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願

普願(748—834),俗姓王,河南新鄭人。唐至德二年(757)在密縣出家,代宗大曆十二年(777)於嵩山受戒,後來嗣法南嶽系懷讓門下馬祖道一,成為著名的禪宗大師。德宗貞元十一年(795),普願隱居池州南泉院,三十年未曾下山,世稱南泉禪師、王老師。普願能詩文,還善於說警語以啟悟後學,受他教益的高僧居士很多。大和八年(834),普願在南泉院坐化,《全唐詩續拾》收錄他的偈詩一首。

普願,唐代禪僧。馬祖道一弟子。據《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八等載,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十歲時依大隗山大慧禪師,三十歲就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足戒。先研習法礪律師所創的相部律宗,後聽講《楞伽》、《華嚴》等經典,並通達《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玄義。又參謁江西馬祖道一,頓然忘筌,得自由解脫。貞元十一年(795),於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南泉山建立禪宇,開山墾荒、種田牧牛,自給自足,三十年足不下山。世稱“南泉普願”。大和初(827),應僧俗大眾堅請而下山,自此學徒雲集,不下數百。與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合稱為馬祖道一門下“三大士”。法嗣十七人,著名的有趙州從諗、子湖利蹤、長沙景岑、白馬曇照等。其禪學特重“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主張“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受老莊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強調萬物平等一如,立處即真。認為,“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故在風格上表現為自然任運、瀟灑不羈。曾面對庭前牡丹花說:“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意為尚未悟道者見花如在夢境,悟道者則與花融為一體,不分彼此。道一與門下“三大士”賞月時,問:“正恁么時如何?”普願拂袖便行,道一評論說:“唯有普願獨超物外。”意為其未將人和月作對立看待,故無一絲掛礙,無任何造作。有《南泉普願禪師語錄》一卷存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