保不配套或不堅持“三同時”的項目不引;只生產礦石、沒精深加工的項目不引;對於整體大礦源,不達設計標準的項目不引,以此來確保大礦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四不引”擋住的只是那些投機者,反而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騰出了投資空間。太平山方解石開採,一度出現過幾十家小石場、小作坊。鎮裡先是引進瀋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一座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晉江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一座大型石料廠。這使得那些小石場、小作坊再無容身之所,自消自滅了。早已被礦販子盯得眼熱的石灰石資源,主體礦源如今已被鎮裡賣給瀋陽一戶大客商,他們將投資5億元建一座現代化工廠。下馬塘鎮用“大開發”取代“小開採”,真是受益多多。首先是有利於資源的“吃乾榨淨”、充分利用;其次是生產過程中有能力配套成龍,拉長產業鏈條,形成集群優勢;再次是有利於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及生產後的生態恢復。“棄小愛大”已經成為下馬塘鎮礦業發展的一條準則。
變“賣礦石”為“賣產品”
如果今天再說下馬塘鎮名氣小,那就有失公允了。下馬塘鎮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均設有聯絡處,為的就是承接鑄造產業的轉移;在清華大學建有研究室,就是要研究和拓寬方解石產品的深度開發空間。這氣魄,在鄉鎮一級政府還真是不多見。下馬塘鎮年產40萬噸鐵精粉如今不落地就進入了深加工程式。先期落戶這裡的興盛鑄業公司,上半年已實現鑄造產值3.2億元、稅金1200萬元,均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公司正在建設的三期工程將於明年竣工投產,到時年產值可實現15億元。2008年投資8000多萬元成立的聚鑫達公司,採用先進的中頻爐技術,專門生產精密鑄件,可全部消化本公司年產的20萬噸鐵精粉,年產值可達2.2億元。鑄造產業已經成為下馬塘鎮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在清華大學設有研究室的本溪非金屬礦業公司,是遼寧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民營企業,年產高級石粉、塑膠母粒等產品20萬噸,年產值3億多元。下馬塘鎮正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著手研發高級新聞紙、PC塑管等新產品,不斷拉長方解石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