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

綱要發布,綱要全文,

綱要發布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交規劃發〔2019〕8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計畫單列市交通運輸廳(局、委),部屬各單位,部內各司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促進先進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有力支撐交通強國建設,現將《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交通運輸部
2019年7月25日

綱要全文

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
數字交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是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和核心驅動,促進物理和虛擬空間的交通運輸活動不斷融合、互動作用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有力支撐交通強國建設,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指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促進先進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以“數據鏈”為主線,構建數位化的採集體系、網路化的傳輸體系和智慧型化的套用體系,加快交通運輸信息化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數據賦能。以數據為關鍵要素,賦能交通運輸及關聯產業,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務品質,讓數字紅利惠及人民,增強人民獲得感。
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統籌規劃、協同推進的制度優勢,推動政企、行業、部省間協同發力。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科學配置各類資源要素,構建跨界融合、共創共享的數字交通產業生態。以數據鏈促進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促進政企間數據雙向轉化運用。
防範風險,保障安全。兼顧創新發展和安全發展,防範化解數位化轉型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提升網路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公共安全和國家利益。
勇於探索,試點先行。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適應技術發展趨勢,以試點為重要手段,匯聚技術、智力、產業等資源,通過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數字交通發展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載裝備全要素、全周期的數位化升級邁出新步伐,數位化採集體系和網路化傳輸體系基本形成。交通運輸成為北斗導航的民用主行業,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公網和新一代衛星通信系統初步實現行業套用。交通運輸大數據套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務全程覆蓋,物流服務平台化和一體化進入新階段,行業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交通與汽車、電子、軟體、通信、網際網路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新業態和新技術套用水平保持世界先進。
到2035年,交通基礎設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天地一體的交通控制網基本形成,按需獲取的即時出行服務廣泛套用。我國成為數字交通領域國際標準的主要制訂者或參與者,數字交通產業整體競爭能力全球領先。
四、構建數位化的採集體系
(一)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構建覆蓋全國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完善交通工程等要素信息,實現對物理設施的三維數位化呈現,支撐全天候覆雜交通場景下自動駕駛、大件運輸等專業導航套用。針對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實現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監測,推廣套用基於物聯網的工程質量控制技術。
(二)布局重要節點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網路。
推動鐵路、公路、水路領域的重點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橋樑、互通樞紐、船閘等重要節點的交通感知網路覆蓋。推動交通感知網路與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深化高速公路ETC門架等路側智慧型終端套用,建立雲端互聯的感知網路,讓“啞設施”具備多維監測、智慧型網聯、精準管控、協同服務能力。注重眾包、手機信令等社會數據融合套用。構建載運工具、基礎設施、通行環境互聯的交通控制網基礎雲平台。加快北斗導航在自由流收費、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海上搜救、港口自動化作業和集疏運調度等領域套用。
(三)推動載運工具、作業裝備智慧型化。
鼓勵具備多維感知、高精度定位、智慧型網聯功能的終端設備套用,提升載運工具遠程監測、故障診斷、風險預警、最佳化控制等能力。推動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技術研發,開展專用測試場地建設。鼓勵物流園區、港口、鐵路和機場貨運站廣泛套用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技術,推廣自動化立體倉庫、引導運輸車(AGV)、智慧型輸送分揀和裝卸設備的規模套用。推動自動駕駛船舶、自動化碼頭和堆場發展,加強港航物流與上下游企業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五、構建網路化的傳輸體系
推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促進交通專網與“天網”“公網”深度融合,推進車聯網、5G、衛星通信信息網路等部署套用,完善全國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網路,形成多網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網路,提供廣覆蓋、低時延、高可靠、大頻寬的網路通信服務。
六、構建智慧型化的套用體系
(一)打造數位化出行助手。
促進交通、旅遊等各類信息充分開放共享,融合發展。鼓勵平台型企業深化多源數據融合,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鼓勵各類交通運輸客票系統充分開放接入,打造數位化出行助手,為旅客提供“門到門”的全程出行定製服務。倡導“出行即服務(MaaS)”理念,以數據銜接出行需求與服務資源,使出行成為一種按需獲取的即時服務,讓出行更簡單。打造旅客出行與公務商務、購物消費、休閒娛樂相互滲透的“智慧型移動空間”,帶來全新出行體驗。推動“網際網路+”便捷交通發展,鼓勵和規範發展定製公交、智慧型停車、智慧型公交、汽車維修、網路預約計程車、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新業態。
(二)推動物流全程數位化。
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高效物流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實現物流活動全過程的數位化,推進鐵路、公路、水路等貨運單證電子化和共享互認,提供全程可監測、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務。鼓勵各類企業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異化發展,推進城市物流配送全鏈條信息共享,完善農村物流末端信息網路。依託各類信息平台,加強各部門物流相關管理信息互認,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物流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三)推動行業治理現代化。
完善國家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提高決策支持、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監管執法、政務服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大數據運用水平,實現精確分析、精準管控、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完善資源目錄與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實現行業信息資源的匯聚融合,提升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和開放服務能力。建立大數據支撐的決策與規劃體系,推動部門間、政企間多源數據融合,提升交通運輸決策分析水平。採用數據化、全景式展現方式,提升綜合交通運輸運行監測預警、輿情監測、安全風險分析研判、調度指揮、節能環保線上監測等支撐能力。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領域“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同一事項、同一標準、同一編碼。延長網上辦事鏈條,推動政務服務向“兩微一端”等延伸拓展。加快完善運政、路政、海事等政務信息系統,推進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治超聯網等系統建設,提高執法裝備智慧型化水平,推進線上識別和非現場執法。
七、培育產業生態體系
聚焦基礎設施和載運工具數位化的關鍵環節與核心技術,鼓勵優勢企業整合電子、軟體、通信、衛星、裝備製造、信息服務等領域資源,構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高效適配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強測試、檢測、認證綜合能力建設,促進新技術成果轉化。加快北斗導航、衛星通信、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技術行業套用。鼓勵建立協同創新產業聯盟,積極開展產業化套用示範,促進各類主體合作,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
八、健全網路和數據安全體系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以及國家關於數據安全的要求,落實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及相關機構的網路安全職責,健全信息通報、監測預警、應急處置、預案管理等工作機制,建立專家庫。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確保各級安全防護合規達標。加強網路安全與信息系統同步建設,提高交通運輸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路安全防護能力。推進重要信息系統國產密碼套用、重要軟硬體設備國產化套用。加強對交通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完善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行業網路安全標準。
九、完善標準體系
加快完善面向數字交通套用的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標準,推動信息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維。按照交通運輸信息化標準體系,持續完善相關標準。加快自動駕駛國家及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生產製造、測試評價、網路安全、數據共享、運行使用等標準。推動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數字交通標準協同發展機制,發揮企業在標準研究方面的作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協調、交流與合作。
十、完善支撐保障體系
(一)營造發展環境。
探索有利於數字交通創新發展的行業監管模式,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在規範發展、安全發展的前提下,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積極推進企業間、政企間的數據資源融合套用,鼓勵市場主體提供豐富的數字交通服務,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在價值,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二)多渠道籌措資金。
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創新試點支持力度,強化過程指導,加強績效評估。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積極爭取財政性資金、專項資金等支持數字交通建設。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三)促進創新套用。
堅持試點先行,帶動全面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要區域發展戰略,開展區域性數字交通綜合試點。系統開展數字交通發展配套政策研究。在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促進資源跨境流動,實現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
(四)加強人才支持。
建立跨領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提升行業數位化思維和套用能力。建立多層次專家庫,發揮高端智庫、院校等機構的智力支持作用,鼓勵建立產學研金的對接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