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曲

永春傳統手工製作用以解暑消夏的食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春白曲
  • 主要原料:麻棗,橘紅糕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工序:洗、浸、磨
永春白曲,製作白曲有十道工序,洗 浸,磨 掛,壓,研,製片,蘸 擺,發酵,

永春白曲

永春傳統特產,在永春與榜舍龜、麻棗、橘紅糕、金橘齊名。以五里街儒林辜氏所制為佳,祖傳已有300多年歷史。
永春白曲形狀為統一規格的圓形,質地潔白,大小形狀類似銀元,故又稱“白銀”。煮食便捷,甜鹹隨意,入口滑嫩,甜鹹隨意,風味獨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白曲做工考究,全部過程除磨漿外都只能是手工製作。

製作白曲有十道工序

即洗、浸、磨、掛、壓、研、製片、蘸、擺、發酵。

洗 浸

於前一天晚上選好上等晚米,清晨將米淘淨,然後置之於清水裡浸透。何時浸透,全憑目測和手感判斷。

磨 掛

把浸透的晚米磨成米漿,裝入漿袋,拴緊袋口,掛高處,讓袋裡的米漿水往下滲滴。

約兩、三個鐘頭後,袋內已無漿水滲滴,取下,置漿袋於一水平木板上,壓以重物(一般為乾淨的石頭),擠乾漿水。

壓漿需要一段時間,做曲人便騰出手來,把前一年留下來的乾白曲研成粉末狀。這白曲需顏色潔白、不變質、沒有絲毫黑點摻雜。

製片

取竹匾,鋪上一層洗淨曬乾的稻草。待米漿壓好,打開袋子,取出已壓成濕狀固體、鬆軟適中的米漿,放到乾淨、平坦的竹匾上,搓揉至全部鬆軟均勻。這個過程最為關鍵,因為白曲的松韌全在與此。揉搓後,再把成團的米漿擠進專用竹筒里(使做出來的白曲一樣大小、規則的圓形)。竹筒是兩邊開口的,一邊擠進米漿,一邊用細線或小刀割出一片片幾毫米厚的白曲底(米漿),製成形同銀元的片狀。

蘸 擺

把“白銀片”上下兩面都蘸上乾曲粉,放到鋪上稻草的竹匾上,一片緊挨著一片放好。做好了一匾,再在上面鋪上一層稻草,蓋上另一個竹匾,以便於有足夠的溫度來發酵。

發酵

將“白銀片”放置發酵。白曲並非一年四季皆產,雨天或冷天就產不出白曲。暑天是其生產旺季,晴暑天才能產出優質白曲,這與能否順利發酵有關。由於夏季溫度高,能夠保證白曲的發酵,一般到下半夜時便可聞到一陣陣如白酒味般濃郁的白曲香。到凌晨四、五點,便可以把白曲小心撿到籃子裡。發酵到什麼時候恰到好處,全憑經驗。若發酵過了頭,白曲會長出細細的毛來,上面會有黑點,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煮時,先取適量的白曲,經冷水略浸一下,然後放進燒開了的水裡,蓋上蓋,個把分鐘白曲浮出水面即熟,或加糖、或放鹽。 買回去的白曲如果不馬上吃,一定要曬乾保存。
永春白曲是永春僑鄉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已有幾百年 的歷史。,特別是盛 夏酷暑,吃上一碗加糖的甜白曲,清涼解渴,甚覺清爽。很受各地民眾歡迎。海外僑胞也十分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