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洞(石灰岩溶洞)

善卷洞(石灰岩溶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善卷洞
  • 地理位置:江蘇省宜興市
  • 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旺季(3~10月):07:30~17:00   淡季(11~2月):08:00~16: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120元
  • 著名景點:"善卷洞國山碑,上洞,中洞,善權寺"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景點簡介,善卷洞天,梁祝文化,宜興善卷洞,世界著名岩洞,

景點簡介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穴之間相互連通,景色不同。步入洞內,宛如走進一座地下宮殿。
景區內,林木蔥蘢,風光旖旎,洞景巧奪天工,素有“萬古靈跡”、“欲界仙都”之美譽,與比利時的漢人洞、法蘭西的里昂洞並稱為“世界三大奇洞”。
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瀰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交通:宜興旅遊2線直達。 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
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
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善卷洞風景區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
善卷之名由來以久,據《慎子》記載:相傳在4000多年前,舜以天下讓善卷,詩人善卷堅辭不受,入深山而隱居於斯洞,因此才得名善卷。
上洞之景以縹緲之美而名揚四方。洞內往往雲霧瀰漫,故而又得名“雲霧大場”。洞長70米,高為30米,環壁奇石應接不暇,有的狀如綿羊,有的形似駿馬,栩栩如生,姿態萬千。泉水由石縫之中汩汩流出,各色鐘乳石映照於水中,五彩繽紛,甚為美觀。
中洞為善卷洞的入口。
入門即見“獅象大場”——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石廳,形如守衛的巨型鐘乳石立於門口,審視著每位遊客。石廳的兩側立有形如青獅、白象的巨石,因而得名“獅象廳”。下洞景色斐然,具有鄉間田園景致。飛流瀑布由山崖之上傾瀉而下,澎湃激昂。洞內的鐘乳石也與上、下二洞不同。這裡的鐘乳
石或如香蕉、或如蓮藕,形態各異,美不勝收。水洞景色可謂一絕。溪谷流泉,曲折幽深,水平如鏡。各式彩燈映於水上,氤氳燈光折射出迷幻效果,宛如東海龍宮,晶瑩剔透。舍船步行可至善卷後洞。後東為善卷梁祝文化匯集之所,既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冢”,又有“祝英台讀書處”等景觀,讓人在觀賞景致的同時回味了一遍這篇享譽世界的愛情悲劇

善卷洞天

一名善卷洞,坐落在善卷鄉螺岩山中,距宜興市區 25公里。傳說是在虞舜時,舜要將天下禪讓給賢達的善卷先生,善卷隱避在這洞內而得名。面積約 5000平方米,遊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分三層,層層相通。進口處為中洞,大廳為“獅象大場”。上洞名雲洞,如螺殼,終日雲霧迷漫,故名“雲霧大場”。洞中氣溫常年保持在23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環壁石鐘乳,滴出涓涓細流,匯集成池潭,有“媧皇池”和 “盤古池”等。上洞狹長,有飛瀑流水,故名“瀑布洞”。沿石級經 “波濤門”、“風雷門”、“金鼓門”,可領略到先聞細濤潺潺聲,漸 若風雷隱作聲,繼則金鼓齊鳴聲,終如萬馬奔騰。水洞,又名龍洞,也是後洞。它是一條山腹暗河,長120米,最寬處6米,最深入4.5米,水 面距頂2米左右。人們從“壑心”乘船,行經“水關”、“地鰲門”、“三灣”,船在水洞行,處處掛彩燈,宛若龍宮游。水洞盡處,頓覺“豁然開朗”,棄舟登岸,沿綠蔭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鮮庵,為東晉上虞女子祝英台讀書處。庵旁有祝英台琴劍之家,並有英台閣。現已建成一座仿古園林,築亭榭,鑿池塘,1992年開放。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它是宜興三大奇洞之一。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遊覽路線約為800米。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態逼真。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瀰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你能感受到風雷隱作,波濤遠聞,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這裡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一聲驚叫,一陣歡笑。“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遊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鐘後,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遊客讚美洞府的詩詞歌賦。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傳晉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裡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近旁還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蹟。
善卷洞善卷洞
善卷洞善卷洞

梁祝文化

善捲風景區是宜興梁祝文化的發源地,國內有多家梁祝文化的研究機構,“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就設在善捲風景區。 4月13日,分布在全省各縣市的40多位華夏梁祝研究會成員聚集在AAAA級旅遊勝地善卷洞,宣讀研究梁祝文化新成果的論文。宜興市政府領導到會祝賀。民間研究宜興梁祝文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了,曾任江蘇省民間文學協會理事的張炳文蒐集和整理了梁祝的民間傳說。七十年代,在縣文化館工作的繆亞奇、蔣堯民等人深入研究,把梁祝文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987年繆亞奇《論宜興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文章在江、浙、滬兩省一市梁祝故事學術討論會上宣讀,並發表在《民間文學論壇》這一國家級刊物上。在以後的十多年時間裡,陸續發表了很多文章,梁祝文化宜興說漸趨明朗。在這次研究會上,中國民間文學會員、江蘇人民出版社的副編審繆亞奇宣讀了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宜興梁祝傳說為何在浙江廣泛流傳;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的馮吉和會員蔣堯民、楊東亮等10多位同志,從地名和風俗與梁祝傳說中的吻合,宣讀了論文,使梁祝宜興說更加明朗。宜興市政府制訂了建設文化大市的十年規劃,很重視這次華夏梁祝文化的研討,市政府領導到會祝賀和支持,使民間的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提升到政府建設大市的一個組成部分。

宜興善卷洞

宜興善卷洞位於宜興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積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善卷洞因它的天然靈秀而美麗誘人,又因善卷景區的深厚文化背景而絢麗奪目。 中洞亦稱前洞,善卷洞的入口處。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鐘乳石,高7米多,稱“砥柱峰”,又稱“小須彌山”。中洞是個天然的大石廳,高大,深遠,寬敞,壯麗。石廳兩邊是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稱“獅象大場”。“獅象大場”四字由丹陽呂鳳子題寫。岩壁上還鐫有“伏虎鬚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台”聯句。 上洞稱“雲霧大場”,又稱“雲洞”。上洞景觀豐富,有“倒影荷花”、“萬古雙梅”、“熊貓小居”等景點。“烏龍吐水”、“金鳥獨立”景觀則是當年海水沖刷的痕跡,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證。上洞的奇妙之處在於“雲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內對流的空氣,造成了上洞與中洞的溫差,所以上洞的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23度左右。由於溫度和水氣所至,上洞又雲霧繚繞,觀賞上洞如臨天上人間,欲界仙都。 連線中洞與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稱之為“盤梯”,為當年人工開鑿而成,全長105級。由於下洞水流沖瀉聲和遊人嬉笑聲、風聲等折射上傳,在通道的各層轉彎處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從上至下經“金鼓”、“風雷”、“萬馬”等門,遊人仿佛置身於金鼓齊鳴、風雷交加、萬馬奔騰的境地。
下洞別有韻味。洞天相接,懸崖飛瀑直瀉下洞,小橋流水潺潺歸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異獸,洞高寬暢,空氣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觀,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靈氣。 水洞即後洞, 長約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漿在天上撐”,曲折蕩漾,天穹壓頂,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燈,如游水晶宮、地下長廊、天然博物館,引你凝思妙想,又心曠神怡。水洞盡頭,自然亮光中“豁然開朗”四個大字印入眼帘,遊客頓時如朦朧中清醒過來,驚嘆不俗遊歷中的靈秀奇特。 出水洞,周圍有豐富淳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三國時期的“國山碑”、晉代的“祝英台琴劍之冢碑”、唐代的“碧鮮庵碑”;有始建於南齊的千年古剎善卷寺古景觀;有先人為紀念唐司空李蠙、宋相李綱、宋大學士李曾伯三人先後在善權寺求學功讀,後又都為修建善權寺、開發善卷洞作過貢獻而建的“三生堂”;有梁祝墓、李蠙、李曾伯墓和善卷洞重新修繕者儲南強先生墓;有名目繁多的觀賞植物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樹種等。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祝英台出生在善卷洞,梁山伯、祝英台曾生活、讀書在善卷。現善卷洞周圍仍有英台閣、祝陵村等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地方遺址。近幾年,當地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了善權寺圓通閣、設立了梁祝文化陳列館等,增加了善卷洞的看點,豐富了善卷洞的文化。
交通路線:
駕車路線
1.上海出發:滬寧高速—到錫宜高速到底—轉寧杭高速南京方向—再走5公里就到善卷洞
2.常州出發:上高速走寧杭高速(往南京方向)——到徐舍口下——再走5公里就到善卷洞
3.南京出發:上高速走寧杭高速(往南京方向)——到徐舍口下——再走5公里就到善卷洞
公交路線
  1. 宜興旅遊班車線路(旅遊二線):宜興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靜樂山莊-芙蓉寺-善卷洞-善卷-黃墅村-玉山-林場-龍池山
善卷洞門票價格:
票型
門市 價格
同 程 價格
善卷洞成人票2015年
145元/人
100元/人

世界著名岩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