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蓮花

西番蓮花

西番蓮屬於西番蓮科(Passifcoraceae)。起源於南美洲,為多年生常綠草質或半木質藤本攀援植物。西番蓮果汁中含有鳳梨、香蕉、草莓、蘋果、酸梅、芒果等165種水果香味,是舉世聞名的香料水果,果實中含有超過132種以上的芳香物質,有“果汁之王”的美譽。花大而奇特,可作庭園觀賞植物。全草可入藥,具有祛風消熱、風熱頭昏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莖圓柱形並微有稜角,無毛,略被白粉;葉紙質、長5-7厘米,寬6-8厘米,基部心形,掌狀5深裂,中間裂片卵狀長圓形,兩側裂片略小,無毛、全緣;葉柄長2-3厘米,中部有2-4(-6)細小腺體;托葉較大、腎形,抱莖、長達1.2厘米,邊緣波狀,聚傘花序退化僅存1花,與卷鬚對生;花大,淡綠色,直徑大,6-8(-10)厘米;花梗長3-4厘米;苞片寬卵形,長3厘米,全緣;萼片5枚,長3-4.5厘米,外面淡綠色,內面綠白色、外面頂端具1角狀附屬器;花瓣5枚,淡綠色,與萼片近等長;外副花冠裂片3輪,絲狀,外輪與中輪裂片,長達1-1.5厘米,頂端天藍色,中部白色、下部紫紅色,內輪裂片絲狀,長1-2毫米,頂端具1紫紅色頭狀體,下部淡綠色;內副花冠流蘇狀,裂片紫紅色,其下具1密腺環;具花盤,高約1-2毫米;雌雄蕊柄長8-10毫米;雄蕊5枚,花絲分離,長約1厘米、扁平;花葯長圓形,長約1.3厘米;子房卵圓球形;花柱3枚,分離,紫紅色,長約1.6厘米;柱頭腎形。漿果卵圓球形至近圓球形,長約6厘米,熟時橙黃色或黃色;種子多數,倒心形,長約5毫米。花期5-7月。

生長環境

起源於南美洲,為多年生常綠草質或半木質藤本攀緣植物。故鄉是墨西哥高原地區海拔1500米的地方,它既不耐寒,又畏酷暑,那裡氣候溫涼,有一段低溫時期進行休眠。西番蓮又名雞蛋果或百香果,亦有“熱情之果”的雅稱,果實甜酸可口,風味濃郁,芳香怡人。

分布範圍

栽培於廣西、江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時逸生。原產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栽培。

主要價值

西番蓮果汁中含有鳳梨、香蕉、草莓、蘋果、酸梅、芒果等165種水果香味,是舉世聞名的香料水果,果實中含有超過132種以上的芳香物質,有“果汁之王”的美譽。它的天然原汁以其自身鮮艷的色澤,獨特濃郁的芳香風味,豐富的營養以及對人體的保健作用,被稱為天然營養濃縮物和熱帶果後。
西番蓮不僅營養價值高,生津止渴,還有防病健身的功效。據測定,西番蓮汁含有60多種揮發性化合物,可溶性固物含量高達10--14%,有機酸含量為1.5--3%。可溶性固物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及微量的甘露酮糖、天庚酮糖等。胺基酸含量也相當豐富,主要有亮氨酸、脯氨酸蘇氨酸、賴氨酸等,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維生素C、A、B、B1以及鈣、磷、鐵、鈉等含量相當豐富。西番蓮種子含油量高達25%,可榨成食用油,油質與葵花油媲美。用它作原料,可加工成果汁、果露、果醬、果凍等產品,具有美容養顏、清暑開胃、消除疲勞、提神醒酒、消炎祛斑、降脂降壓、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

繁殖方法

以分根和扦插繁殖為主,育種用種子繁殖。
1.分根繁殖 此法最為常用。因西番蓮花僅於根頸部能發芽,在分割時必須帶有部分根頸,否則不能萌發新株。為了便於識別,常採用預先埋根法進行催芽,待根頸上的不定芽萌發後再分割栽植。分根法簡便易行,成活率高,苗壯,但繁殖株數有限。
2;扦插繁殖 是西番蓮花的主要繁殖方法,繁殖係數大,一般於早春進行,夏秋亦可,以3~4月在溫室或溫床內扦插成活率最高。插穗取自經催芽的塊根,待新芽基部一對葉片展開時,即可從基部剝取扦插。也可留新芽基部一節以上取,以後隨生長再取腋芽處之嫩芽,這樣可獲得更多的插穗。春插苗經夏秋充分生長,當年即可開花。6~8月初可自生長植株取芽行夏插,但成活率不及春插,9~10月扦插成活率低於春季,但比夏插要高。插壤以沙質壤土加少量腐葉土泥炭為宜。
3.種子繁殖 僅限於花壇品種和育種時套用。夏季多因濕熱而結實不良,故種子多采自秋涼後成熟者。垂瓣品種不易獲得種子,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播種一般於播種箱內進行,20 C左右,4~5天即萌芽出土,待真葉長出後再分植,1~2年後開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