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若瑟神父

【福若瑟神父】(Joseph Freinademetz, 1852-1908)1852年4月15日生於奧匈帝國提羅爾省的巴地亞谷一個名叫沃斯的小村莊,那裡的居民通用拉丁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若瑟神父
  • 外文名:Joseph Freinademetz
  • 出生地:奧匈帝國提羅爾省巴地亞谷沃斯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08
人物簡介,個人思想,個人稱就,

人物簡介

除拉丁語外,福若瑟也說德語和義大利語。在福若瑟的時代,提羅爾省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因此,他理所當然被視為奧匈帝國人。他的故鄉現在已屬於義大利北部波爾察諾省。福神父在魯南(山東省南部)成立聖言會傳教區(1881年,山東兗州)之前,曾於1879年4月至1881年在香港小西貢工作兩年,屬高主教(Raimondi)管轄。在香港期間,他學習中文,並首次與米蘭外方傳教會的神父一起從事傳教及牧民的工作。福若瑟與和Piazzoli神父在西貢服務,也曾一度派駐到大嶼山。1875年,他在布克申教區晉鐸,並在巴地亞的聖瑪爾定堂區服務。1879年,他遇見聖言會創辦人楊生(Arnold Janssen)(二人已於2003年10月5日同時獲冊封為聖人),便決定加入這個新傳教會。在荷蘭的斯泰爾,即首個聖言會中心,他又遇到年輕的德國籍司鐸安治泰(John Baptist Anzer, 1851-1903)神父。不論是好是壞,他們二人的命運從此永遠連繫在一起。1881年福若瑟正式踏入中國大陸, 前赴山東南部的魯南教區傳教,一直服務了27年。1908年1月28日在兗州因服侍傷寒病者受到感染,在濟寧戴莊逝世,他被稱為“魯南傳教區之父”。
福若瑟神父

個人思想

他在家書上寫著:“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我沒有其它的心愿,只希望我的屍骨埋在中國同胞中間。”福神父說:“愛是教外人所懂得的唯一外國語言”。福神父穿中式的長袍馬褂等衣服,吃中國鄉下人簡單的食物,留著辮子、鬍子。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環境下,靠著一雙腿步行,無論酷暑寒冬,晴天雨天,福神父都不畏艱苦地上山下鄉,走遍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00萬的魯南教區,為他們講道、探訪,施行聖事,在短短27年內,由當初只有158位教友,擴展到二十萬人,並有慕道者4.3萬之多。福若瑟從沒有得到中國人的稱讚,也沒有勳章,也沒有當時中國朝廷所慷慨賜予的表揚和榮譽。他沒有像其它傳教士一樣,獲得任何東西,甚至連一個牌匾也沒有。為那些認識他生活環境的人來說,這是更加非凡的。福若瑟神父懂得如何遠離外在的一切稱讚。他從不願意離開謙遜僕人(milites gregarii)的行列,而加入“政治軍人”的行伍,只懷著謙遜和忠誠來履行職責。如他所願,他長眠在‘中國同胞中間’--他深愛著土地——濟寧戴莊

個人稱就

1975年被教皇保祿六世列為真福品,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福若瑟為聖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