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灣鎮(甘肅靖遠縣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灣鎮位於靖遠縣城東北部,東與平川區寶雞鎮、共和鎮接壤,南連烏蘭鎮,西臨黃河,與糜灘、三灘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區陡城鎮。

2018年9月,東灣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
  • 電話區號:0943
  • 面積:229.3平方公里
  • 人口:4.5萬人
  • 車牌代碼:甘D
鎮情概況,行政區劃,人口民族,概況,沿革,自然地理,經濟狀況,文物古蹟,社會事業,

鎮情概況

東灣鎮位於靖遠縣城東北部,東與平川區寶雞鎮、共和鎮接壤,南連烏蘭鎮,西臨黃河,與糜灘、三灘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區陡城鎮。因黃河由西而來至此轉北流去,呈彎形,又在縣城之東而得名--東灣。東灣鎮總面積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萬畝,有效耕地4.464萬畝。

行政區劃

現轄三合、大壩、瓜園、楊柳、砂梁、南頭、東灣、紅柳、滋泥水、馮園10個村,78個村民小組,1個銀三角社區, 2個居民小組。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城鄉分類
名稱
620421102001
112
銀三角社區居委會
620421102200
220
滋泥水村委會
620421102201
122
三合村委會
620421102202
220
大壩村委會
620421102203
220
砂梁村委會
620421102204
220
楊柳村委會
620421102205
220
瓜園村委會
620421102206
121
南頭村委會
620421102207
121
東灣村委會
620421102208
122
紅柳村委會

人口民族

10405戶,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21人,全屬漢族,全鎮人多地少,平均每平方公里196人。

概況

東灣鎮位於靖遠縣中部,平均海拔1100米,距縣城15千米。面積229.3平方千米,人口9580戶40512人(2008年末)。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白寶鐵路、109國道穿境。古蹟有建於北魏時期的法泉寺(石窟)。

沿革

1958年設立東灣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29.3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三合、大壩、瓜園、楊柳、砂梁、南頭、東灣、紅柳、滋泥水、馮園10個行政村。2002年,東灣鄉撤鄉建鎮。

自然地理

全鎮自南到北為不規則長方形,天賜黃河谷底環境,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黃河流經東灣24公里,有7個村處於黃河沿岸,地勢平坦,自流澆灌,3個村處於山谷地帶,土地寬闊,有地下水資源。屬大陸性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3℃,年平均降水量229毫米,多集中在秋季,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冬春季多風,夏季高溫乾燥。

經濟狀況

在漫長的歲月中,東灣鎮歷經滄桑,幾度興衰,經濟建設的歷程艱難而曲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完善的水利設施,蘊育了東灣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優質稻米聞名遐邇,反季節蔬菜享譽隴上。逐步形成了水稻、蔬菜、養殖三大主導產業。
豐富充裕的黃河水資源,使東灣成了“魚米之鎮”。鎮水稻協會大力引進示範新品種,選育出了86XW—16、 89JW—37、花—55等優良品種,並建立了瓜園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可向外提供良種6萬公斤,全鎮已發展有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所產精米已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東灣素有素有“蔬菜之鎮”之美譽,尤其是二代日光溫室蔬菜基地建設為東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蔬菜規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蔬菜品種以茄子、辣椒、大白菜、蓮花白、西紅柿為主,近銷白銀三縣兩區,遠銷青海、四川、陝西、內蒙古、西藏、新疆、寧夏等地。東灣的日光溫室經過10年的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面積達1萬畝,形成了4個千畝連片基地和三合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大壩高科技示範園區。日光溫室以其明顯的產量和價格優勢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鎮日光溫室總產量8000萬斤,產值近2億元,生產的茄子、辣椒和西甜瓜獲國家A級綠標認證。
東灣鎮地處城郊,緊連廠礦城市,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楊柳建材工業小區、水溝化工陶瓷小區、砂梁機械租賃小區、銀三角非公經濟集中區4個工業小區初具規模,主要生產磷肥、水泥、電石、各種陶瓷製品、各類機磚機瓦製品,2007年底,全鎮各類企業發展到228家,從業人員5600多人,總產值達3.4億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發展迅速,現有個體商店280多家,飯館、理髮店、裁縫部60多處,蔬菜批發市場有三合、東灣兩處,位於國道109線路旁,全鎮流通活躍,經濟繁榮。

文物古蹟

東灣鐘靈毓秀,風景秀麗,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泉寺,位於楊稍溝紅山岔中,岩崖之下有水湧出,故名法泉寺,是靖遠古八景之一。該寺始建於隋唐之際,在宋代崇仁年間及明代景泰、嘉靖、萬曆年間均多次維修或重建。每年農曆四月八為傳統的廟會,這天,萬眾雲集,遊客如織,明人路升有“法泉地靈”詩云:
曾岩疊嶂倚天邊,路人煙霞見法泉,
萬斛珠璣隨地涌,清流晝夜白涓涓。
由於天災人禍、洞窟及建築物遭到毀壞,當地民眾自願募捐重建,保持了原有建築的風格特徵。法泉寺現有天橋一座,長30多米,橋上修建中樓亭,石獅4座,佛洞23個,大小佛像1030多尊 。法泉寺雖為佛教道場聖地,染儒教先師孔子、道教先師老子的全身塑像與佛祖釋迦牟尼及弟子的全身塑像居於同一廟堂內,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歷史文化現象。

社會事業

東灣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城鄉低保、民政優撫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