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謙故居

張高謙故居

張高謙故居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長溪之畔的大韓村,寬12米,深11米,高9米,兩層半土木結構,雙面坡青瓦覆頂,四周矮牆高僅及半,猶如籬笆牆一般環護周圍。主屋一進3榴(開間)深7米,每榴前後兩間臥室,中央一榴為明間,分前後兩廳,中間用屏壁隔開。後廳低楣架構,兩後側各置火廂房,面種各約為10平方米。前廳高楣架構,寬3.2米,深4米,高6米,廳前置一天井,由於四周土牆較矮,採光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高謙故居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長溪之畔的大韓村
  • :12米
  • :4米
  • :6米
故居資料,故居介紹,故居一介紹,故居二介紹,陵園資料,陵園介紹,張高謙資料,

故居資料

故居介紹

共有兩座,皆為普通民房,坐西向東。其一為張高謙生前的故居,建於民國中後期;其二為張高謙犧牲後所建。張高謙故居四周沿溪岸邊數十株千年古榕廣蓋濃蔭,碧翠欲滴,長溪奔騰,環繞如帶,風光旖旎。

故居一介紹

二層於左右榴間各建一個貯倉。大門朝向東北。整座故居壁板洗得木紋可見,潔淨明亮。張高謙生前臥室在右榴前房。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年幼的張高謙常到老游擊隊員張爺爺家聽他講革命故事。少年張高謙勤奮好學,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坐在門口的一塊大石上認真讀書。1959年,張高謙承擔生產隊牧羊任務後,對羊群愛護倍至,每當母羊快下羊羔時,總擔心羊羔被擠壞,便把母羊牽回家中,整夜守候,直到母羊產下羊羔。為了羊羔早日長大,張高謙用平時採藥、砍架攢下的零花錢買了雞蛋和紅酒,煮了餵母羊,好讓母羊多產奶水。

故居二介紹

故居二。位於張高謙故居一的後方約30米處,與故居一基本相仿,土木結構,四周土牆高及屋頂,占地面積204平方米。

陵園資料

陵園介紹

在大韓村右側的山巒上,綠樹掩映中屹立著張高謙烈士陵園,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陵園依山勢而建,西高東低,由上往下,三米寬花崗岩石階呈S形曲折逶迤,兩側碧樹成蔭。陵園中建築依次是陵園大門、先鋒亭、張高謙雕像、浮雕組壁和烈士陵墓。大門為石牌坊結構。石階中間的先鋒亭呈六角飛檐,歇山頂建築。烈士雕像以紅岩為質,精雕而成,寓“紅色”之意,高5.3米,基座四方形,用方塊文化石拼貼而成,高1.8米,像身高3.5米,高謙懷抱羊羔,目視遠方,神采端莊,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直觀感覺。雕像前有一廣場,面積200平方米。廣場西向即雕像背後是題字碑林和浮雕文化牆,4.6×14米,上半部為宋慶齡、郭沫若、葉飛、賈慶林等七位領導題詞;下半部是張高謙成長經歷和英雄事跡的紅岩浮雕。碑林兩側浮刻“熱愛祖國、自立自強、勤奮勇敢、奮發向上”的張高謙精神。碑林背後拾級而上約20米是烈士陵墓,前立“少年英雄張高謙墓”墓碑,墓主體由兩個直角三角形體建築呈銳角拼接而成。張高謙烈士陵園始建於1963年,1974年和1991年兩度重建,2004年重修,先後被共青團中央、福建省委、省政府、共青團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廳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福建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福建省德育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高謙資料

張高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福建省壽寧縣大韓村人,1947年出生,從小勤學習、愛集體、愛勞動、守紀律。1957年就讀於大韓國小(現為張高謙國小),1958年加入少先隊,連續三年當選為少先隊中隊長。1959年主動承擔為生產隊牧羊的任務。1961年2月6日晚,天氣特別寒冷,張高謙拿著柴刀到羊欄里釘木樁。走到羊欄邊時,發現剛從勞改場釋放回來的陳先鳳懷裡抱著一隻羊正往外跑,就立即衝上前去,一把揪住陳先鳳大聲叫喊:“不許偷隊里的羊!”陳先鳳見狀,先掏錢哄騙,後又許諾將羊分一半給他,但他始終不依。陳先鳳凶相畢露,搶過柴刀威嚇說:“你要命還是要羊?”張高謙毫不畏懼,一面呼喊抓壞人,一面拼力搶奪陳先鳳手裡的羊,被陳先鳳連砍數刀,倒在血泊之中,犧牲時年僅13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其為烈士,團中央追認為“紅色少年”,中央有關單位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分別向全國、全省發出向張高謙學習的號召,宋慶齡親筆題詞“學習張高謙,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郭沫若專為張高謙寫下了《雷鋒式的紅色少年》的詩篇;葉飛、賈慶林等領導先後題詞高度評價張高謙的優秀品質。團中央、教育部將他列入全國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在北京建造張高謙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