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故居(王伯群興義故居)

王伯群故居(王伯群興義故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伯群故居位於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景家屯,始建於清光緒初年,坐東向西,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結構,由前廳、兩廂及正廳構成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36.88平方米。後又在四合院東南面建有門樓一個,西北、東北和東南面各建瞭望台一個,門樓和瞭望台之間有五面石堆砌的圍牆相連占地面積增至2837平方米,也使故居建築特色從民居增至軍事防禦功能。

興義王伯群故居現為黔西南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伯群故居
  • 總面積:2837平方米
  • 文物類型:黔西南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結構: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結構
  • 地址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景家屯
文物概況與相關人物,文物保護,地理位置,

文物概況與相關人物

無數塊砌成整個四合院院牆的巨石,如今隨著牆壁的傾塌而凌亂地堆積。房子原來的木質結構已經全然不見蹤影,但地面上精心雕琢的台階和房梁基座仍然保持著原先的奢華,雖然沒了原來的氣派,但有些殘破的門楣仍然彰顯著當時王家的顯赫地位。
位於興義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是王伯群先生及其胞弟王文華的出生地,王伯群,原名王文選,又名蔭泰,1855年生於興義城郊景家屯,在興義筆山書院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先入宏文學院,後入中央大學,主修政治經濟,適逢孫中山先生在日本倡導革命,遂與章太炎等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並與梁啓超結實;1915年,伯群先生參加策劃護國運動,後任國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長等職;1924年,先生在上海創辦大廈大學,1927年至1933年,擔任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部長;1944年,王伯群因患胃潰瘍病逝於重慶陸軍醫院。
王伯群一生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畫》《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王伯群先生胞弟王文華,陸軍上將,字電輪,號果嚴,1889年生於興義景家屯。畢業於興義筆山書院。20世紀初,曾任黔軍總司令的王文華,早年就參加了革命黨,跟隨國父孫中山、蔡鍔將軍等發起“護國運動”,征戰於黔、川、湘三省之間,並迫使袁世凱倒台。孫中山曾稱王文華為“西南後起之秀”。從院牆凸出來的石燭台,整整齊齊的房屋布局,占地頗廣的四合大院,無一不顯露出王氏故居曾經的尊貴氣象。

文物保護

興義市文體廣電旅遊局經過充分準備,在2016年6月30日正式啟動興義王伯群故居修繕工程。王氏兄弟的豐功偉績,奠定了興義近代人文歷史的堅實基礎,也是興義市文體廣電旅遊部門申報立項修繕其故居的重大原因。
王伯群故居
保護並修繕王伯群故居,不僅僅是對歷史文物的保護,也是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傳承。修繕後,將在故居里舉行王氏文物展陳,讓興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興義本土的厚重歷史,增加文化自信。同時,也讓更多的外來遊客知曉興義那段精彩的人文歷史,促進興義與全國各地的文化交流。
院牆院牆

地理位置

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景家屯
興義市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景家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