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朝鮮族鄉

延和朝鮮族鄉

延和朝鮮族鄉是長春地區唯一的朝鮮族鄉,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省和長春市民委的親切關懷下,在榆樹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鄉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延和朝鮮族鄉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地處榆樹市東北部拉林河畔,距榆樹市區65公里,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0公頃,轄3個行政村,總人口2,540人,其中朝鮮族人口占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延和朝鮮族鄉
  • 外文名稱:Yanhe Chaoxianzu Xiang
  • 別名:延和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10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屯
  • 政府駐地:長安屯
  • 電話區號:0431
  • 郵政區碼:130418
  • 地理位置:東經126°52′-58′,北緯45°05′-08′
  • 面積:20平方公里
  • 人口:2426人,2000年
  • 方言:朝鮮語,東北方言
  • 氣候條件:東北季風
  • 車牌代碼:吉A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基礎建設,民眾活動,延和模式,社會事業,取得成就,相關詞條,

歷史沿革

鄉政府駐明新。轄龍和、延河、長福共3個村。取延吉縣、和龍縣兩詞之首字而得名。194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府從延吉縣、和龍縣有組織有計畫遷入一批(730戶,4000餘人)朝鮮族移民,到此地墾荒,建立16個自然屯,成立延和村人民政府,歸泗河區管轄,1955年置前進集體農莊,1956年成立延和鄉,1959年黨和政府動員百餘戶朝鮮族農戶援建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將16個自然屯合併為現在的8個自然屯。1960年劃歸青山人民公社管轄,改為延和管理區,1964年6月15日又從青山公社析出置延和朝鮮族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現轄8個自然屯,10個村民小組,居民560戶,2426人,其中漢族88人,其餘皆為朝鮮族。
延和朝鮮族鄉延和朝鮮族鄉
鄉鎮古貌鄉鎮古貌
吉林省榆樹延和朝鮮族民族鄉建於一九四八年。一九六四年後,鄰鄉一些村民在延和民族鄉境內開荒種田,由此不斷引發各種糾紛。
一九八三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後,一些村民繼續在延和鄉種地,致使延和民族鄉人均耕地面積逐年下降。因此,延和鄉向各級人大反映情況,要求索回土地。
為認真解決這一問題,榆樹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末聯合召開專門會議。會議決定:維持現狀,土地由兩鄉村民繼續承包耕種;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榆樹市政府每年將延和鄉上繳的二十點九萬元的稅款全部退還,作為經濟補償。

經濟發展

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328元增加到2003年3,638元,財政收入、支出由2000年的48萬元增加到2003年68萬元,國民總產值達到1,492萬元,比2000年增加42%。
全鄉水田面積510公頃,全部得到灌溉,糧食總產量達到3,600噸,實現單產7,500公斤。有養熊基地四個,養熊100隻,純收入100萬元:魚池40個年收入可達12萬元:養鹿30隻,年收入可達15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30萬元。
大力發展勞務輸出業,全鄉2,540人中勞務輸出人員達1,100人,其中國外400人、國內700人,勞務經濟總收入達1,000萬元,占人均收入60%。

基礎建設

七八十年代延和經濟基礎差,通訊、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由於延和朝鮮族鄉面積小、人口少,等種種原因,郵電支局、信用合作社等單位相繼被撤掉,給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人們幾乎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世界,特別是外出打工者,與家裡聯繫十分困難。外面信息進不來,影響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
水 井水 井
2002年新一屆黨委成立後,通過積極爭取、協調,贏得有關部門的支持,共籌資1,503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市電信局投資150萬元,新蓋了門市,新安裝了電話交換機,裝機容量可達1,000門;市移動公司投資120萬元,建立了發射塔,使人們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市郵電局、信用聯社也恢復了延和郵電支局、信用合作社。信用聯社投放貸款800多萬元,有力支持了經濟發展;市廣播電視中心對全鄉非常關注,投資20萬元,給全鄉安裝了有線電視,使偏遠的鄉村看
上了與榆樹市民一樣的電視節目,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2001年得到長春市民委幫助,爭取協調資金35萬元,榆樹市拿出配套資金10萬元,修建了長富橋;去年初,鄉黨委和政府抓住市實施“村村通”工程機遇,爭取省市支持,投資388元修建了7.2公里水泥路,一年實現“村村通”。投資140萬元,修建了延和鄉出口青山境內4公里水泥路,投資60萬元修建屯內20公里的磚路,完全實現了“戶戶通”。現在百姓雨天不穿靴,出門就有車,交通狀況得到徹底改善,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2003年在市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投資52萬元,為打了200眼水井,3眼人畜飲用井,購置150台水泵,從而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地勢低洼,飲用水水質不好,在省民委幫助下,投資27萬元,榆樹市匹配資金11萬元,實施自來水工程,解決全鄉民眾吃水的問題。

民眾活動

大力開展各種活動,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全鄉11個組9個自然屯都成立了老年協會和婦女組織,每個協會都有活動場所,這些協會在調解家庭矛盾、鄰里關係、勤儉持家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老年協會老年協會
同時,還充分發揮朝鮮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每年都利用節假日組織召開具有民族特點的文藝表演,充分挖掘了朝鮮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

延和模式

延和朝鮮族鄉
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是1947年冬國家在吉林省延吉縣和和龍縣組織700多戶移民組成的,是長春地區唯一的朝鮮族民族鄉。總面積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公頃全部是水田。下轄3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11個村民小組,554戶,2540口人,其中,朝鮮族人口占95%。
養 熊養 熊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政策優勢、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以水稻種植為基礎產業,以精品養殖業為朝陽產業,以跨國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的“延和模式”,使其經濟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延和鄉積極探索發展勞務輸出,全方位進行扶持和引導,把勞務經濟作為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提升延和鄉經濟的突破口,引導民眾走出國門去淘金,走向世界掙外匯。
1、利用獨特的人文優勢推動勞務輸出。由於延和鄉在1959年援建朝鮮時,動員出國100餘戶,這樣與韓國、朝鮮等國家保持了緊密的聯繫,建立了良好的經貿合作,這對於擴大勞務輸出,加快勞動力轉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往來,都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優勢,對於做好勞務輸出工作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
2、積極為勞務輸出工作搞好服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變的政策,強化所有權,明確發包權,穩定承包權,入活使用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序流轉,讓勞務輸出人員吃上定心丸,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為勞務輸出牽好線,搭好橋,精心組織,搞好服務,積極幫助出國勞務人員辦理出國手續。目前,延和鄉共輸出勞務1050人,其中出國勞務人員達到350人,主要分布在韓國朝鮮日本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勞務經濟總收入達1000多萬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60%。

社會事業

民族文化
全鄉本著“積極穩妥,量力而行,適度超前”的原則,不斷加強民族文化、衛生教育等各項事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02年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省民委幫助解決20萬元,市民委解決15萬元,榆樹市匹配35萬元,共投資70萬元,新建了600平方米教學樓,建立了高標準微機室,配齊了微機,並率先在實行了中國小合併辦學體制改革,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全鄉辦學條件和辦學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面提高了辦學質量。 每年協調各方面資金4萬元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全鄉有85人考入重點中學,有26人考入大學。由於地處偏遠,人口稀少,民眾就醫難,2003年爭取長春市民委幫助資金10萬元,榆樹市扶持資金10萬元,共投資20萬元,新蓋了鄉衛生院,爭取省里支持新上來X光機,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榆樹市又為醫院配備了四名醫護人員,民眾就醫有了保障。去年“非典”疫情發生,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協同衛生部們狠抓了防治,做好外出歸來人員檢查,無人染病,取得了防治勝利。“禽流感”發生,由於狠抓了防疫工作,也無感染現象發生。

取得成就

延和鄉憑藉獨特的政策優勢、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以水稻種植為基礎產業,以精品養殖為朝陽產業,以跨國勞務為主導產業的“延和模式”,全鄉經濟實現了新跨越。到2003年末,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500萬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二十。
潺潺的拉林河水灌溉了延和鄉500多公頃水田,引資150萬元興建的天豐米業,結束了延和大米無品牌的歷史,科技興農讓這裡的水稻單產突破7500公斤,“延和”牌大米暢銷省內外,農業豐收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業是延和鄉的傳統產業。隨著逐年的積累和發展,養熊數量已經超過百隻。僅此一項年創收達百萬元。利用水面來養魚養鴨,精品養殖業為民眾帶來豐厚的收益。延和鄉還始終把勞務經濟作為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提升整體經濟水平的突破口。全鄉輸出勞務人員一共1100人,其中國外400人,沿邊、沿海城市700人,一年勞務輸出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占人均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全鄉的整體變化。延和鄉新裝了程控交換機,建立了移動發射塔,開通了有線電視,鄉村道路達到了標準化。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