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頜豬

弓頜豬

弓頜豬(學名Chleuastochoerus),又名腫面豬,是在中國甘肅省發現的中新世時期的豬科動物。

基本介紹

弓頜豬的詳細信息,外形特徵,分布範圍,化石狀況,種屬分類,弓頜豬覓食行為,

弓頜豬的詳細信息

外形特徵

弓頜豬弓頜豬
豬次目(suina)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

分布範圍

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現生種遍布亞、非、歐及美洲。

化石狀況

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有古豬(palaeo-choerus)、弓頜豬(chleustochoerus)、鐮齒豬(lis-triodon)、河豬(potamochoerus)、野豬(sus scrofa)等。

種屬分類

豬形亞目(suiformes)頭上無角。尺骨腓骨分別不與橈骨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這一亞目又分為古齒獸次目(paleodonta) 、彎齒獸次目(ancodonta)和豬次目(suina)。

弓頜豬覓食行為

現生野豬和河豬通過強有力的吻部在地表拱掘來獲取食物,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一種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的小型化石豬類—弓頜豬,具有類似的覓食行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等人從功能形態學角度對弓頜豬的覓食行為、食性以及生態進行了復原,研究成果以中英文形式分別發表於《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年第6期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4年第5期。
拱掘行為是現生豬類和西猯類的一個很重要的行為,該類群通過吻骨支撐的肉質鼻盤在地表進行挖掘或者刮擦來獲取食物。拱掘能力受吻骨、吻部肌肉以及枕部的形態特徵的影響,在不同類型中存在比較大的變異範圍。研究人員通過對弓頜豬頭骨形態的觀察和對比以及面部和枕部肌肉的復原得出,弓頜豬發育窄的吻骨和相對較強的吻部肌肉,具有與現生野豬和河豬類似的拱掘行為,但其相對窄的枕部和相對短的頭骨制約了頭骨的擺動幅度,而其顯著加寬的前顴弓板和強壯的犬齒弧形圍龕則在拱掘時對頭骨及犬齒起保護作用。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弓頜豬的頭-頜關節、咀嚼肌及牙齒形態進行了形態功能分析,結果表明弓頜豬發育強壯的咀嚼肌,可以迅速閉合口部, 相對高的頭-頜關節使得咀嚼時既有壓碎作用又有研磨作用,但相對簡單的頰齒表明其食物可能較現生豬科的食物柔軟。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弓頜豬的飲食結構可能介於森林型和開闊環境的現生豬科動物之間, 生境可能為相對潮濕的森林邊緣或靠近開闊的溫帶草原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