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棚鎮

弓棚鎮

榆樹市弓棚鎮地處吉林省榆樹市西北邊陲,是“榆樹的西北大門”。弓棚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省301公路穿越於此,西連102國道和長余高速公路,全鎮幅員面積244平方公里,耕地16453公頃,轄24個行政村,137個自然屯,173個社員小組,16496戶,其中農業戶數15855戶,總人口66813人,其中農業人口57975人,勞動力29800個,鎮政府駐弓棚子村。轄弓棚、長發、十二號、十三號、三太、同意、春陽、和平、建平、長山、勝明、水泉、吉祥、富家、二號、榮譽,後西,雙太,武龍,嶺西,前進,房家,叢家等24個建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弓棚鎮
  • 外文名稱:GongPe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面積:117平方公里
  • 人口:3.4萬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夏天極熱、冬天極冷
  • 車牌代碼:吉A 5
  • 地區學校弓棚鎮中學弓棚鎮高級中學
現如今的弓棚鎮,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農機業,畜牧業,

現如今的弓棚鎮

道路現在嚴重損毀,都損毀成塊,政府無人管理和維修道路,占道路經營的也很多,已造成道路垃圾非常之多,造成交通不便利等,至今也無人問津。
2017年弓棚鎮成為"吉林省道路最破道路最髒鎮"

歷史沿革

弓棚之名,據《榆樹縣誌史料》稱:“有張席棚如弓形設肆於市者”因以此得名。並不是早期製造弓箭的地方。乾隆初年開發此地。民國初年為弓棚子五區,日偽統治時期為弓棚村。清光緒年間,此地設巡警營。解放後先為五區後為十五區,1958年8月4日成立弓棚人民公社,1983年改弓棚鄉,1984年改弓棚鎮,2000年弓棚鎮與西鄰武龍鄉合併,自此後弓棚鎮人口,土地驟然增加。新時期,弓棚鎮黨委帶領全鎮七萬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動力,樹立符合實際、順應時代和形勢發展要求的全新理念,及時調整、確定工作新思路,以奮發有為的實踐作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進程,1997年以來,弓棚鎮相繼被列為吉林中部農業機械化示範區、省“十強鎮”、國家級新農作制技術推廣單位、國家級農機租賃服務項目試點單位、吉林省兩萬畝優質糧食核心示範區、國家級863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國家星火計畫項目試點單位、省級精神文明標兵、全國文明村鎮。鎮黨委被省委命名為“六好標兵黨委”。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780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138.9萬元。全鎮完成國稅45萬元,完成年初任務39.4萬元的 110%;地稅上繳 210萬元,完成年初任務50.4萬元的40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11億元。
弓棚鎮弓棚鎮
現在,弓棚鎮已成為東北三省地區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各層領導的眼光和各界人士的眼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998年5月22日,視察大棚蔬菜和農業機械化)、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國家政協副主席孫孚凌(2001年7月5日,視察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等國家領導人和省委書記王珉、省長韓長賦、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等領導親自前來視察。各級新聞煤體記者採訪絡繹不絕,來自各地的參觀團迎接不暇。
弓棚鎮弓棚鎮
弓棚鎮被稱為榆樹第一鎮。全鎮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快車道,構築了農機、畜牧、園藝、商貿、物流五大產業,形成農業機械化一化帶多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環動發展新格局。

經濟發展

榆樹市弓棚鎮用發展的眼光,確立目標:打造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預計用三至五年時間形成日光溫室全鎮覆蓋,形成建築風格各異、蔬菜種類齊全、觀光休閒的溫室,形成白色的海洋,在適當時機召開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園藝博覽會。弓棚鎮在省里已經立項為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註冊榆樹鑫豐農業設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吉菜”牌綠色有機蔬菜。今後要實行企業化運作,搞好培訓、設計、建造、指導、諮詢等鏈條式全程跟蹤服務,確保日光溫室技術推廣成功。公司已輻射全市所轄13個鄉鎮,現已建設終端客戶30家以上。現在全鎮正在建設300棟日光溫室。由於鎮裡的扶持和帶動,全鎮大棚由三年前的2300棟,現已發展到8200棟,成了東北的“小壽光”,打造蔬菜名鎮。吉林省十強鎮的弓棚鎮,是榆樹市四大衛星城鎮之一,全鎮幅員面積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453公頃,總人口66813人,轄24個行政村,173個村民小組。多年來,在榆樹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支持下,弓棚鎮堅持科學、創新、和諧發展的理念,依託特有的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穩增收,社會和諧進步的特色化發展模式之路。九七年以來,相繼被列為吉林省中部農區機械化示範區,國家級新農作制示範推廣單位,吉林省兩萬畝優質糧食核心區。2007年全鎮全口徑財政收入1300萬元,實現生產總值17.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500元,鎮區居民戶均持幣量12000元,全鎮人均儲蓄額達到6000元。
歲月嬗遞,天道酬勤,弓棚黨委一班人帶領全鎮六萬六千民眾,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發揮農業機械化特有的優勢,以機械取代人力,解放大批勞動力洗腳離田,開創了畜牧養殖、物流運輸、園藝特產、個體民營等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鎮域經濟形成了“糧食變成肉蛋奶、綠色蔬菜成網帶,龍頭項目帶基地,大車載著市場來”的環動式發展格局。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年均創產值8億元左右,年均出欄生豬70萬頭左右,肉牛出欄6萬頭,奶牛存欄2000頭,各種禽類養殖120萬隻。
以蔬菜大棚為主的園藝特產業,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目前已經建成蔬菜小區17處,全鎮蔬菜大棚總量達到6000棟。其中建設在十三號村的高效日光溫室小區,以八項專利技術,創造了北方寒冷地區冬季不加溫正常生產綠色有機蔬菜的神話。
以生豬販運為主的商貿物流業,依託264輛大車的運輸協會和600餘人的經紀人隊伍,以弓棚生豬的品牌優勢,收豬收到祖國的最北端——黑龍江省的漠河,賣豬賣到祖國的最南端——海南海口,南來北往的大車以“納松遼平原優質豬,供大江南北放心肉”的運載佳話,把弓棚鎮打造成了東北最大的生豬集散地。
以長春翔名脫水蔬菜加工、肉兔養殖加工、威龍飼料加工等項目為龍頭的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帶動特色產業規模發展的同時,加快了農牧業大鎮工業化的
進程,弓棚鎮農畜產品加工業空白成為歷史。以私營經濟為主的鎮區商貿經濟繁榮發展,四大商業網點、六大專業市場輻射方圓百公里,每天客流量兩萬餘人次,商品日交易額近億元。街路筆直暢通,街區高樓林立,美麗的弓棚鎮成為商賈雲集、各業興旺的商貿重鎮。
弓棚鎮弓棚鎮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弓棚鎮將一如既往地保持積極而為,務實幹事的工作作風,以建設民富、村美、和諧新農村為主旋律,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鍥而不捨的堅強意志,站在新起點,再創新優勢,謀求新跨越,為構建更加富庶美好的新弓棚而努力奮鬥。

基礎設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一號檔案”後,農村大地上熱潮湧動,農民兄弟都在想方設法謀富路。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發現這裡的農民正牽著奶牛奔小康。榆樹市與完達山乳業股份公司合作,共同發展奶牛養殖業,在弓棚鎮十三號村等5個村建設機械化奶站,在奶站周邊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十三號村奶牛養殖小區占地10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化牛舍800平方米,採取公司+小區+農戶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方式,帶動200戶農民發展奶牛養殖業。小區內奶牛飼養總量已達430頭,其中已產奶的200頭,日產鮮奶3.5噸。養奶牛的農民有這樣一本賬可算:按目前奶站收購鮮奶價格每公斤1.7元,奶牛年產奶期300天計算,一頭奶牛年獲利10200元,除去飼料、人工、疫病防治等各種費用5600元,僅產奶一項,每頭奶牛年純利潤4600元。再加上產牛犢的收入,飼養一頭奶牛年可獲利7600元。
弓棚鎮使80%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畜牧業、多種經營及其他二、三產業。生豬飼養是該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該鎮已建立起3個生豬牧業小區,每個小區占地1萬平方米,年出欄生豬3000頭,年創產值150萬元;5個養豬生產基地,已發展成為養豬專業村。基地的示範帶動作用,使全鎮養豬戶發展到4000多戶,年發展生豬25萬頭。為規範生豬業發展,該鎮成立了畜禽服務中心,組織長途販運隊伍,成立養豬協會,同時建立了生豬屠宰場,日屠宰能力300頭,基本形成了自養、自宰、自運、自銷的一體化經濟。生豬業的發展,使該鎮湧現出500人的生豬販運隊伍,也帶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收豬範圍已由本鎮本市擴大到遼吉黑和內蒙古三省一區,售豬範圍也由東北擴大到兩河、山東浙江等地。該鎮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生豬集散地。
農民嘗到了甜頭,賺到了錢,養奶牛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十三號村奶牛養殖小區將新建標準化牛舍1500平方米,新增奶牛2000頭,年將創產值1000萬元,可使農民增收500萬元。
榆樹市弓棚鎮針對嚴重的自然乾旱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陽春三月,天氣乍暖還寒。與光禿禿的田野相比,榆樹市弓棚鎮農業科技示範園內一棟棟日光蓄熱溫室大棚里,呈現的卻是綠油油的景象。西瓜長勢旺盛,黃瓜開始上市,各種返季節綠色蔬菜,摘了一茬又種一茬。日光蓄熱溫室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各種瓜菜,年產值是普通大棚的4倍。在發展日光蓄熱溫室大棚上,弓棚鎮政府給予貼息貸款等許多優惠政策。弓棚鎮從1998年開始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至今普通蔬菜大棚已發展到6000棟。一棟普通大棚每年收入1萬5千元,6000棟大棚年收入近9千萬元。2007年,弓棚鎮針對嚴重旱情,提出一個村建設一塊蔬菜基地,一戶建一棟蔬菜大棚,使大災之年農民仍得到了不小的收入。弓棚鎮現在基本上實現了冬菜夏種,野菜家種,南菜北種,土菜洋種,弓棚鎮重點建設高科技日光蓄熱溫室大棚,力爭達到1500棟到2000棟,努力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經濟發展

農機業

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弓棚鎮就以農業機械化大鎮聞名,80年代初基本告別了牛馬犁耕種農業的歷史。目前,全鎮農機裝備處在全省一流水平,共有大型農用拖拉機90台,小型拖拉機1200台,各種配套農機具6720台(套),農機總動力51200千瓦,農機固定資產4700萬元。全鎮16453公頃土地,除收穫環節外,從秋翻、春播、中耕、除草等各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平均年產糧都在16萬噸左右。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勞動力,專門從事種田的勞動力僅有630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0%,占全鎮80%的25700個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畜牧業

以東北最大的生豬交易市場為龍頭,全鎮養殖戶達9500戶,占總戶數的近60%,全鎮牧業小區30餘個,從業勞動力達11000人。2008年全鎮出欄生豬達60萬頭,,肉牛出欄8萬頭,奶牛存欄10000頭,禽類120萬隻,全年畜牧業生產創總產值9個億,成為鎮域經濟的半壁江山 。
弓棚鎮弓棚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