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蓢

南蓢

南朗鎮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部,背靠五桂山,面臨珠江口。青山綠水,人傑地靈。全鎮面積206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積最大的鎮區,戶籍人口4萬(六普)。南朗鎮有10萬畝山林和26公里海岸線,農用地面積46820畝,沿海灘涂圍墾造田成墾面積5萬餘畝。有103個自然村,設13個村民委員會,104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個居民小組,其中農業人口29151人,非農業人口968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朗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郵政區碼:528400
  • 面 積:206平方公里
  • 方 言:粵語-廣府片-香山石岐話、客家語
  • 火車站: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欖站
  • 行政區類別:鎮
  • 電話區號:0760
  •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 人 口:8.72萬(六普常住)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T
城鎮簡介,地理區位,地理環境,交通區位,歷史,歷史沿革,遠古南蓢,民國時期,現時管轄,經濟,工業發展,農業生產,第三產業,工業狀況,現代農業,社會,城鎮建設,教育資源,社會保障,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治安保衛,旅遊,陳氏宗祠,孫中山故居,中山烈士陵園,政府機構,紀律檢查,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宣傳文教,統僑辦公室,社會治安,發展改革,經濟科技,農業農村,社會事務,城鄉建設,衛生人口,綜合行政執法局,財政分局,其他組織,歷史名人,孫中山,阮玲玉,王雲五,

城鎮簡介

地理區位

南朗鎮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於中山市東部,西靠五桂山,東臨珠江口,北接中山火炬開發區,南連珠海市,與香港隔海相望。轄區土地面積218.8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萬人,非戶籍人口4.72萬人, 旅居海外僑胞近5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7個國家和地區,是著名的僑鄉。交通便利,京珠高速、中江高速、中拱公路、廣珠城際輕軌和在建的中山東部快線縱橫貫通,距中山市中心城區18公里、中山港9公里、珠海機場60公里、澳門及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拱北落點30公里,周邊80公里範圍內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五大國際機場,是充滿發展活力的濱海城鎮。先後榮獲中國綠色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鎮、廣東省旅遊特色鎮、中山市經濟強鎮等殊榮。南朗生態資源豐富。地處五桂山東部向珠江口延伸地帶,環山抱海,具有山脈、丘陵、台地、平原、灘涂各類地貌,有8萬畝山林和26公里海岸線,農用地面積6.7萬畝,沿海灘涂圍墾面積10萬畝,還有5千畝紅樹林和日出水量超5千噸的海上溫泉。
南朗文化積澱豐厚絢麗。廣東省、中山市博物館專家對南朗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南朗的先民就在這塊寶地上繁衍生息。近代以來,不僅誕生了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還湧現出“為共和革命捐驅之第一人”陸皓東、文化巨匠王雲五、工運領袖楊殷、一代藝人阮玲玉、漫畫大師方成等近百名聞名海內外的名流賢士,為南朗積澱了豐厚的文化瑰寶。翠亨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翠亨、崖口兩村被評為“廣東最美的鄉村”。
南朗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南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健康生態濱海新城為定位,全力打造“三城”(華南現代中醫藥城、翠亨濱海新城和朗城)發展新平台,產業結構水平不斷提升。新能源、現代中醫藥、電子電器、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文化休閒旅遊、房地產、特色餐飲等現代服務業規模不斷壯大,以水果、蔬菜為主體的“綠色農業”和淺海養殖捕撈等“藍色農業”漸具特色。2010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60.2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工業總產值190.5億元,比2005年增長2.2倍;國地兩稅收入11.26億元,比2005年增長3.9倍;外貿出口7.32億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固定資產投資40.6億元,比2005年增長2.2倍;農業總產值5.85億元,比2005年增長64.3%;農民人均收入13773元,比2005年翻一番, 常住人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75億元,比2005年增長5.5倍。被評為中山市經濟強鎮。
南朗社會民生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均衡發展,共投入4.5億元新建、擴建7所中國小校,調整最佳化學校布局,高分跨入廣東省教育強鎮行列。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城鄉一體化(即“城保”)、“長者安康”工程、城鄉醫療保險、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等“五項社會保障全覆蓋”。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實現了“村村通”路燈、公共汽車和自來水等城市化公共服務。社會治安保障有力,綜治信訪維穩機制健全,視頻監控網點覆蓋全鎮,社會治安良好,大局穩定。“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和諧社會建設水平得到較大提升。被評為“廣東省文明鎮”。

地理環境

南朗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她位於中山市東部,東臨珠江口與香港隔海相望,是珠江口西岸至香港最近的起運點,南與珠海市接壤,西倚中山城區,北連國家(中山)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京珠高速公路與岐關公路貫通全鎮。南北相鄰中山港和珠海九洲港。中山市東部發展戰略規劃將中山港東移至南朗的橫門出海口,並擬建深水碼頭。南朗與周邊的廣州、深圳、珠海市及其飛機場只一小時車程,海、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南朗鎮地域廣闊,背山面海,山水相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有26公里的海岸線,幾萬畝沿海灘涂,10多萬畝山地,土地資源相當豐富。適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臨海工業及休閒度假為主的第三產業。按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效益產出的標準,開發了“一區六園”(南朗工業區、翠亨工業園、橫門工業園、大車工業園、第一、二、三工業園)一萬多畝的工業用地,吸引了美國、日本、韓國、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亞、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300多家企業投資落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的子公司--中山ABB變壓器有限公司、韓國KEC新型電子元器及半導體有限公司、
南朗鎮水、電資源充足。鎮內有大小7個水庫,兩個大發電廠[中山發電廠和深南電(中山)南朗燃機電廠]將為企業提供足夠的水電供應。信息寬頻網等先進的通訊網路,國際電子銀行匯兌等國際金融服務,工商、稅務、外經等機構一應俱全,四星級標準的南朗雅居樂酒店為客商提供舒適的休閒娛樂服務。今日的南朗,已初步形成一個為海內外客商提供集設廠經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城鎮。

交通區位

南朗鎮位於中山市東部,西靠五桂山,東臨珠江口,與香港隔海相望。 交通區位優越,京珠高速公路、中拱公路縱貫全鎮。

歷史

歷史沿革

南朗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省、市博物館和有關專家對已出土的文物進行的考古研究,認為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人類在南朗繁衍生息,南朗古代人類群體,就是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南越人的祖先,也是中山古代人類的祖先。

遠古南蓢

據南蓢的龍穴、泮沙、翠亨海邊、下沙、崖口、平頂山等地考古發掘發現證明,早在5000~5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古人類在南蓢地區生息繁衍。
遠古時期,南蓢地處香山島,位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孤島,其境域僅為今五桂山和鳳凰山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區。據《中山市志》記載,香山島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海嶼之地,南蓢地域屬香山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香山島屬南海郡地。南蓢地域屬南海郡香山島。漢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香山島屬南海郡之番禺縣地,南蓢地域屬南海郡番禺縣香山島。晉朝鹹和六年(311年),香山島屬東官郡地,南蓢屬東官郡地香山島。隋朝開皇十年(590年),東官縣改名為寶安縣,香山島屬寶安縣,南蓢地域屬寶安縣香山島。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改名為東莞縣,東莞縣在香山島上設定文順鄉,南蓢地域屬東莞縣文順鄉。
北宋時,文順鄉改為地方行政單位的香山鎮。香山鎮的境域是今中山市的石岐、沙溪、大涌、環城、深灣、三鄉、神灣、石塘、五桂山、南蓢、翠亨、張家邊和珠海市的山場、前山、唐家、下柵一帶地方;南蓢地域屬香山鎮。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置縣,南蓢地域屬香山縣長樂鄉和永寧鄉。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南蓢地域分別屬香山縣四字都和大字都。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四字都和大字都合併為四大都,南蓢地域屬香山縣四大都。清朝光緒初年(約1880年),得能都與四大都合併,改為東鎮,南蓢地域屬香山縣東鎮。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東鎮改為第四區,南蓢地域屬香山縣第四區。

民國時期

民國14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南蓢地域屬中山縣第四區。民國19年(1930年)5月,第四區改為東鄉區,南蓢地域屬中山縣東鄉區。民國20年(1931年)9月,東鄉區改稱第四區,南蓢地域屬中山縣第四區。民國33年(1944年)夏,南蓢地域分別屬中山縣五桂山區和濱海區(民主政權)。民國38年(1949年),南蓢地域分別屬中山縣第四區、第六區。

現時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月,中山縣設定1個區級鎮、11個區,南蓢地域分別屬第四區的橫門鄉、豐阜鄉、建治鄉、濱海鄉、第六區的翠亨鄉、五桂山區的桂嶺鄉、桂峰鄉。
1952年7月,南蓢屬第四區下四區(駐欖邊圩)。
1953年3月,中山縣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南蓢屬五區(駐下柵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南蓢地域分別屬第四區(駐張家邊鄉)和第五區(駐翠亨)。
1955年8月,按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規定,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第四區改為張家邊區,第五區改為翠亨區,南蓢地域分別屬張家邊區和翠亨區。
1957年2月,全縣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南蓢地域分別屬南蓢鄉和翠亨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南蓢稱東風公社,駐南蓢後門村大夫第。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併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下轄34個耕作區,南蓢地域分別屬張家邊公社南蓢耕作區和翠亨耕作區。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建立張家邊區,轄公社7個,南蓢地域分別屬欖邊公社、南蓢公社、翠亨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南蓢公社、欖邊公社、翠亨公社合併,稱南蓢公社,駐南蓢後門村大夫第,轄生產大隊17個,生產隊168個。
1970年8月,南蓢公社分出橫門一帶,新設漁業人民公社,1973年又劃出十頃漁村歸入漁業公社。
1976年12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全縣設三個區級鎮,25個公社,南蓢公社轄生產大隊24個,生產隊170個。漁業公社轄生產大隊7個,生產隊19個。
1983年11月,全縣撤銷人民公社,南蓢公社改稱南蓢區公所,漁業公社改為橫門區公所。
1984年2月,中山縣撤縣設市,南蓢區公所改為南蓢區,轄鄉15個,鄉級鎮1個。橫門區公所改為橫門區,轄鄉4個。
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翠亨村、崖口村、下沙村、石門村成立翠亨村鎮,下轄村民委員會4個及居民委員會1個。12 月,全縣撤區改鎮建制,南蓢區改稱南蓢鎮,轄村民委員會20個,居民委員會1個。橫門區改稱橫門鎮,轄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1個。
1989年10月,南蓢鎮劃出麻東、麻西兩村歸入橫門鎮。1990年12月,南蓢鎮轄管理區18個、居民委員會1個。橫門鎮轄管理區9個,居民委員會1個。翠亨村鎮轄管理區4個、居民委員會1個。1993年1月,由橫門鎮劃出涌口門漁村歸入南蓢鎮。
1998年8月,撤銷管理區,南蓢鎮轄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19個;橫門鎮轄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6個;翠亨村鎮轄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4個。
1998年9月,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撤銷翠亨村和橫門兩鎮行政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南蓢鎮,撤併後的南蓢鎮,轄居民委員會3個,村民委員會29個。
2001年11月,南蓢鎮部份行政村和居委會調整合併。合併後,轄社區居民委員會2個、村民委員會13個。
2003年9月1日,南蓢鎮更名為南朗鎮。
2012年南朗鎮與橫門鎮合併為翠亨新區。

經濟

2011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78.52億元,比增13.6%;工業總產值234.2億元,比增16.2%;國地兩稅收入14.07億元,比增25%;外貿出口7.92億美元,比增8.2%;固定資產投資47.06億元,比增23.3%;農業總產值6.99億元,比增2.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5398元,比增11.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17億元,比增18.8%。

工業發展

全鎮有八個工業發展基地,包括南朗萬畝工業區,南朗第一、二、三工業園,大車工業園,翠亨工業園,橫門工業園和正在開發的東南綠色工業園。工業用地面積共1.6萬畝。其中,東南綠色工業園是05年下半年火炬區與南朗資源整合發展,計畫在南朗大泉水庫一帶徵地1萬畝,首期開發5千畝,用3到5年時間建設一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全省首個生態工業園。
鎮有工業企業480多家,上規模企業117家,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40.9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88.6%。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電子電器、裝備製造、針織、製鞋等產業為主體的區域產業。著名的企業有ABB變壓器有限公司、深南電(中山)南朗燃機發電廠、建綸電器工業(中山)有限公司、開益禧半導體有限公司、通佳鞋業有限公司、僑光紡織有限公司、吉事達通訊有限公司等。

農業生產

全鎮水稻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量7700多噸。香蕉、荔枝、龍眼等水果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量9800噸,其中下灣龍眼被評為"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種植面積4300畝,產量1.9萬噸。淡水養殖7000畝,圍墾養殖23000畝,水產總產量1.75萬噸,產值1.6億元,占全鎮農業產值60%。以水果、蔬菜為主體的"綠色農業"和淺海養殖捕撈等"藍色農業"漸具特色。著名的農產品有下灣龍眼、崖口荔枝、楊氏臍橙以及崖口、橫門海鮮等。

第三產業

旅遊、房地產、餐飲、商貿、客貨運輸等行業的規模不斷壯大。全鎮有商、建、飲、運、房地產等民營企業84家、個體戶2700多家。較大的企業有:南朗雅居樂酒店(四星酒店)、南朗市場、南朗車站有限公司、錦盛房地產、廣弘房地產等。主要旅遊點有:孫中山故居、中山城、橫門捕魚游、蒂峰山石仔廟、茶東陳家祠、崖口集益公園、紅樹林和燕石圍等,每年接待遊客達百萬人次。2005年全鎮第三產業GDP3.5億元,比上年增長27%。

工業狀況

南朗工業區是中山市政府“十五計畫”立項的“市級工業區”,工業區位於鎮中心,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效益產出”為宗旨,將工業區構築成為吸引外資,全面促進南朗經濟提速發展的福地。工業區總面積一萬畝,首期已完成“三通一平”3700畝。由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進行的南朗工業區環境評估已完成。工業區主要以電子、汽車零配件、輕紡等項目為主。已吸引有本田汽車配件中浩精密機械(中山)有限公司、新加坡凱豪電子元件有限公司等財團落戶工業區,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普利司通已多次到工業區考察,表達了強烈的投資意向。區內用地布局合理,配套的生活設施、綠化休閒公園,將生產、商住、文化、娛樂融為一體,為投資者和員工提供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鎮政府以優惠政策,高效、高質的服務體系,為客商辦理投資、經營的一切手續。
工業區水陸交通便利,緊靠京珠高速公路和中拱公路,新規劃建設的沿江公路新港大道貫穿工業區中心。中山市人民政府已規劃在“十五”計畫內將中山港東移至我鎮的橫門出水口,建設萬噸級的碼頭。
南朗鎮建有11萬伏輸變電站,在南朗工業區再興建一座11萬伏輸變電站,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足夠的用電。有完善供水網路,綜合日供水量能力達9萬噸。擁有程控通訊網路,隨時為客戶提供快捷電話交換設施、信息寬頻網等的先進的信息服務。
工商、稅務、金融、外經機構一應俱全,各職能管理部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以優質的服務、誠實取信,為投資商服務,努力擴造優良的投資環境。
南朗工業區現有:中浩、凱豪、凱聯、永生國際、澳門燭業等來自美國、日本、台灣、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地區的十多企業落戶工業區。3月4日中浩精密機械(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凱豪電子原件有限公司分別奠基動工。兩間公司的動工將預示萬畝工業區、年將成為高規劃、高標準、高質素的中山市新興現代工業城。
豐富的資源優勢是南朗一大特點,鎮內有足夠的建設發展用地。已開發用地8000畝的6個工業區--南朗一、二、三工業園、大車工業園、翠亨工業園、橫門工業園。有來自日本、德國、韓國、瑞士、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近200家企業。其中大型跨國企業瑞士ABB集團公司,台灣通佳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建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福美(中山) 紡織有限公司、皇星鞋業(中山)有限公司、香港凱職針織印染有限公司、澳門僑光集團有限公司、澳門紡織品有限公司以及廣東國泰家具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在工業園落戶。主要以旅遊、紡織品、機電、家具、製鞋、機械、製衣、電子等行業為主。

現代農業

南朗鎮是中山市傳統農業大鎮之一,擁有46000多畝耕地和大片的山地資源,又是我市的濱海鎮區之一。依託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近些年來,鎮委、鎮政府致力於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從而確保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尤其糧食生產小區、花卉生產小區、果菜生產小區、藍色農業生產小區四個農業示範小區的成功建立,更構築起南朗現代農業的新格局。
藍色農業生產小區
南朗鎮利用全鎮26公里長的海岸線發展灘涂養殖業,建立“藍色農業,生產小區”,推廣種養禾蟲、放養白蜆以及精養南美白對蝦、草蝦,並建起了白蜆加工廠,還欲引進外資完善白蜆深加工廠。
果菜生產小區
針對山區的特點,南朗鎮引入台商在白企村、貝外村、欖邊村建立水果生產基地3500畝,在泮沙村、南朗村建立2000畝的蔬菜生產基地,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果菜生產小區”。

社會

城鎮建設

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鎮中心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市政建設完善,商住小區不斷發展,全鎮城鄉人均居住面積34平方米。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全鎮,現有國道和省道共51公里,鎮道62公里,公路密度為54.85公里/百平方公里,15輛中巴在全鎮實行"村村通服務"。有自來水廠1座,兩條分別為直徑80㎝和120㎝的供水管道與中山大豐水廠連線,日供水量可達10萬噸。通訊普及,普通電話裝機總容量2.48萬門,全鎮共安裝固定電話用戶2.16萬門,寬頻用戶1211戶,小靈通用戶8615戶。城區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覆蓋率37%,人均綠化面積15平方米。03年5月,被評為"廣東省衛生鎮"。

教育資源

全鎮共有中學3所,國小16所,幼稚園18所。有中小學生8940多人,在職教師職工共516人。鎮政府計畫投資1.2億元創建教育強鎮。現正在興建一座校園面積160畝、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新雲衢中學,並著手擴建新布點的鎮中心國小(原雲衢中學校園)、欖邊國小和理工學校。於2014年初新學期開學時,把全鎮的3所中學、16所國小合併為一所職中、一所國中和4所國小,力爭2007年成為教育強鎮。

社會保障

建立健全了農村和社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紅十字會組織機構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13年還實施了"長者安康工程",對全鎮南朗戶籍的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的長者,鎮政府每月發給15斤優質大米。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525人,覆蓋率98%;參加社會保險三大險種共26760人;已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的有6個行政村組共3300人。有頤老院一座,占地面積22畝,建築面積4720平方米,擁有住院床位100張,現有住院老人56人。

文化體育

全鎮有光纜主幹線80公里,光纖芯長2200多公里,有線電視用戶有12719戶,覆蓋率98.6%。中心城區建有全民健身廣場、標準游泳池、兒童游泳池和400米跑道的運動場各一個,燈光籃球場2個。各村也相應建有籃球場及其他康樂設施。

醫療衛生

南朗醫院占地33畝,建築面積近14000平方米,共有在冊醫務人員139人。 醫院環境優美,設備先進,技術力量充實,被國家衛生部評為一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

治安保衛

有公安分局1個,下設7個公安派出所,共有民警共128人,治安隊員108人,"三安聯動"機制健全,治安防控網路建設不斷完善,連續三個年度被評為中山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
展望新一年的發展,鎮委鎮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一城四區"為發展平台,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加快發展,努力實現年度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5%。工業產值達83億元,增長38%;農業3.07億元,增長4.5%;外貿出口4.25億元,增長25%。稅收3.7億元,增長38%。契約利用外資1.5億美元。農村人均收入7518元,增長9%。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努力構建和諧南朗。

旅遊

南朗鎮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以山、海、泉為特色;人文資源以名人文化,祠堂廟宇,革命英烈紀念地為標誌,以及濃郁的嶺南民俗風情,像鑲嵌在南粵大地珠江口畔的一顆顆明珠。
南朗名人薈萃,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著名的人文景觀有:全國
首批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濃縮孫中山從事革命的紀念地而建造的綜合文化旅遊城——中山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陸皓東故居、楊殷故居,以及蒂峰山石仔廟、崖口集益公園、赤坎孝義坊、南朗大夫第等。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有:崖口飄色、石門木蘭醒獅、泮沙紙鳶、南朗和欖邊的曲藝社等,深受民眾喜愛。
南朗山光水色,旖旎迷人。成名的自然景觀有:“活化石”——崖口紅樹林、二龍爭珠、石狗望月、東洲觀潮、雲梯山、黃牛洞、逸仙水庫、橫門漁港等。尤其是橫門漁港,面臨廣闊的珠江口及伶仃洋。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境致,環境優雅。橫門出海捕魚游,十分受歡迎。 近些年來,加快建設華南現代中醫藥城、朗城、翠亨濱海新城的“三城”發展平台。

陳氏宗祠

中山是我國唯一以名人命名的城市,而孫中山先生的故居就在我鎮翠亨村, 每年慕名而來的海內外客人就有100萬多。以“中山影視城”為龍頭,把中山故居、翠亨村民居、翠亨賓館、中山紀念中學等景點結合起來,同時,把橫門出海捕魚旅遊,海上莊園和萬山群島主要島嶼的上島旅遊聯成一片來發展。與之配套的是12萬畝山地和26公里海岸線及廣闊的灘涂,利用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開發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組成中山乃至珠三角規模最大的旅遊景區,把南朗開發成遊山玩水的好地方。

孫中山故居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東南方17.6公里處,廣(州)珠(海)公路主幹道旁。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翠亨村傍山瀕海,氣候宜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於林木蔥蘢、鳥語花香之中。
本館於1956年成立,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多年來,本館在注重保護好孫中山故居和館藏文物的同時,注重保護孫中山故居的文物環境,並加以充分的利用。本館面積有12萬多平方米,向觀眾開放的區域約有7萬多平方米。開放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孫中山試驗炸藥處--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區、翠亨農業展示區、中山鼎、警世鐘等,逐步形成以“孫中山和他成長初期的社會環境”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立體而多元化的陳列展覽體系,充分地展現了孫中山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體系和革命實踐,再現出孫中山出生和成長初期的社會歷史環境,使人們加深對孫中山這一偉大人物的了解。此外,本館還負責管理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皓東墓、孫昌墓、帥傅遺居等20多處文物景點。

中山烈士陵園

1960年3月落成。位於南朗鎮翠亨村長沙埔,依山而建,坐西向東,面臨珠江口,總面積166675平方米。陵園門口建有牌坊,上書"中山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為劉田夫題字。沿寬闊的墓道,右方建有光榮亭,左方建有花棚架。順小徑直通革命史跡陳列館,主道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呈四角形,高10米,底周長20米,林鏘雲題寫"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字,還寫了碑誌;歐初題寫"永垂不朽";譚桂明題寫"浩氣長存",陵墓呈大圓頂,直徑15米,埋葬365具烈士遺骸,謝立全為陵墓題寫"革命烈士之墓"。

政府機構

紀律檢查

(監察室、審計辦公室與其合署)
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關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行政監察工作的決定,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監督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及黨員、幹部遵紀守法情況;負責調查、處理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違法違紀案件,做好有關來信來訪工作;履行審計職責,維護國家財經法規和正常的財經秩序;負責所屬單位財務審計及其領導離任審計、農村財務審計和村委會領導離任審計工作。

黨政辦公室

(掛鎮人大辦公室、政協委員工作室、決策諮詢和政策研究室、法制辦公室、應急管理辦公室牌子)
負責黨委、人大、政府日常事務。負責機關文秘、檔案、保密、信息、財務、後勤、接待等工作;聯絡本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督促檢查黨委、政府各項決定的貫徹落實,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關提案、建議、批評、意見等工作;負責決策諮詢、政策研究、法制事務和依法行政工作;協助市行政複議委員會辦理行政複議案件,承辦行政訴訟、行政賠償案件;負責黨委、政府總值班和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組織人事

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分局合署,掛黨代表聯絡室、人才工作辦公室、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辦公室牌子
負責黨組織建設、基層領導班子的選拔、考察、任用、調整和後備幹部隊伍的培養、教育;負責機關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人事管理、老乾管理服務、關心下一代工作;負責人才培養引進、人力資源、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工作;負責本鎮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聯絡本鎮黨代表;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流動黨員管理服務中心。

宣傳文教

辦公室(與文體教育局合署,掛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牌子)
負責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旅遊等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展黨員理論教育,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負責中國小校、幼稚園(託兒所)、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管理,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做好社會文化、廣播電視宣傳工作;負責組織和指導體育、旅遊事業發展;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宣傳文體服務中心、教育事務指導中心。

統僑辦公室

負責統戰、民族宗教、台務、外事僑務、港澳事務、商會等工作,做好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接待聯繫及捐贈款物的監督管理,聯繫民主黨派和非公經濟代表人士;負責僑聯日常工作;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

社會治安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穩定辦公室(與司法所合署,掛社會工作委員會、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信訪辦公室牌子)
負責政法、綜治、維穩、610、禁毒、流動人口、信訪等工作,統籌協調社會建設管理。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綜治和維穩方針政策,抓好綜治和維穩組織建設,部署排查矛盾,協調專項治理,落實目標責任制;開展綜治和維穩宣傳,預防群體事件發生;負責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務工作,組織實施流動人口積分制;負責協調、處理民眾來電來信來訪;負責人民調解、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協調處理民間糾紛;承擔綜治信訪維穩中心、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務中心日常工作;協調聯繫公安分局、交警大隊、消防大隊;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
負責徵兵、預備役部隊和基層民兵組織建設、國防教育、武器彈藥的管理等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做好復退軍人的接待安置工作。

發展改革

(掛物價檢查所、統計辦公室牌子)
負責經濟發展改革、三產、統計、物價、糧食、金融等工作。組織擬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提出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政策的建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負責協調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重大問題,提出最佳化產業結構目標、規劃和政策建議;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

經濟科技

負責工業、商貿和現代服務業等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做好企業服務,扶持企業發展,監測經濟運行,指導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負責科研項目的引進、立項、成果鑑定、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推廣套用等相關工作;負責信息化的規劃、指導、協調和推廣套用工作;負責科協日常工作;協調聯繫國稅分局、地稅分局、工商分局、質監分局、消委分會,組織開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專項行動;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投資服務中心。

農業農村

負責農村、農業、林業、漁業、水利、氣象等工作。貫徹執行上級有關農業、林業、漁業、水利、氣象的方針政策,制定和實施相關產業、事業發展規劃,提供技術服務和政策支持;負責禽畜疫病防疫監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工作;負責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和防洪搶險、抗災救災工作;綜合協調處理“三農”工作重大問題,抓好農村經營管理、扶貧開發等工作;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農業服務中心(農產品檢驗檢測站)、畜牧獸醫站、林業站、水利所。

社會事務

負責民政事務和行政區劃、社區建設、擁軍優屬、復退軍人安置、婚姻登記、殯葬管理及改革、救災救濟、社會福利等工作;負責殘聯、紅十字會日常工作;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

城鄉建設

貫徹執行上級有關規劃、建設、人防事業的方針政策;制訂本鎮建設規劃,做好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管理、住房保障和人民防空工作;負責建築行業管理、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招投標工作;協助做好土地房屋徵收補償相關工作;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城鄉建設服務中心。

衛生人口

研究制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綜合管理食品安全,做好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保健工作,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貫徹執行上級有關人口、計畫生育的方針政策,做好計畫生育宣傳及組織實施,負責計畫生育幹部隊伍的管理和計畫生育專業人員的培訓;負責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醫療器械和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歸口管理醫院、衛生服務站、衛生與計畫生育服務中心(食品藥品監督所、疾病預防控制與婦幼保健所)。

綜合行政執法局

(掛環境保護分局、交通運輸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分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分局牌子)
負責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城市管理、生豬屠宰、酒類專賣、文化市場、旅遊行業等領域的監管執法;組織協調城市綜合管理;實施市相關部門調整給本鎮管理的事項。

財政分局

(掛財政結算中心牌子)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財政工作的方針政策,擬訂鎮財政年度預算方案並組織實施;監督、管理財政收入和支出,負責所屬單位財務收支結算和政府採購管理;管理所屬國有、集體資產,指導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

其他組織

鎮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組織按有關章程設定如下:
工會 負責組織和教育廣大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協助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共青團 負責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抓好團員隊伍建設和團員青年的教育;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關心下一代和少先隊工作。
婦聯 負責做好婦女、兒童工作,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提高婦女思想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配合組織人事部門做好中青年優秀婦女人才的培養選拔和推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

歷史名人

孫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

王雲五

現代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祖籍南朗王屋村。 名鴻楨、字日祥、號岫廬,筆名出岫、之瑞、龍倦飛、龍一江等。1888年7月9日(清光緒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於上海一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學徒,業餘在夜校學英文,並廣泛涉獵多種學科,成績優秀。1906年起,先後在上海同文館、中國公學等校教授英文。1907年春任振群學社社長。1909年任閘北留美預備學堂教務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