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是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 9787511106056

基本介紹

  • 書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
  • 作者:張利國
  • ISBN: 9787511106056
  • 頁數:144頁
  • 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1日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平裝: 14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1106056
條形碼: 9787511106056
尺寸: 25.6 x 18.2 x 0.8 cm
重量: 82 g

作者簡介

張利國,1977年7月1日出生,湖南省南縣人。1997年9月進入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1年保送本校技術經濟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2003年9月提前攻讀本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江西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講師、資源管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近年來主要從事農業經濟、食品(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1項,江蘇省研究生創新計畫項目1項,參與各類課題12項,在《國際貿易問題》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1部。

內容簡介

張利國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在論述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以及區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生態農業方面重點探討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遇與威脅;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食用農產品生產者質量信息傳遞行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安全)農產品發展的長效機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戶從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並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典型縣——武寧縣進行了剖析。
在農村發展方面重點探討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農產品生產演變情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演變情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人口分布演變情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社會保障情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適合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生態學等專業及相近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作為教學參考書,也可供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閱讀。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與數據來源
1.3.1 研究思路
1.3.2 數據來源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研究區域概況
1.6 理論基礎
1.6.1 可持續發展理論
1.6.2 循環經濟理論
1.6.3 生產者行為理論
1.6.4 區域發展理論
第2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2.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2.1.1 生態農業標準化進展迅速
2.1.2 生態農產品開發快速推進
2.1.3 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
2.1.4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強
2.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公眾環境保護的意識差
2.2.2 生態農業技術相對滯後、技術體系不完善
2.2.3 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2.2.4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難以兼顧
2.2.5 服務體系建設滯後,難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
2.2.6 缺乏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規劃
第3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
3.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取得的成效
3.1.1 生態農業扶持力度加大
3.1.2 生態農產品開發成績斐然
3.1.3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強
3.1.4 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生態農業成績顯著
3.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
3.2.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分析(S)
3.2.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劣勢分析(W)
3.2.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會分析(O)
3.2.4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威脅分析(T)
3.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3.1 加強生態農業宣傳,增強公眾生態意識
3.3.2 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瓶頸”
3.3.3 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搞好農技推廣服務
3.3.4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農業發展條件
3.3.5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改善生態農業發展外部環境
第4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食用農產品生產者質量信息傳遞行為分析
4.1 引言
4.2 調查實施與樣本數據描述
4.2.1 調查實施
4.2.2 樣本數據描述
4.3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質量信息傳遞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4.3.1 變數及模型選擇
4.3.2 實證結果考察
4.4 簡短結論及建議
第5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安全)農產品發展的長效機制分析
5.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制約因素
5.1.1 受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制約
5.1.2 受農戶安全生產意識不強的制約
5.1.3 受全程質量控制機制不健全的制約
5.1.4 受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的制約
5.1.5 受消費者信任程度不高的制約
5.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長效機制
5.2.1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5.2.2 提高農戶安全生產意識
5.2.3 健全全程質量控制機制
5.2.4 完善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5.2.5 增強消費者對生態(安全)農產品的信任度
第6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戶從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分析
6.1 文獻綜述
6.2 調查實施與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6.2.1 調查實施
6.2.2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6.3 變數及模型選擇
6.3.1 變數定義及預期作用方向
6.3.2 模型選擇
6.4 計量結果分析
6.4.1 模型估計結果
6.4.2 結果分析
6.5 簡短結論及建議
第7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武寧縣為例
7.1 武寧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7.2 武寧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
7.2.1 標準化建設初見成效
7.2.2 農業生產新技術推廣步伐加快
7.2.3 觀光農業開發模式不斷創新
7.2.4 境內生態環境優美
7.3 武寧縣生態農業產業格局與主要模式
7.3.1 產業發展格局形成
7.3.2 “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初步形成
7.4 武寧縣生態農業發展思路
7.4.1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7.4.2 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7.5 武寧縣生態農業總體目標和建設步驟
7.5.1 總體目標
7.5.2 建設步驟
7.5.3 重點產業
7.6 武寧縣發展生態農業的保障措施與建議
7.6.1 健全組織領導
7.6.2 提供政策措施
7.6.3 健全建設資金
7.6.4 建立人才保障機制
第8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農產品生產演變情況分析
8.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農產品分布情況
8.1.1 糧食分布情況
8.1.2 油料分布情況
8.1.3 棉花分布情況
8.1.4 糖料分布情況
8.1.5 蔬菜分布情況
8.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分析
8.2.1 糧食生產能力分析
8.2.2 油料生產能力分析
8.2.3 棉花生產能力分析
8.2.4 糖料生產能力分析
8.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
8.3.1 農業機械總動力的變化情況
8.3.2 化肥使用量的變化情況
8.3.3 農藥使用量的變化情況
8.3.4 地膜使用量的變化情況
8.3.5 有效灌溉面積變化情況
8.4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農產品產量與農業生產條件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8.4.1 灰色關聯度的簡介
8.4.2 主要農產品產量與農業生產條件的灰色關聯度評價結果
第9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演變情況分析
9.1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含義及構成
9.1.1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含義
9.1.2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
9.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變化
9.2.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變化情況
9.2.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地區差異比較分析
9.2.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地域性差距形成的原因
9.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問題及對策
9.3.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存在的問題
9.3.2 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政策
第10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人口演變情況分析
10.1 貧困含義及貧困線的劃定
10.1.1 貧困的含義
10.1.2 貧困線的界定
10.2 我國相關扶貧政策的演變
10.3 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歷史演變
10.4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現狀分析
10.4.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人口整體變化情況
10.4.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國家級貧困縣農村貧困人口變化情況
10.4.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縣農村貧困人口變化情況
10.5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貧困的原因分析
10.5.1 生態破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貧困
10.5.2 資源匱乏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貧困
10.5.3 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貧困
10.5.4 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貧困
10.5.5 其他原因導致貧困
10.6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扶貧的政策思路
10.6.1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立良好的農村反貧困外部環境
10.6.2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構建有利於農村反貧困的制度機制
10.6.3 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其反貧困的能力
10.6.4 以整村推進為突破口,確立有效的農村反貧困途徑
10.6.5 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契機,探索扶貧開發工作新模式
10.7 結語
第11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社會保障情況分析
11.1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分析
11.1.1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11.1.2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11.1.3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11.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社會保障分析
11.2.1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況分析
11.2.2 農村合作醫療情況分析
11.2.3 農村養老保險情況分析
11.3 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對策
11.3.1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11.3.2 農村合作醫療方面
11.3.3 農村養老保險方面
參考文獻
附錄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