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避岙鄉

黃避岙鄉

黃避岙鄉居象山北部,三面環海,南依西滬港與牆頭、西周毗鄰,北靠象山港與奉化、鄞州隔港相望,東鄰賢庠鎮、大徐鎮,象山港大橋穿鄉而過。全鄉陸域面積43.6平方公里,海岸長28.6公里,轄16個行政村,人口1.37萬人,政府駐地龍嶼村。先後獲浙江省鱸魚、黃魚之鄉,省級生態示範鄉鎮等榮譽。2017年,全鄉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3.6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939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避岙鄉
  • 外文名:HuangBi'ao
  • 目標:打造花園式港灣門戶重鎮
  • 區域面積:43.6平方公里
  • :16個行政村
區域位置,工業經濟,農漁業經濟,旅遊發展,古橋古景,石平橋,迎郎橋,石欄橋,龍嶼平橋,清陽橋,水湖塘橋,大斜橋,

區域位置

黃避岙鄉

工業經濟

受益於寧波都市圈溢出效應,落戶企業以寧波籍為主體,產業結構以大型機械、智慧型裝備、電動工具、新型建材等為主體,其中日星鑄造一家納稅超億,已於2017年成功掛牌上市。2017年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6.5億元,完成稅收8498萬元,完成工業投資1.56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3000萬美元,完成浙商回歸資金1.2億元,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國家萬人計畫(省千人計畫)人才和海外工程師各1名,全鄉新增市級智慧型製造項目2個。
黃避岙鄉

農漁業經濟

主要以網箱養殖、海帶和貝類養殖為主。魚藻類養殖“產學研銷”體系成熟,旭文海藻滸苔人工養殖具備規模化養殖能力,象山港灣苗種有限公司成為全市最大魚類親本繁育基地。僅高泥村網箱養殖規模就達2500隻標準化網箱,年產值2000餘萬元,是我省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西滬三寶”--海帶、紫菜和苔條養殖面積達到5500餘畝,貝類養殖面積達到4700餘畝。
黃避岙鄉

旅遊發展

2016年創建市“斑斕海岸”文明示範線先行區為契機,打響黃避岙本土旅遊“西滬”品牌。至2017年底通過政府引領,帶動社會資本6000萬,“斑斕海岸”沿線親子娛樂、觀光休閒、主題民宿、農漁體驗等鄉村旅遊項目逐步入駐,沿線各村民宿產業逐步興起。在硬體設施建設上,完成“1314”漫行觀光道6公里,三高線“白改黑”提升工程年底完成招投標,候車亭、公共廁所、停車場、遊客諮詢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硬體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完成高泥、塔頭旺、白嶼三村全縣首批A級景區村莊創建,通過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驗收。
黃避岙鄉
黃避岙鄉
黃避岙鄉
黃避岙鄉

古橋古景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那是水鄉小橋的形象寫照。黃避岙鄉三面環海,一面背山。只有各村中一些古橋,如遺珠散落其間。俯拾起來,也別有韻味。大林村四面環山,掩映在綠樹叢中。山村有溪穿村而過,溪深處有三四米。“村橋經雨斷,澗水向戶分”。村民結廬溪兩旁,以山水為伴。

石平橋

進村必須過一座條石平橋,長3.5米,寬3米,高2米。過橋是一株古樟,枝繁葉茂,樹幹要兩人才能合抱,樹齡至少上百年了。橋是清朝康熙年間建造的。“正是吾廬秋好夜,上橋渾不要人扶”。樟樹下,大橋邊,是村民們茶餘飯後休閒的好去處。

迎郎橋

大橋上游不遠處有一座叫迎郎橋的,橋面石板鋪成,長3米多,寬2米多,是單孔石橋。古時村民迎娶,必須在此下轎,接新娘迎姑爺。那時候,“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石欄橋

溯溪穿行村中,幾步一橋。有清乾隆年間建的石欄橋,是村中林氏家橋。石條石板組成。石條長3.5米,內徑2米,高1.6米,製作精美。“村橋岸下溪水流,雕欄疏簾半上鉤”。你若站在橋上,看橋下流水淙淙,聽溪水嘩嘩歡歌,皂莢樹臨溪搖弋,小蜻蜓溪畔點水,能令人心曠神怡。前幾年,由於村道改造,村中己不見有溪。溪上、橋面都澆了水泥路。倒牛橋也只知大概位置。只有榮宗橋的石拱還留存至今,訴說著橋的變遷史。

龍嶼平橋

橫跨龍潭溪的龍嶼村口。清朝名人張聞哲作有《平橋》一詩:“路接蓬萊仙境長,溪花倒撲沁余芳。平平兩岸真如畫,霞起天台勝石樑。”平橋原為拱橋,光緒初年裡人張紹台重修,是單孔石樑橋。石板鋪面,橋體平坦,含平安之意,橋粱鐫有“平橋”兩字。傳說拱橋形如窯門,有背村內形勝所以重修。橋長5米,寬2米,高3米,塊石台。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難以負重,改建石拱橋。九十年代又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有鋼護欄。橋下溪畔,兩邊是高大的沙撲樹,夾雜著楊樹、柳樹。平橋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清陽橋

又稱甩洞橋。在白嶼村口,跨白嶼溪。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弧形條石拱橋。台階彈石面,石板護欄,鐫刻花卉雲紋,製作精細。長3米,寬2.6米,高2.4米。是縣內現在四座石條拱橋之一。白嶼村前隔條公路就是西滬港,人們下海勞作回村,漲潮時漁船直達村口。“隱隱飛橋隔野炊,溪入西滬問漁船”。傍晚,溪頭堤邊,兒望父,妻候夫,奏一曲迷人的漁耕之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人用鋼筋混凝土板加寬橋面,石雕欄板被拆除,但原貌仍在。

水湖塘橋

在黃避岙村西,橫跨水湖塘江。建於清代中後期,4孔條石平橋連線長堤。石塊石墩,長15米,寬1.5米,高3米。水湖塘江往西直達象山港,傍晚時分站在橋上西望,江面盤曲,水光灩瀲,有“長河落日圓”之意境。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重修,為鋼筋混凝土橋,仍為石塊石墩,加寬至3.5米。

大斜橋

跨大斜橋溪的大斜橋,條石平橋,長3米,寬1.5米,高2米。始建年月不詳。沿地勢而築,橋面傾斜,所以叫大斜橋。可用“小橋斜跨碧流沙”來形容此橋。橋旁一村因橋而名。下游不遠處,還有一座叫仙人橋的。條石平橋,長3米,寬1.6米,高2米。相傳橋成之日,橋面留有深度大腳印,人們信有仙人相助而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文勝水庫,橋被水沒而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