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民歌之鄉

川東民歌之鄉

川東民歌之鄉是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所創作的勞動山歌,主要分布在在宣漢縣的龍泉、三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東民歌之鄉
  • 書中記載明代《三才會圖》
  • 主要分布:在宣漢縣的龍泉、三墩
  • 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
  • 性質:勞動山歌
介紹,發展,

介紹

“兩腳軟倒兮兮,周身莫得力;叫聲夥計吔,快把煙來取……”這就是廣泛流傳在雄奇秀美的大巴山、如詩如畫的百里峽、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地宣漢縣的一種獨特的民族民歌藝術形式――“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主要分布在宣漢縣的龍泉、三墩、漆樹、渡口、樊噲等鄉鎮。它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為驅趕野獸、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後演變成了一種勞動山歌。被稱為土家族人的“勞動進行曲。”
明代《三才會圖》一書中記載:“薅田有鑼鼓,其聲促烈清壯,有緩急抑揚。”
民國年間《宣漢縣誌》記載:“土民自古有‘薅草鑼鼓’之習。夏日耘草,數家趨一家,彼此輪轉,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數十人,其中二人擊鼓鳴鉦,迭應相和,耘者勞而忘疲,其功較倍。”
“薅草鑼鼓”的打唱者稱“歌牌子”或“歌頭”。他們的腦子靈活,邊打邊唱,現編現唱,堪稱能人。“歌牌子”有二人的、有三的,也有多至四人、五人的。其打擊樂有鼓、鉦、鈸、馬鑼等。“歌牌子”或“歌頭”領唱,眾接腔合唱,配以鑼鼓伴奏。鼓聲時輕時重,陰陽有致。鑼鼓聲熱烈響亮,領唱者慷慨激昂,勞動民眾的和聲波瀾起伏,在山谷里久久迴蕩,原生態韻味悠長。

發展

“薅草鑼鼓”的唱詞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也有其它句型。一般是單句虛詞拖腔,複句押韻,且一韻到底。十字句如:“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見,無兒子還尅財為的哪般?從今後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寧願打柴賣度日過年。”“薅草鑼鼓”的唱詞均屬口頭創作,見好夸好,以物及人。對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調侃,或規勸,或打趣,或逗樂。必要時點幾個人的綽號或男女緋聞,讓大家捧腹大笑一番。除即興之外,也有唱秦香蓮的,罵陳世美的,說岳飛的,斥秦檜的。《山伯訪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廣為流傳。也還有唱生產生活的,唱婚姻愛情的……內容廣泛,生動活潑。地域特色濃郁,鄉土氣息撲鼻。能愉悅心情,消除疲勞,激發勞動熱情,提高生產效率。
1982年,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門曾組織全省音樂工作者來宣漢對以“薅草鑼鼓”為代表的巴山民歌進行了蒐集整理,並出版了專輯。《光明日報》等報刊對宣漢的土家族歌曲也進行了專題報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07年3月,宣漢縣土家族民歌——“薅草鑼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被譽為川東民歌之鄉的馬渡鄉,千百年來,一代一代的馬渡人民在火熱的勞動生活中,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孕育出令人驚嘆的民歌文化,《跑馬歌》《蘇二姐》《背二歌》等數百首膾炙人口的優秀民歌至今廣為流傳。今天四面八方的民眾和民歌愛好者來到鄉中學,舉辦馬渡鄉第二屆賽歌會,用情韻悠長的民歌調子,歌唱和諧盛世,歌唱我們幸福的生活。
賽歌會上,來自全鄉的民歌愛好者紛紛登台,演唱了《跑馬歌》、《蘇二姐》、《歡迎你到馬渡來》、《十把扇子》、《么妹站在對山岩》等馬渡特色民歌,獨唱、合唱、對唱、表演唱,充滿鄉音鄉韻,令人沉醉,流連忘返。
宣漢馬渡民歌作為川東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川東民歌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既反映生活,又表達情愛,既豁達豪邁,又詼諧幽默。如今《跑馬歌》《蘇二姐》等百首民歌被世人廣為傳唱。今年1月,馬渡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川東民歌之鄉 ,通過舉辦賽歌會,進一步搶救、挖掘、保護、傳承馬渡民歌文化,使馬渡民歌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