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建設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從生產力布局學角度看,是要從空間角度對城鄉做出統一規劃,進行系統安排;從自然生態學 角度看,是要保證自然生態暢通有序,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有機結合,城鄉健康協調發展;從社會學角度看,是要打破相對發達的城市與相對落後的農村間的分割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逐步消滅城鄉差別,使城鄉融為一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實質上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道路。

內涵,經濟內涵,社會內涵,空間內涵,特徵,必要性,

內涵

要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宏偉目標,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須把“城鄉一體化”建設作為一條主線,作為消除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來推行。從鄱陽湖區現狀及生態經濟區建設目標來分析,其“城鄉一體化”的本質是促使城市和鄉村取長補短,並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空間布局上實現整體協調發展的過程。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城鄉一體化作為結果,是要創造具有城鄉優點而無兩者缺點、宜於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生存環境。作為城市與鄉村在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空間等要素交融、協同發展的過程,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在20世紀後期已經不同程度地啟動,在21世紀又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納入了這個過程。
城鄉一體化,作為鄱陽湖區建設的一個目標,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

經濟內涵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由從事較低效率的一產業轉入城市從事較高效率的二、三產業的過程,是一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對江西來說是實現“民富省強”的過程。

社會內涵

城鄉一體化是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參與工業化、現代化並分享工業化成果的過程,包括享受不斷提高的工資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務的過程,是廣大農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轉變生活方式並實現“全民小康”的過程。

空間內涵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現代城市物質、技術、人才及文明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是農村不斷發展、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是現代新農村全面建成的過程。  可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的城鄉一體化不是傳統的以城市利益為主體、較少考慮農村甚至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的舊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統籌城鄉發展優勢互補共贏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謀求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協同發展,謀求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鄉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特徵

鄱陽湖區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至少應具備以下五個特徵:
(1)城鄉一體化是城鎮與鄉村在經濟和空間上的整體協調,合理布局;
(2)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工業現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發生相互促進的;
(3)城鄉一體化是雙向發展的,不是全部鄉村都能變為城市,也不是城鎮的鄉村化,是城鎮與鄉村互相吸取先進因素,擯棄落後因素的一種雙向和諧演進過程;
(4)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包括物質文明生態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精神、文化、社會發展的內容不可忽視;
(5)城鄉一體化應消滅城鄉對立和縮小城鄉社會差別,但是城市與鄉村在規模、形態和景觀等主要方面的差別不能消滅。城鄉差別應體現在特色上、產業布局上,這是永恆的,只是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必要性

2008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鎮化率是41.36%,鄱陽湖經濟區的城鎮化率還略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針對鄱陽湖區的特色和建設目標,其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突出三個方向:工業向生態工業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約化經營集中,農民向中小城市集中。  工業向生態工業園區集中是謀求聚集經濟效益的有效路徑。城鄉一體化以“工業向園區集中”為實施路徑的起點,引導產業走集約化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產業聚集過程同時也是人口聚集的過程,是市場購買力聚集的過程,是第三產業市場發育擴張的過程,生態經濟區建設將為改善城市產業結構、擴大城市就業機會提供空間依託。
當前,江西的農村人口結構正在面臨著重大轉型: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人口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勞動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農業變得無利可圖。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江西農村大量土地處於低產率運作狀態。引進市場機制,促進農業企業及農業合作社發展,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是江西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失地農民問題是中國城市進程中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城中村”是江西已經城市化的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最後堡壘。湖區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將探索出一條加快三農問題和“城中村”問題的解決、提高建設用地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徑。 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