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軟體學院

復旦大學軟體學院

復旦大學軟體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全國37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學院依託復旦大學充沛的辦學資源,堅持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 產業推進三位一體的方式推動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努力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教學和科研體系,致力於為網際網路時代培養優秀人才、培育先進技術和貢獻卓越思想。

學院在復旦大學張江校區有研發、辦公和教學實驗場地6000平方米,在邯鄲校區有近200平方米的專用機房和辦公室。每年招收軟體工程專業本科生,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軟體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和軟體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生。學院現有3個教育部特色專業方向,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學院開設了卓越工程能力培養特色班,每年從一年級學生中選拔部分學生進行卓越能力培養,通過聘請外教和與知名企業共建課程等方式,強化理論和實踐訓練,加強科創、實習和國際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軟體研發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旦大學軟體學院
  • 外文名:Software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 現任院長王曉陽 
  • 本科專業:軟體工程 
  • 碩士點: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 博士點: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 所獲榮譽:國家級示範性軟體學院,教育部特色專業 
  • 創立時間:2002年
學院簡介,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院機構,數據分析與安全實驗室,金融IT人才標準研究中心,系統軟體與安全實驗室,公共績效與信息化研究中心,軟體工程實驗室,CC-CMM國際標準研究中心,密碼與信息安全實驗室,並行處理研究所,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大事記,地圖信息,

學院簡介

復旦大學軟體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全國37所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學院依託復旦大學充沛的辦學資源,堅持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 產業推進三位一體的方式推動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努力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教學和科研體系,致力於為網際網路時代培養優秀人才、培育先進技術和貢獻卓越思想。
學院在學科建設和布局上,突出強調以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時代的需要為特徵,著力構建從底層軟體到套用層乃至商務套用模式的完整的縱向研究體系,並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產業推進為一體的方式展開。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學緣結構良好且富有學術活力的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科研團隊,其中包括青年973首席科學家和作為大中華區第一個在密碼學頂級會議上發表2篇論文的青年才俊,更有一批多次獲評復旦大學最受學生歡迎老師稱號的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學院除了聘請國外知名高校教師參與學院的教學工作,還聘請了來自微軟IBM花旗軟體、SAP摩根斯坦利等若干具有業界領袖地位的行業高 層技術與管理人員作為學院的客座教師。

人才培養

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努力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教學和科研體系,致力於為網際網路時代培養優秀人才、培育先進技術和貢獻卓越思想。學院在復旦大學張江校區有研發、辦公和教學實驗場地6000平方米,在邯鄲校區有近200平方米的專用機房和辦公室。
學院每年招收軟體工程專業本科生,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 軟體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和軟體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生。學院現有3個教育部特色專業方向,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學院開設了卓越工程能力培養特色班,每年從一年級學生中選拔部分學生進行卓越能力培養,通過聘請外教和與知名企業共建課程等方式,強化理論和實 踐訓練,加強科創、實習和國際交流,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軟體研發人才。
學院借鑑MIT、 Berkeley、 CMU等國際一流高校經驗, 建立了完備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體系, 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硬體條件, 擁有全套Cisco網路實驗設備並建立了開放式軟硬體實驗室,設立了專門的學生研討區和專業閱覽室。學院鼓勵學生參與科創,部分優秀的本科生從大二開始就進入老師的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學院與摩根史坦利、微軟、IBM、HP、Intel、SAP等國際知名企業共建了學生教學實習基地,在大四學年為學生提供半年到一年的企業實習機會,還設立了專門的學生成長發展指導辦公室,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和就業技巧等方面的指 導和培訓,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競 爭力。學院畢業生中有50%以上的學生進入MIT、 CMU、 UIUC和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同時還有學生跨專業攻讀經濟、新聞、管理和法學的碩士博士學位的,其餘進入IT、諮詢、金融等行業從事軟硬體研發、 諮詢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薪酬在全校名列前茅。

科學研究

學院在學科建設和布局上,突出強調以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化需要為特徵,著力構建從系統底層軟體到套用層乃至商務套用模式的完整縱向研究體系。近年來承擔了多個國家973、863、核高基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14年“移動套用惡意行為檢測控制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 項目入選國家973青年科學家專項計畫,實現了學院973首席科學家稱號“零” 的突破。學院教師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多項,在系列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在軟體工程領域最頂級會議國際軟體工程大會ICSE、系統結構領域最頂級會議國際計算機系統結構研討會ISCA和Micro、密碼學領域最重要會議歐洲密碼會以及國際並行處理研究領域重要會議國際並行處理大會上發表了論文,先後承辦了在相關領域中有較大影響的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學院教師在系統軟體、軟體工程、互動媒體、信息系統、密碼學與信息安全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並在國內外具有相當的學術影響力。
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在張江校區建立了諸多企業聯合實驗室,如與IBM公司共建了“IBM技術創新中心”,和Intel(中國)研究院合作籌建了“復旦—英特爾聯合創新中心”,與東京大學、捷碼公司共建了“uID/RFID開放實驗室”,與花旗銀行共建了“花旗聯合實驗室”等,形成了科研與產業的有效結合。

學院機構

復旦大學軟體學院依託復旦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充沛的辦學資源,以建設一流學科為目標,大力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以科研進展帶動教學,把握行業和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並把創新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實踐,建立起創新型教師隊伍,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實際研發能力的優秀學生。
學院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上取得許多進展:多人多次在頂尖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人均科研經費持續多年保持在50萬元以上;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國家973青年科學家專項喜獲科技部立項;培養的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博,參與軍方組建密碼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先後有青年教師獲得“上海IT青年十大新銳”和“上海市浦江學者”等稱號。
學院現設有並行處理研究所、軟體工程實驗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寬頻網路與互動多媒體實驗 室、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密碼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公共績效與信息化研究中心、數據分析與安全實驗室、CC-CMM標準研究中心、系統軟體與安全實驗室和金融IT人才標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數據分析與安全實驗室

本實驗室系王曉陽教授(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兼軟體學院院長)於2011年歸國後與多位骨幹教師組建,目前主要圍繞大規模並行化數據分析和移動網際網路數據安全技術開展研究工作,在ACM CCS、USENIX Security、IEEE Transactions等頂 尖會議雜誌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超過100篇。目前有多項國家核高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及國際知名企業的科研項目在研,課題總經費超過2000萬元,合作企業包括EMC、SAP等。實驗室在大數據分析、密碼理論和分析、移動終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每年均有大批國際著名學者來訪,實驗室學生也經常獲得美國計算機領域頂尖高校的Offer。實驗室承辦或者即將承辦ACM CIKM 2014,ACM SACMAT 2016等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
實驗室目前有二十餘位博士、碩士研究生,具有深厚的學術研究氛圍、紮實的工作基礎和優良的工 作環境,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緊密。課題組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跟蹤國際頂級的學術會議和主流研究方向,並持續有頂尖的學術論文發表;另外一方面,也立足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貼近市場需求並對接國 家重大戰略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技術、系統和基礎軟體以及密碼技術的研發。 現階段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雲計算環境下的大數據分析支撐技術”,包括數據訪問支撐平台、數據訪問管理平台、數據分析支撐平台和其他數據(包括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的支持等技術;(2)“移動互聯環境下的安全問題”,包括雲計算安全、智慧型終端安全和相應的密碼技術、系統安全策略、數字身份管理方法。

金融IT人才標準研究中心

金融IT人才標準研究中心成立於2014年,主要從事金融IT人才培養模式、方式、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的研究。中心充分發揮企業、行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等資源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金融IT人才標準的研究交流,提供人才戰略服務工作,致力於推動金融與IT複合型中高端人才的 培養與成長,進而推動整個金融產業的發展。
中心匯聚了來自銀行、證券、保險、金融服務、新興網際網路金融等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金融IT及相關領域的一批資深專家,組成金融IT人才標準指導委員會,開展金融IT人才標準體系的研究與建設。標準體系可幫助企業建立金融IT人才的選、育、用、留的標準,成為金融IT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參考藍圖;幫助高校及培訓機構完善金融IT人才培養模式, 有針對性地向產業界培養輸送符合需求的金融IT人才。

系統軟體與安全實驗室

實驗室由楊珉老師領銜,團隊教師包括多位高水平的青年教師,主要研究系統軟體與系統安全。近年來圍繞移動智慧型作業系統安全技術(主要面向安卓系統)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多篇,專利數十項,在研項目總經費超過2500萬元。
實驗室研究能力得到國家多個部門和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目前主持承擔了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畫(青年專項)“移動套用惡意行為檢測控制的基 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是國內系統安全領域第一個得到973計畫支持的項目, 也是我院作為牽頭單位首次承擔的973項目。依託本實驗室,已獲批建立復旦—斐訊系統安全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實驗室目前有十餘位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具有深厚的學術研究氛圍、紮實的工作基礎和優良的工作環境,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緊密。實驗室瞄準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主流研究方向,持續有頂尖的學術論文發表。如2011年在系統軟體領域頂級學術會議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發表的研究論文是國內高校的第一篇,2013年在信息安全領域頂級會議20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同時發表了兩篇關於安卓系統安全問題研究的學術論文。此外,實驗室也立足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貼近市場需求,進行系統軟體和基礎軟體的研發,使研究能夠服務於國家和社會。

公共績效與信息化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公共績效與信息化研究中心(PPIRC:Public Performance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是復旦大學下設的校級跨學科研究機構。自2000年成立以來,始終專注於公共績效領域的理論研究、項目實踐和信息化建設。十餘年來,中心致力於政府績效管理、機關工作績效管理、人員績效管理和專項績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先後與國內22個省(區、市)近200家地方黨委、政府及機關部門建立了合作關係,協助大量地方黨委政府及機關部門建立了科學、創新績效管理體系。國務院2011年首批批准的14個國務院部委和地方政府績效管理試點中,有6個為中心的合作實施單位,國家公務員局 2010年確立的6個公務員考核聯繫點中,有2個為中心的合作實施單位。先後承擔中紀委監察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公務員局、北京市科委等多個省部級及地方政府課題研究項目20餘項,涉及課題經費 700餘萬元。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獲得包括第五次全國人事人才科研優秀成果(套用技術類)第1名在內的多個政府管理及電子政務方向獎項。

軟體工程實驗室

復旦大學軟體工程實驗室是教育部軟體科學與技術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的成員單位。實驗室長期從事軟體工程方法、理論、工具與開發環境以及軟體工程技術產業化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目前實驗室已經確立了“Internet環境下的軟體工程新技術”這一總體方向,研究工作主要關注於網際網路時代軟體開發、運行和維護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自適應軟體、軟體維護與再工程、軟體產品線、軟體體系結構、雲計算與移動計算等。近年來,實驗室已經在軟體工程國際會議(ICSE)、軟體工程基礎國際會議(FSE)、自動化軟體工程國際會議(ASE)、軟體維護國際會議(ICSM)、軟體復用國際會議(ICSR)、需求工程國際會議(RE)、逆向工程國際會議(WCRE)、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 Computing、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等一流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發表在軟體維護國際會議(ICSM 2011)上的研究論文獲得了唯一的最佳論文獎,此外還有多篇發表在ICSM、RE、SANER等國際會議上的論文作為優秀論文被推薦到相應的國際期刊發表。
實驗室自1989年以來一直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型軟體開發環境青鳥系統”的研製和開發,該系統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6年三部委聯合頒發的榮譽證書。近些年來,實驗室先後參加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上海市項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863高技術計畫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計畫項目等。1990年至今共獲近10餘項獎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特色是一方面圍繞國家軟體工程技術方面的重大研究計畫布局;另一方面強調軟體工程方法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工作貼近軟體產業和軟體開發實踐。其中,軟體復用與軟體產品線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形成了較為深厚的積累。該方面的研究工作自2001年以來持續獲得國家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項目的支持,相關方法、技術和工具已經在一些軟體企業得到套用,並已在多家軟體企業及研究所開展了涵蓋技術諮詢、示範工程、工具支撐等內容的軟體產品線開發方法套用與實施工作。

CC-CMM國際標準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於2009年,中心依託復旦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和國際標準組織在產業實踐、行業規範和業務導向等方面的基礎,致力於呼叫中心產業研究、標準體系研究和開發、標桿測評方法研發等。中心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格局,為呼叫中心及服務外包產業未來的產業布局、產業規範、產業提升、人才培養等 方面提供基礎性支撐,推動呼叫中心及服務外包產業的深度發展。
CC-CMM(呼叫中心能力成熟度模型)標準體系及其測評系統,已成為國內呼叫中心產業最具影 響力的標準體系。已被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信銀行、華安基金、太平洋保險、國家電力、家有購物、 攜程、上海醫保等幾十家企事業單位採用。中心參與起草了發改委牽頭制定的《中國呼叫中心產業能力建設管理規範》。

密碼與信息安全實驗室

復旦大學軟體學院密碼與信息安全實驗室成立於2005年,由趙一鳴老師負責,現有教師三名,研究生二十餘名,主要從事密碼學、網路安全協定、分散式系統安全方面研究工作。實驗室教師主持和參與國家多項標準的制定,包括國家標準局Internet安全技術國家標準項目——《數字簽名機制標準》;並在歐洲密碼會(EuroCrypt)、《Computer Networks》等上發表數篇高水平論文。近年來在零知識相關的密碼協定理論與套用,物聯網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國際廣泛關注的科研進展,並開展了抗量子計算攻擊的 密碼學研究。實驗室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家密碼發展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華為創新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軍方組建的密碼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定義和實現了針對密鑰交換的基於標籤的強並發不可鍛造安全性新框架和新理論;在該新框架和新理論的指導之下,發明設計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用於網路和信息安全的核心密碼協定。所發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網路安全的核心密碼協定在效率、安全性、隱私保護方面優於相關美國和國際當前工業標準。目前已經申請10多項國 際和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已獲得1項美國發明專利授權,5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項香港發明專利授權。
在國際上首次闡述和定義公鑰環境下並發知識抽取概念,並在廣義公鑰(bare public-key)模型(其為套用於密碼系統的最弱setup模型)下實現常數輪的並發知 識可抽取的並發和可重置零知識證明系統。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輪數最優的且基於任何具有Sigma協定的單向函式的模糊承諾協定(equivocal commitment),並以此為工具實現了目前最為高效的從誠實驗證者零知識到真正(統計)零知識的一般性轉換。基於該結果,在國際上首次系統闡述和提出NP-完全語言不具有Sigma協定的猜想,該猜想的解決將直接回答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多個基礎性公開問題(包括:圖同構問題不是NP-完全,安全公鑰加密不能建立在NP-完全問題上等),並在國際上首次闡述了創新的從統計零知識角度出發的解決該猜想的具體途徑。該方面的成果展現了密碼學和計算複雜性的優雅的交叉和融合。

並行處理研究所

並行處理研究所成立於1988年,主要從事系統軟體、體系結構、並行加速和編譯最佳化等方向的研究。近年來,團隊學術水平快速提升,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學術和人才培養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幾個主要研究方向上,目前處於亞洲領先水平。隨著研究水平的提升,並行處理研究所團隊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科研成果:近年來並行處理研究所團隊已在相關頂級和重要會議,如ISCA、MICRO、DAC等,上發表論文30餘篇,發表於LCTES 2006的論文為中國大陸在程式語言類高水平會議的第一篇正式論文,發表於LCTES 2012上的論文為首次在國內舉辦的程式語言類國際高水平會議大陸地區的唯一獨立正式論文。近年來承擔了包括核高基、科技支撐計畫、863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一批研究課題。“網路計算環境下的虛擬機運行支撐關鍵技術與套用”課題獲2012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並行處理研究所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所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已有3人次獲得CCF優秀博士論文,1人次獲得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1人次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或本科生已有多人前往MIT、UIUC、密西根大學等國際著名學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國際合作:團隊已與多所國際著名大學結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團隊與MIT的PDOS組合作非常密切,曾聯合發表論文並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人員互訪。團隊與UMN、佛羅里達等大學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同時團隊與Cornel、UT Austin、Princeton、Rice等大學也形成了合作機制。

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

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面向網路互動娛樂、社交和廣告需求,研究面向移動網際網路、PC網際網路、主題樂園和展覽展示等行業的虛擬現實娛樂和展示系統。Facebook、Google、Microsoft、三星和蘋果等工業巨擎重點布局虛擬現實產業,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打造成為智慧型手機之後的下一代計算平台,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分享徹底改變現有網路空間人們的社交、娛樂、工業生產和人類日常生活。實驗室研究面向智慧型手機和投影集群環境的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具體包括智慧型手機的沉浸式影院和互動遊戲,面向集群計算環境的立體影像生成、投影顯示和人機互動技術與系統,探索虛擬現實在網路社交媒體和廣告領域套用。
實驗室在IEEE Trans. TVCG,JCAVW等國際一流期刊和IEEE ICIP、IEEE ICME等國際主流會議發表論文。實驗室獲得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軟亞洲研究院經費支持,已經完成和達成意向的科研經費累計達到1000餘萬元,獲得軟體授權兩項。實驗室研製成功的媒體展示系統成功套用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接待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400餘萬觀眾。研發的虛擬現實系統成功套用於數字娛樂和工業仿真行業,獲得圖形顯示卡公司英偉達(NVIDIA)專業顯示卡核心技術授權。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依託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中國電子商務可信交易服務中心,通過 產學研用結合機制,致力於以研究的形式和創新的思維來提升電子商務理論、技術和套用,目標是成為 國際領先的電子商務研發機構、學術基地、新套用與新技術輸出基地。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研究聚焦於“人本商務”,率先提出並研製了人本商務理論、技術與套用體 系,涉及的新概念有“電子商務共生指數”/“雲瀏覽器”/“I2I電子商務模式”/“可信雲”/“數字靈魂”/“人本搜尋”,以及“雲私塾”/“彩雲天使”/“私媒體”等新套用。
2006年以來,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子)課題4項、參與國家863 RFID專項和農業物聯網 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以及知名企業橫向課題5項,累計獲資助1700餘萬元;被SCI、EI索引論文50餘篇;取得省部級成果3項、發明專利3項、技術標準3項、軟體著作權5項。
中心承擔了教育部特色專業“軟體工程與企業信息化”建設,負責“軟體工程碩士電子商務特色方向”培養,累計培養全日制研究生60餘名,軟體工程碩士600餘名,建設2門“教育部-IBM精品課 程”,2門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課程,出版中英文教材10餘部。

大事記

2007年6月20日思科公司與復旦大學合作成立的“思科實踐與創新俱樂部”揭牌
世界500強企業總裁來訪世界500強企業總裁來訪
2007年6月19日 PHP China與Oracle共同主辦的PHP技術及Oracle Database XE動手實驗免費活動在學院舉行
2007年6月14日 學院與BO公司(Business Objects公司,簡稱BO)簽署合作備忘錄,準備合作共建“復旦大學軟體學院—Business Objects商務智慧型研究中心”
2007年5月22日 學院主辦的“第四屆計算模型的理論及套用國際會議”召開
2007年5月8日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基於數據挖掘和語義本體的商品編碼知識庫”等三項電子商務科研成果通過教育部成果鑑定
2007年3月25日 復旦大學軟體工程碩士(MSE)校友會(籌)成立
2007年3月12日 舉辦首屆“2007復旦大學愛爾蘭周”
2006年11月13日 與名古屋工業大學、上海市世博局等聯合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會的信息通信與IT技術套用”交流研討會順利舉行
2006年10月31日 張江校區學生樂隊排練房啟用儀式
2006年10月24日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辦的“IEEE國際電子商務工程大會”舉行
2006年10月13日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副校長Prof Nick Quirke一行訪問學院
2006年10月12日 04級本科生喜獲“上海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06年10月10日 學院順利通過上海市本科新設定專業檢查
2006年7月17日 日本YRP UNL研究所合作建立的“uID/RFID開放實驗室”掛牌,開展物聯網研究
2006年6月30日 愛爾蘭企業、貿易與就業部部長馬丁(Michael Martin)訪問復旦大學並出席軟體學院2006屆“復旦大學-都柏林大學”聯合學位學生的畢業典禮。
2006年5月25日 04級本科生獲得了首屆復旦大學班團文化優勝獎。
2006年4月25日 軟體學院領導班子換屆
2006年4月2日 Fudan-Intel創新實驗室正式成立。
2006年01月14日 首屆公安部合辦信息安全方向軟體工程碩士畢業典禮
2005年12月27日 學院入駐張江校區後第一次全體學生大會。
2005年12月1日 胡文彥等同學的參賽項目“移動證券助手”獲首屆“花旗杯”科技套用大賽全國二等獎
2005年12月 寬頻網路與互動多媒體實驗室主任葉德建博士領銜的“基於速率平滑和緩衝區控制的主從式可擴展跨平台多請求流媒體伺服器”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5年11月30日SAP公司聯合主席兼執行長孔翰寧博士作題為“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的報告
2005年11月22日 臧斌宇教授和姜忠鼎博士共同指導,由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本科生毛燕東、賈奇研製的“面向移動平台的全光視頻壓縮、傳輸與繪製技術”項目獲得第九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
2005年10月28日 臧斌宇院長與東京大學UNL研究所板村健所長簽署了雙方共建T-Engine和uID研究實驗室的合作備忘錄
2005年10月 “用愛點燃希望的火炬——安徽祁門助學支教”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獲上海市優秀項目獎
2005年8月31日 04級本科生軍訓十八連榮獲2005年復旦大學軍訓“優勝連隊”
2005年5月27日 與IBM聯合建立的“IBM亞太區零售創新中心”揭牌
2005年1月 互動式圖形學實驗室成立
2004年9月10日臧斌宇院長獲上海市育才獎
2004年6月26日 第一屆軟體工程碩士學位授予儀式
2004年6月18日 00級本科生畢業典禮,第一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2004年3月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IOEB)成立
2003年10月27日 與公安部聯合培養首批“信息安全方向軟體工程碩士”入學
2003年10月13日 臧斌宇院長在首屆上海軟體外包國際峰會上發表演講
2003年9月25日 順利通過教育部對軟體學院進行的中期評估
2003年9月13日 軟體學院第一次有4屆本科生參加的全體學生大會
2003年9月 軟體工程研發中心(SERDC)成立
2003年8月25日 軟體學院03級碩士研究生入學,學院第一屆全日制研究生
2003年8月25日 軟體學院03級本科生入學,學院第一屆從高考直接招生的本科生
2003年8月14日 軟體學院全體學生集中北區入住
2003年7日 零售管理系統研究中心(RMTI)成立
2003年6月 學院開始設立專職的職業發展指導教師,首批本科生開始實習
2003年5月27日 張江校區奠基儀式
2003年5月 分散式與移動計算實驗室(DMCL)成立
2003年4月1日 軟體學院入口網站競標儀式
2003年3月18日 軟體學院一周年慶典(南區老年活動中心)
2002年12月 學院機房從姚祖輝實驗室搬遷入原北區臨時食堂改建的學院機房
2002年9月3日 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簽訂合作協定
2002年9月3日 軟體學院正式揭牌
2002年8月25日 02級本科生入學迎新,是學院第一屆從大一開始就讀的新生
2002年3月12日 00級本科生正式註冊,學院有了第一屆正式學生
2002年3月10日 00級本科生第一次上課
2002年3月8日 00級本科生錄取名單出爐,錄取102名同學
2002年3月2日 00級本科生招生考試
2002年1月15日 日月光華站復旦大學軟體學院版成立。
2001年12月3日 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聯合下發了《教育部、國家計委關於批准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6號),首批批准復旦大學等三十五所高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軟體學院開始組建並試運行。
2001年7月25日 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通知》(教高[2001]3號),要求擬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等學校提交申請報告,復旦大學啟動軟體學院籌建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張衡路825號復旦大學(張江校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