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是第二代核心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戰鬥生活過的地方,作為丹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自98年開館以來,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已累計接待參觀者20多萬人次,尤其是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年接待人數達6萬人之多。目前,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已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為了更好地發揮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對全社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進行了全面修繕改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 地址:丹陽市內城河路寶塔弄5號
  • 占地面積:1344平方米
  • 地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簡介,紀念館背景資料,紀念館修繕保護,紀念館展廳布局,紀念館景觀遊覽,紀念館地理位置,

紀念館簡介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坐落於丹陽內城河路寶塔弄5號(原戴家花園)。
包括舊址和紀念館兩個部分,占地1344平方米。為二層樓房。現舊址按當年的原貌布置陳列。紀念館為一幢三層樓房,內設《光輝的總前委》展覽,運用圖、文、聲、光、像等現代化手段,將總前委的光輝歷程完整地呈現給觀眾。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後,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來到丹陽,勝利指揮了上海解放戰役和接管工作。是年5月6日至26日,鄧、陳一直住在這裡主持全面工作。丹陽會聚了中共七屆中央委員6人,候補委員2人,會聚了黨政軍等各界精英3萬多人。現總前委駐丹陽舊址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紀念館背景資料

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座落在江蘇省丹陽市人民廣場北側,舊址建於1934年。現有二層樓房三間,建築面積254平方米,門樓一座,園內天井占地1344平方米,是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解放、接管上海的前線總指揮部。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勝利後,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從南京到達丹陽,在這裡組織和指揮了上海戰役,並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資上、事務上為接管上海進行了緊張準備,使上海這座亞洲最大的城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取得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雙豐收。
1949年5月6日——5月26日,鄧小平、陳毅一直住在這裡主持全局工作。新解放的丹陽,會聚了中共七屆中央委員6人、候補委員2人;會聚了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和上海局等領導機關及主要領導幹部;會聚了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總人數達3萬多人,恢宏的歷史畫卷,為江蘇革命史增添了史無前例的壯麗篇章。
1991年7月31日,總前委駐丹陽舊址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19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4年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修繕保護

為進一步提升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的品位並改善陳列內容和手段,使之成為我市紅色旅遊的重要場所,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進行重新修繕改建,以擴大其社會教育功能。經過此次修建改造後,紀念館新增了300餘平方米的房屋面積和100餘平方米的綠化面積。經過修繕後的總前委舊址紀念館三層大樓外牆體已經由原先的現代化裝飾全部改建為與舊址風格完全一致的青磚牆體,顯得古樸而典雅。

紀念館展廳布局

展廳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光輝的征程”,採用實物模型融合油畫等虛實相間的手法生動再現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宏偉場面;
第二部分“群英會丹陽”,採用油畫場景展現鄧小平、陳毅等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領導匯聚丹陽城的畫面。
第三部分“運籌丹陽城”,將採用三維動漫、矽膠人像等手段重點展現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丹陽城、決勝大上海的恢弘歷史畫面,全面再現丹陽人民為解放接管上海所做出的奉獻和犧牲;
第四部分“決勝大上海”,將採用聲光電、玻鋼塑像等表現上海戰役驚心動魄的戰鬥情形和解放軍露宿街頭的動人場景;
第五部分“不朽的豐碑”,將採用數碼正投展示上海戰役犧牲的丹陽籍烈士的光輝形象。

紀念館景觀遊覽

紀念館位於舊址西側,三層,建築面積490平方米,於1998年1月落成,2月正式對外開放。整個展出分為《總前委在淮海戰役期間》、《光輝的總前委》等四個部分,充分運用圖、文、聲、像等現代化手段,將總前委的光輝歷程完整地呈獻給觀眾。一樓展廳內陳列了一百多件珍貴的圖文資料和實物,二樓展廳懸掛著百餘幅將帥的題詞,是江蘇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副委員長彭沖、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先後為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題匾。
作為昔日沙場一點兵的總前委丹陽舊址目前環境幽雅,景色宜人,人稱是丹陽市人民廣場旁的一座精美盆景。
作為丹陽市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該館八年來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十萬餘人,承接了丹陽市一百餘次大小、規模不等的重要活動,徵集了陳毅、楊尚昆、張萬年、遲浩田、傅全有、余永波、王克、王瑞林、張震、張愛萍、葉選平、程思遠、廖漢生等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70多位將帥的珍貴手跡及題詞,極大地提高了該館和丹陽在全國的知名度。
近年來,該館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一紅色舞台,成功地舉辦了《鄧小平圖片展》、《許杏虎、朱穎烈士事跡展覽》、《黨和國家領導人、百位將帥、名人墨寶展》、《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光輝的歷程》大型圖片展等三十餘次大型展覽,並成功地和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檔案局聯合舉辦了《上海解放圖片史料展》、《為了永恆的紀念——紀念上海解放55周年圖片展》,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江蘇省委副書記任彥申、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上將,原南京軍區政委劉安元中將,原濟南、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少將,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劉倫賢中將,北京武警部隊趙錫忠少將等許多高級領導同志紛紛到該館參觀並題詞留念。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江蘇電視台及其它省台分別來該館拍攝專題片、新聞片;中央文獻攝製組來該館拍攝了《毛澤東與上海》、《鄧小平與上海》文獻片,江蘇電視台來該館攝製了《龍入大江頭》等專題片,八一電影製片廠來該館拍攝了《大戰京滬杭》中有關總前委的片段,《解放日報》、《上海勞動報》等眾多報紙對當年運籌帷幄丹陽城的歷史畫面作了濃墨重彩的報告。88年為出《上海戰役》一書,江總書記親自寫下了千字長序。作為指揮上海戰役的前線總指揮部,其歷史地位不可替代,為世人所矚目。

紀念館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