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動物群

和政動物群

和政動物群(heritage of Hezheng fauna)主要產於甘肅和政、廣河、東鄉、臨夏、康樂等地區的新近紀紅土層和第四紀地層中。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和政境內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遠古時代的古動物化石。

專家確認:“和政發掘的化石,是舉世罕見的鏟齒象和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數量遠遠大於整個歐亞大陸已知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地點的採集數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覽價值。

和政地區其發育良好的晚新生代連續沉積地層和豐富的古動物化石成為了研究地球演化歷史與探索地殼巨變的地學百科全書,填補了這一時期我國古生物學界的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政動物群
  • 外文名:heritage of Hezheng fauna
  • 產於:新近紀紅土層和第四紀地層中
  • 分為:四個不同時代的動物群
  • 意義:對研究生物群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定義,原先分層,現今分層,生物構成,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真馬動物群,地史,發現與研究,龍骨初現,遇“貴人”,終獲保護,博物館,

定義

和政動物群(heritage of Hezheng fauna)主要產於甘肅和政、廣河、東鄉、臨夏、康樂等地區的新近紀紅土層和第四紀地層中。
和政

原先分層

和政動物群可以分為三個不同時代的動物群:①鏟齒象動物群(距今約1500萬~1200萬年);②三趾馬動物群(距今約1000萬~700萬年);③真馬動物群(距今約200萬年)。化石分屬爬行綱和哺乳綱的6目70餘屬種,代表化石為:鏟齒象、庫斑豬、長頸鹿、和政羊、三趾馬及陸龜等。對研究中國西北地區自古近紀以來生物群的演化、分布及氣候環境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現今分層

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岩性不同的地質層中:底部紅色沙礫岩中埋藏著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埋藏著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以紅土為主,埋藏著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的黃土堆積中埋藏著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在紅土和黃土之間為一層上新世的礫岩,它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時期的產物。

生物構成

主要為四個生物群。其中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巨鬣狗頭骨及下頜骨標本巨鬣狗頭骨及下頜骨標本

巨犀動物群

和政地區的巨犀動物群生活於30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時期,那時以溫暖濕潤的森林環境為主,間雜有一些開闊地帶。在和政地區發現有兩類巨犀化石,即準噶爾巨犀和巨犀。 巨犀動物群中已知的種類包括嚙齒類的阿爾泰查乾鼠,肉齒類的巨翼齒獸,奇蹄類的河套裂爪獸、三趾原犀、異角犀、霍爾果斯準噶爾巨犀、巨犀、龍佐犀、蘭州巨獠犀,偶蹄類的副巨狶等。 在和政地區發現的巨犀材料主要是單個的牙齒,及少量遠端肢骨,這些化石使古生物學家認識到巨犀的演化歷史看來比過去想像的更多樣化。巨犀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一隻完全成年的雄性巨犀站起來超過7米,其體重根據算可達15噸之巨,這樣的龐然大物想當於8隻現代犀牛的重量。巨犀的身材不但比長頸鹿要高大得多,也比非洲象高大。巨犀的頸部和四肢伸長,無角。巨犀超大型的體格不僅可以防止食肉動物的侵擾,吃食的時候巨犀還可以吃到樹頂的葉子,這是身體巨大的又一個優勢。
和政出土的巨犀頭骨和政出土的巨犀頭骨
巨犀化石巨犀化石
巨犀下頜骨巨犀下頜骨
巨犀牙齒巨犀牙齒
和政動物群

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動物群中包含的化石種類包括鏟齒象、豬齒象、軛齒象、嵌齒象、庫班豬、利齒豬、西班牙犀、半犬、半熊、安琪馬和土耳其羊等。鏟齒象是一類現已滅絕的古代象,其頰齒仍然為低冠齒,但下頜特化,前端伸長變寬,一對門齒變長板狀,恰似一把大鐵鏟,故名之。它生存於距今大約16-12百萬年的中中新世,主要分布於亞洲和歐洲東部,是這一地質歷史時期的主要代表性動物。與其共生的動物還有半熊、安琪馬、西班牙犀、牛班豬、土耳其羚、古麟等20幾種動物,它們都是生活於比較濕潤炎熱的氣候條件的動物,被稱作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骨架標本鏟齒象骨架標本
鏟齒象鏟齒象

三趾馬動物群

 三趾馬動物群是以該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三趾馬命名的。這一動物群包括一百多種動物,其總體面貌和現在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群近似。其生存時代為距今約1200-500萬年的晚中新世,主要分布於古北區(歐亞大陸和北美)。三趾馬動物群中包含的化石種類包括原臭鼬、獾、劍齒虎、後貓、鬣狗、四棱齒象、三趾馬、大唇犀、無鼻角犀、板齒犀、額鼻角犀、弱獠豬、弓頜豬、麂、祖鹿、長頸鹿、和政羊和各種羚羊等。
原臭鼬原臭鼬
和政羊和政羊
三趾馬三趾馬

真馬動物群

真馬動物群中包含的化石種類包括狐、狼、鼬、鬣狗、劍齒虎、獵豹、猞猁、真馬、披毛犀、鹿和麗牛等。我國早期真馬動物群的化石很豐富,但在黃土中發現的極少。和政地區的早期真馬動物群的化石恰恰發現於黃土中,而且在種類上和在河湖相地層中發現的同時代的動物群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是研究我國第四紀初期的古動物地理和古氣候的重要資料。
短角麗牛頭骨標本短角麗牛頭骨標本
披毛犀披毛犀

地史

和政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位於臨夏盆地南部,古稱“寧河”。據古生物學家考證,在距今2400——520萬年的中新世時,臨夏盆地曾屬亞熱帶——暖溫帶氣候,盆地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流蜿蜒縱橫,草原上草木茂盛,是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臨夏盆地在晚漸新世,氣侯溫暖濕潤,森林遍布,間雜有一些開闊的草原地帶,以巨犀為代表的古動物群生活於其間。巨犀動物群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北緣均有發現,證明青藏高原在這一時期已經隆起,但海拔高度還很低,巨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在“青藏高原”的南北間可以自由遷徙。
到了中中新世,臨夏盆地內的森林更加茂密,河流、湖泊眾多,以食鮮嫩水草為代表的鏟齒象動物群非常繁盛。鏟齒象動物群在青藏高原北側有很多發現,而青藏高原南側見不到這類動物的蹤跡,說明青藏高原在一時期已經升高,成為陸地屏障,阻礙了動物群的交流。
千百萬年的時光造就了和政的山川與奔走的生靈。在和政老溝園區,出露自距今約1600萬年前的中中新世紫紅色泥岩至全新世黃土堆積的連續沉積,露頭良好,斷面清晰,剖面下部灰色砂礫岩中產出大量的鏟齒象動物群化石。當年,鏟齒象就在老溝一帶盡情地生活著。
現以滅絕的鏟齒象是一個特殊的物種,下頜極度拉長,前端並排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掘植物的,故得名鏟齒象。那時和政地勢平坦,森林茂密,豐盈的水草為這些龐然大物提供了安逸的棲息場所。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突變的災難瞬間封存了它們的足跡,最終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中成為了大山的守護神。如今,采洞宛如門扉,卻再也看不見鏟齒象的出沒。滄海桑田,一切都成為了化石,成為了世人眼中的奇蹟。
晚中新世時,臨夏盆地的氣候環境已演變為炎熱半乾旱的稀樹草原環境,並開始有了明顯的季節變化,動物群面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適應於稀樹草原環境的三趾馬動物群得到了空前的繁盛。
到了早更新世,青藏高原進一步隆起,海拔已達到了相當大的高度,北極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冰川,這些巨大的地理環境變化,導致了我國西北地區在冬季出現了強烈的西北風,臨夏盆地的氣候變得寒冷而乾燥,地表被西北風帶來的厚厚黃土覆蓋,產生了適應於高原或高山生存的真馬動物群。但由於生存環境的相對惡劣,這一動物群在種類和數量上已大為減少。

發現與研究

龍骨初現

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春天,和政縣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大量奇形怪狀的灰白色石頭。
人們用鐵鍬、鎬頭去刨挖,想一探究竟。結果他們被眼前這些石頭所震撼——因為看上去,它們像是龐大動物的頭骨和肢體。他們發現,假如身上某處被劃傷流血,用刀子刮些石頭粉末敷上,血就會被止住。
一些民間的藥販和醫藥部門甚至開始決定收購這些所謂的“龍骨”。“龍骨”能賣錢,這對並不富裕的和政人來說,的確是個好訊息。
到了20世紀60年代,和政縣興起了大修梯田的運動,開山的炮聲迴蕩在和政起伏的群山里,人們在平田整地的過程中也相繼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龍骨。
龍骨’能治病,還能賣錢”,一時間,人們在和政縣有30多個龍骨發掘點的上百個洞穴中進行著長時期的盲目開掘,致使大量“龍骨”被人們吃掉。
當地人回憶說,當年的和政,挖出的龍骨非常多,幾乎家家都有貯備,一些藥販子也上門論斤收購。為了方便運輸,人們還把那些體量巨大的“龍骨”打碎裝車送去收購點。
到了後來,外省的醫藥公司,還有些藥販子也聞訊來到和政收購“龍骨”。但是,收購方雖然多了,收購價卻仍低得可憐,最便宜時一斤不過幾毛錢。
在信息閉塞的當年,這種無知導致的瘋狂採掘,給這些在地下沉睡了數百萬年的寶貝帶來的是一場難以回望的浩劫。
有研究資料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和政地區出土的古動物化石,按最保守的估計也不會少於1500噸。然而,遺憾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被人當藥“吃”掉了。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化石流失海外。
據統計,僅1970年至1984年這14年間,我國藥材部門在和政地區收購的“龍骨”、“龍牙”達918.6噸,有院士稱之為“吉尼斯紀錄”。曾有人做過測算,若以每100公斤代表一個個體計,和政半個世紀出土的古動物化石至少有15000個個體(頭骨)。

遇“貴人”

1962年,和政縣向上級報告了發現“龍骨”的訊息。
3年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出年輕的留蘇古脊椎動物學家邱占祥前往和政。
來到和政的邱占祥向鄉親們仔細詢問並查看了發現化石的地點,將蒐集到的所有有關化石的信息都記錄在案。他還親自走訪了售賣龍骨的藥材鋪,向鄉親們宣傳龍骨的科學價值,憑藉多年積累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他意識到,這裡的發現將不同尋常。
返回北京後,邱占祥對蒐集的資料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上世紀80年代,邱占祥聯合中國科學院、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蘭州大學地質系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再次來到和政,對和政化石進行詳細的調查、搶救、保護和研究。
在今天看來,在和政古動物化石的搶救性保護中,邱占祥先生無疑是一位“貴人”。他對和政化石的保護、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
和政縣達浪鄉杜家崖村回族農民趙永昌曾經是和政地區最大的民間化石收藏者,家裡藏有化石1萬多件,作為藥材出售。1975年邱占祥等中科院專家到他家考察,他了解了化石知識,認識到這是寶貝,開始從農民手中收購。趙永昌與3個兒子、一個女婿共同從民間收購化石。
當時趙永昌和其兒子家裡樓上樓下的房間地上、屋檐下、過道里堆滿了化石,甚至房間床上、桌子上、茶几上都擺滿了化石。
趙永昌說,當地農民發現化石,第一時間與他家聯繫,他和兒子到挖掘現場指導挖掘,並將化石收購回來。
隨著科研工作者的系統發掘和對那些散落“龍骨”的大規模蒐集,他們先後在臨夏盆地發現並確認了150多種哺乳動物的化石標本。
通過對這些化石的仔細研判,他們確定了化石的年代邊界屬於新生代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群。其中,以距今約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500萬—1200萬年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200萬-700萬年的三趾馬動物群和距今250萬年的真馬動物群最具代表性。
何文回憶說,為了保護和政化石,當地政府一面取締民間私挖亂賣活動,一面開始從民間徵集化石,並於1998年開始進行大面積的收購,第一次徵集到了1055件化石標本,後來又陸續徵集了許多,截至目前,總共徵集到各類古動物化石標本3萬多件。
“尤其是第一次徵集時,也是化石走私最為嚴重的時期。作為貧困縣的和政出資53萬元徵集了千餘件化石。如此一來,一時間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無力發放。現在看來,正是那一次政府出資徵集的行動,使得和政古動物化石的命運真正出現了轉折。”何文說,從那時候開始,一個大膽的想法和行動在和政開始孕育。

終獲保護

1998年11月,和政縣有關部門邀請邱占祥院士等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對館藏化石標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鑑定。
和政動物群
和政古動物化石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其中三趾馬化石儲量及已採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為歐亞大陸之首,超過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臘三趾馬動物群產地皮克米和薩拉摩斯;鏟齒象動物群化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亞大陸上也是最豐富的,其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藏;庫班豬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標本。
據了解,在館藏化石中,相當完整、比較完整的標本中,完整率達97.3%,它們全系已滅絕動物遺存。
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開始聚集和政,保護研究開發古動物化石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專家的強烈呼籲下,和政縣先後籌資4000多萬元建成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二號館,把流散於民間的3萬餘件古動物化石征歸國有,集中進行收藏、修復和保護。隨後又建成三號館,集中陳列展覽“四大動物群”和“六項世界之最”古動物化石精品標本。
2013年,該縣在三趾馬動物群化石最豐富的產地松鳴鎮樺林村,建成以化石出露點為主體的埋藏原址館。在地質遺蹟保護區,以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古動物化石原址保護館、古動物化石主碑廣場為主體,嫁接松鳴岩旅遊風景區、太子山自然保護區等核心景觀,建成總面積263.8平方公里的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形成集古動物化石科學考察、科普教育、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國家級古動物化石保護與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館

和政古生物博物館和政古生物博物館
該館開放以來,相繼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綠色單位建設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2013年5月,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和政四大古動物群化石展”榮獲2012年度十大精品陳列展覽獎,實現了甘肅省縣級博物館榮獲全國精品獎零的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