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城鎮(甘肅秦安縣隴城鎮)

隴城鎮(甘肅秦安縣隴城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隴城鎮位於甘肅秦安縣東部,清水河中游,大隴山西側,距縣城45公里。東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南接清水縣,地處張家川、清水、秦安三縣交界地帶,鎮域面積75.32平方千米(2017年)。全鎮現有22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6804戶,總人口30367人(2017年)。該鎮總耕地面積59310畝,其中山地53367畝,川地5943畝,人均耕地面積1.91畝;糧田面積49397畝,人均1.59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秦安縣
  • 地理位置:甘肅秦安縣東部
  • 面積:75.3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036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概況,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水文,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建設,科教文衛,旅遊資源,

概況

隴城鎮位於秦安縣東北部,東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南接清水縣。面積75.3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0367人(2017年)。轄張家溝、張灣、媧皇、山王、張趙、陳村、鳳尾、王家灣、常營、西關、龍泉、略陽、上袁、南七、頭圖、陰坡、朱魏、范呂、上魏、許墩、金泉、崇仁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媧皇村,距縣城45千米。
地處張家川、清水、秦安三縣交界地帶,大隴山兩側,清水河上游,海拔在1500-1900米之間,平均海拔1700米。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傳說伏羲、女媧生於隴城,故有“羲皇故里”之稱。名勝古蹟有女媧廟、女媧洞,齊家文化遺址、西番寺遺址、三國時期古街亭戰場等。1964年上袁村出土秦代銅杈和銅燈,為國家級珍貴文物。

沿革

隴城鎮歷史悠久,三國古戰場街亭就在境內,是古秦安四大集鎮之一。史料計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涼洲刺史部冶在隴城(古名為龍城);西晉時設定略陽郡、略陽縣,隋朝時設定隴城縣。以後歷代在隴城一直設定有道、縣、鎮的建制。解放後設立隴城區。1950年設隴城區,1959年改為公社,1965年撤區並社,1984年撤社改鄉。1996年,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張家溝、張灣、隴城、山王、張傅、石堡、張趙、陳村、李家莊、鳳尾、王家灣、常家坪、常營、梨園、西關、龍泉、略陽、上袁、南七、王李、頭圖、中莊、陰坡、朱魏、范呂、上魏、許墩、金泉、崇仁、趙山30個行政村。
2003年隴城撤鄉建鎮。2005年,全鎮面積78.94平方千米,轄30個行政村,68個村民小組,共6534戶、31272人;其中農業人口22452人,非農業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8個村:撤銷李家莊村,併入略陽村;撤銷石堡村、張傅村,併入南七村;撤銷梨園村、常家坪村,併入常營村;撤銷中莊村,併入陰坡村;撤銷趙山村,併入崇仁村;撤銷王李村,併入頭圖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隴城鎮位於甘肅秦安縣東部,清水河中游,大隴山西側,距縣城45公里。東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南接清水縣,地處張家川、清水、秦安三縣交界地帶,鎮域面積78.94平方公里。
秦安隴城鎮

氣候

隴城鎮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均氣溫8.9℃。水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降水量550mm左右,無霜期169天左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較為肥沃,農作物、蔬菜、水果均適宜種植。

水文

該鎮地處清水河上游,境內有較大河流2條(清水河和南七河),清水河從張川縣自東至西流入,形成一條較開闊的河谷地。
秦安縣隴城鎮秦安縣隴城鎮

經濟發展

該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資源優勢,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餐飲、商貿、運輸、養殖、果椒、建材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且發展潛力較大。主要表現在: 交通較為便利:隴城地處三縣交界地帶,橋四公路從東向西橫穿其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蔡河至馬河縣際柏油公路工程建成,將於蔡蓮、葉蓮等公路連為一體,徹底改善隴城與外界的交通狀況。
該鎮商貿流通較為活躍:隴城為秦安四大集鎮之一,歷來商賈雲集,集日客流量較大。現有占地面積20畝,功能設施比較完善的綜合市場一處,有營業用房60間,近1000平方米;售貨大棚2棟1000平方米,攤位176個。建材、糧食、畜禽等市場已初具雛形。
該鎮傳統養殖業初具規模:有種雞繁育場一處,年孵化能力30萬隻,萬隻以上規模養雞場3外,規模養殖村10個,規模養殖戶1000戶,有一支百人以上常年經銷畜禽的隊伍。養殖業是隴城的傳統產業,優勢較為明顯,隴城仔豬享譽縣內外。鄉鎮企業以建材加工為主,有大型磚廠五個,年產紅磚5000萬塊。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隴城鎮政府領導班子高度重視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把改善基礎設施,改變鎮村面貌當作德政惠民工程中的一件大事來抓。鄉村公路建設方面,除縣上鄉村農路建設撥付補助資金外,鎮村兩級和村民自籌部分資金新開挖農路8條,20.6公里,鋪砂石路面18.6公里,整修道路3條18公里,購買涵管62節,修建涵洞10條。通過自籌資金,啟動了隴城鎮清水河大橋,解決了民眾的行路難問題。

科教文衛

該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附中1所,國小22所,幼稚園1所;建有使用面積350立方米,設施較為齊全的鎮文化中心;鎮中心衛生院建有750平方米的門診樓,內設30個訂位的住院部,建有急救中心,配有急救車。全鎮村村通農電,90%村通電話,移動通訊基本覆蓋全鎮。
全鎮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實現了農戶醫藥費用的報銷服務制度,報銷率達58%。兒童計畫免疫“五苗接種”率鞏固在90%以上,同時建立健全了卡、證、冊;兒童入保率達80%以上,傳染病報告率達100%,確保了全鎮範圍內沒有傳染病的發生。
全鎮國小中期雙合率達89%,優良率達31%。依法組織全鎮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小學生免試100%升入國中;完成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已啟動1站15點的年培訓計畫,建成了5個示範點、為黨員民眾提供了學習場所,培訓黨員民眾1200人次。
2010年,全鎮範圍內排查矛盾糾紛調處率達100%。創建“平安村”22個、“平安校園”23所、“平安單位”4個、“平安家庭”3800戶,同比增長27%,鞏固了“無毒鎮”成果。五是對隴城鎮範圍內長16.3公里的“中石油”輸油管道所占用土地及附著物設施,進行附著物賠益、土地補償,確保了國家重點項目的實施。

旅遊資源

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
街亭古戰場遺址位於隴城鎮,是漢代略陽道街泉縣的治所、俗稱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戰,因參軍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被魏將張郃絕其汲道,大敗馬謖於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使首出祁山的叛魏應亮的南安(今甘肅隴西)、天水(今甘肅天水市)、安定(今甘肅鎮遠)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1997年,秦安縣政府在隴城鎮修建碑亭並立碑,碑名由曾任陝甘蘇維埃政府主席、陝甘寧邊區集團軍政委、建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的習仲勛同志題寫。街亭文化是天水三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女媧祠
女媧廟女媧廟
漢代以前,女媧祠在隴城鎮以北2.5公里的龍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祠移建在隴城東門內。此後,由於清水河不斷侵蝕城址,女媧祠又移建東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事,女媧祠被毀後,重建於隴城南門內。在“文革”期間,女媧祠被毀無存。1989年隴城民眾集資在隴城南門的原址重建。
女媧洞遺蹟
女媧洞位於隴城鎮東南約二公里的風溝,洞在風台梁西側的半崖上,洞口高六尺,寬三尺許,洞口大而寬,在洞深10米處,又窄而小,一人能進去。女媧洞與鄭家溝相通,全長約1.5公里,由於洞深,空氣稀薄,洞內不詳。
隴城古城遺址
隴城故城是晉代設定的略陽郡,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定隴城巡檢司的治所。北魏、北周時期的隴城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八卦城之名與伏羲畫八卦有密切聯繫。
西番寺
西番寺,又稱無憂寺,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了割據隴城的番王阿育王后,認為天下統一和太平了,“吾無憂矣”,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就在隴城積麥崖(今西番寺處)鑿險洞、建廟宇,取名為“無憂寺”。唐代佛教大興,由尉遲敬德奉旨重建“無憂寺”,更名“西番寺”,沿傳至今。
明清古建築一條街
現在隴城城內的明清建築物大多是商業鋪面,分布在隴城城內街道兩邊,長約200多米,四五十間,是現在天水市保護比較完好的明清建築。這些建築物較好的表現了當時隴城民眾的建造水平及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觀賞及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