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鎮(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

太和鎮(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

太和鎮地處重慶合川西北部,位於銅梁、潼南、合川三地交界處,距合川主城區35公里。全鎮幅員面積156.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8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2個社區,全鎮人口8.6萬人,場鎮人口3.9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和鎮
  • 外文名稱:TaiHe Town
  • 別名:大河壩、下太和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合川區
  • 下轄地區:21個行政村,2個社區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1555
  • 面積:156.71平方公里
  • 人口:8.6萬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著名景點:桃花山
  • 火車站下太和站
  • 車牌代碼:渝C
概況,沿革,區位優勢,社會事業,工業發展,旅遊資源,農業資源,地圖信息,

概況

太和鎮位於合川區西部。面積156.71平方千米。轄絲綢園、馬門溪2個社區,二橋、東南、古山、石嶺、長流、富金、曬經、小河、仙橋、龍橋、中梁、金鉤、木蓮、唐家、伍家、亭子、報恩、墩子、太和、陽光、石埡、復興、白陽、沙金、廠口、菱角、米市、望仙、黑靖、鹽溪、石牆、把傘、佛閣、樓房、白岩、白馬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中新街。太(和)隆(興)等公路交會於此,並與涪江航道相連。古蹟有東漢崖墓群、磚室墓(皇墳堡),明代太和觀,清代兩座石結構平橋(合稱“二橋”)。古樓山是我國比較完整的蜥腳類合川馬門溪恐龍化石骨架產地。
[代碼]500117124:~001絲綢園社區 ~002馬門溪社區 ~200二橋村 ~201東南村 ~202古山村 ~203石嶺村 ~204長流村 ~205富金村 ~206曬經村 ~207小河村 ~208仙橋村 ~209龍橋村 ~210中梁村 ~211金鉤村 ~212木蓮村 ~213唐家村 ~214伍家村 ~215亭子村 ~216報恩村 ~217墩子村 ~218太和村 ~219陽光村 ~220石埡村 ~221復興村 ~222白陽村 ~223沙金村 ~224廠口村 ~225菱角村 ~226米市村 ~227望仙村 ~228黑靖村 ~229鹽溪村 ~230石牆村 ~231把傘村 ~232佛閣村 ~233樓房村 ~234白岩村 ~235白馬村

沿革

原名太和場,俗名大河壩。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道光元年(1821年)興建街道形成規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泰安鎮,轄女兒碑、別口沱地域。民國15年(1926年)改名太和鎮。1950年12月,太和鎮劃出部分設小河、復興兩鄉。1958年9月復興、佛鹽、木蓮、小河合併成立太和公社。1959年9月從太和公社分出恢復太和鎮。1985年2月,石嶺鄉(原復興)併入太和鎮。1992年沙金、小河兩鄉併入,1993年原小河鄉析出。太和鎮從民國20年(1931年)至1993年一直是太和區公所的駐地。1997年,面積53.9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太和、白花、陽光、東南、石埡、苦竹、二橋、復興、寨門、石牌、白陽、古山、長流、石嶺、沙金、新堤、曬經、魚箭、敝口、富金20個行政村和新街、接龍街、里仁街、魚市街、下新街、中新街、上新街、馬廠房8個居委會。
2001年,將原小河鄉所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31.45平方千米,190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9人)和原木蓮鎮所轄10個村委會、面積34.71平方千米,206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7人),劃歸太和鎮管轄,太和鎮共轄40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總面積120.01平方千米,總人口765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23人,鎮政府駐大河壩。
2005年區劃調整後,太和鎮管轄原太和鎮、佛鹽鎮所屬行政區域,轄3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156.71平方千米,鎮政府駐中新街。
附:佛鹽鎮位於合川市西部邊緣。礦產資源有岩鹽、石油、天然氣、沙金、沙石等。佛(鹽)獨(柏)等公路過境。 [沿革]1941年以原鹽井鄉地,設佛鹽鄉,1958年併入太和鎮公社,1959年析建佛鹽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鹽溪、石牆、高拱、樓房、白馬、白岩、佛閣、紅堡、把傘、朱廟10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併入太和鎮。
附:木蓮鎮位於合川市西部。礦產資源有岩鹽、石油和天然氣。木(蓮)太(和)等公路,橫穿境內。 [沿革]1938年置木蓮鄉,1993年併入太和鎮,1941年析太和鎮復置木蓮鄉,1958年併入太和鎮建太和公社,1939年析建木蓮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設鎮。1997年,面積34.7平方千米, 人口2萬,轄望仙、四合、高柏、黑箐、木蓮、唐家、伍家、亭子、報恩、礅子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併入太和鎮。
附:小河鄉位於合川市西南部。礦產資源有岩鹽、石油、天然氣、沙金和沙石等。太(和)金(鉤)公路過境,與涪江航道連線。 [沿革]1950年析太和鎮置小河鄉。1958年與太和鎮合併建太和公社,1959年析建小河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併入太和鎮,1993年析復小河鄉。1997年,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小河、中梁、金鉤、米市、魚子、塔梁、菱角、龍橋、仙橋、水口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併入太和鎮。

區位優勢

太和鎮是合川區規劃的三個小城市之一,被評為全國重點鎮、重慶市百萬擔優質繭工程重點鎮、重慶市“百強工程鎮”、重慶市45箇中心、商貿示範鎮之一。鎮域交通發達,涪江流經全鎮,上到潼南,下至合川,通航40公里;合川至潼南的柏油公路穿鎮而過,鎮內公路縱橫,通暢寬闊;遂渝鐵路橫貫境內20餘公里,並設立二級火車站;新落成的富金壩電站氣勢磅礴。城區內兩個大型綜合市場,是周邊10餘個鎮的物資聚集地和商貿中心。
太和鎮太和鎮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轄區內有合川區太和急救中心,1所高完中,5所國小,師生員工1.2萬餘人;場鎮中心有近萬平方米的張森楷綠化廣場。
太和鎮人民調解工作培訓會議太和鎮人民調解工作培訓會議

工業發展

工業實力較強:鎮內有重慶渝州老窖酒業有限公司(渝州581)、重慶飛天絲綢有限公司、太和絲綢有限公司、涪江印刷廠等龍頭企業。擁有上萬緒自動繅生產能力,絲織機300餘台,年產生絲1000餘噸,絲織品300萬米,從業人員5000餘人。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104898萬元,工業總產值7.8億元,稅費入庫29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20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89萬元。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富金壩電站落成後,庫區水面寬闊,鹽溪支河寬30餘米,長10餘里,蜿蜒盤旋,兩岸青山作伴,綠樹紅花相映,河岸金碧輝煌,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佛教聖地——觀音寺廟;聞名遐邇的馬門溪恐龍發掘地,文化底蘊厚重的“四川蠶業公社”遺址,一條蜿蜒曲折的涪江畫廊。

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發達:擁有蠶桑、蔬菜、林業、水果四大支柱產業。該鎮有蠶桑基地村16個,有重慶市級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村4個,蔬菜暢銷全國各地;原佛鹽鎮成林面積達36.72平方公里;鎮內盛產黃桃、國安蜜柚、甘蔗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合川區六一六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