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是2009年12月1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燁菁。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筆者以當代國際分工格局新形態與全球價值鏈的垂直分離理論為全書的理論框架,結合跨國企業國際外包策略理論以及開放式創新理論的視角,對信息技術產業價值鏈實現跨國安置的總體格局與內在機制進行深入剖析,並選取典型的開發中國家經濟體案例以及行業案例就技術後進方實現升級的微觀路徑與機制加以探索。後者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的重點,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首先,在巨觀層面上從產業內技術外溢視角提出信息技術產業跨國生產網路內的技術流動形態,對國際生產網路內領先企業對跟隨企業帶來的技術升級效應加以闡述;其次,以國際化生產下的技術學習機制為切入點,提煉技術後進方實現技術進步以及價值鏈功能升級的載體、路徑與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

黃燁菁,上海崇明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後,曾獲得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在德國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美國猶他大學和澳大利亞La Trobe等大學與研究機構學習並參加國際研究項目。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技術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問題,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與省部級課題近十項,出版專著《經濟發展的全球觀》,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經濟學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信息技術產業的概念界定與分類
第二節 產品的微觀形態與創新動向

第二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理論基礎: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節 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分析視角
第二節 國際分工理論的分析視角
第三節 產業國際化進程中開發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分析視角

第三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形態與特徵
第一節 產業國際競爭的發展動向
第二節 國際產業轉移的形態與地區特徵
第三節 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距

第四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微觀機制
第一節 全球價值鏈形態——產業層面的國際化機制
第二節 跨國企業離岸生產模式——企業層面的機制分析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與發展中經濟體承接外包

第五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進程中的技術升級
第一節 技術升級的巨觀形態——國際化生產的發展階梯
第二節 技術升級的微觀動因——國際外包的知識管理
第三節 技術升級的內在路徑——國際外包的技術流動
第四節 技術升級的形成條件——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學習

第六章 發展中經濟體技術升級的路徑與特徵——基於中國台灣的案例分析
第一節 中國台灣與晶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
第二節 中國台灣承接晶片外包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節 中國台灣晶片企業技術升級的機制與路徑

第七章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與技術升級
第一節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歷程
第二節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生產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中國提升信息技術產業升級面臨的挑戰
第四節 中國產業創新的階段性成果和戰略導向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年博士科研啟動項目結項報告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是我近幾年對全球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作跟蹤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並獲得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重點學科的出版資助。在此,首先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扶持。
在本書從構思到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我所在的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所長張幼文研究員、徐明棋副所長和全球化經濟研究室主任金芳研究員等都給予了諸多非常有價值的點撥以及建設性的意見,金芳研究員對產業全球化問題有著深厚的造詣,她的研究成果和平日裡對我的指點給我的寫作以諸多啟迪,在此深表謝意。此外,我的博士生導師伍貽康教授長期以來關心我的研究工作,對於本書的出版也給予了很多支持。不僅如此,李安方研究員、趙蓓文研究員、錢運春副研究員、柴非博士、蘇寧博士以及諸多無法一一列舉的同事和同行也都在我的工作中給予各種方式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另外,還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王鶯、王立偉老師在我收集資料過程中給予的莫大幫助。
我在此尤其要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由於我個人的原因,該書稿在編校過程中經歷了一些反覆,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而他們對此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向他們表達我誠摯的謝意。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和先生,過去的三年,我經歷了女兒出生和她人生第一個成長階段,父母在生活上給予了無私且巨大的幫助,在此深感愧對他們。

序言

信息技術產業無疑是最深刻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產業,不僅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技術手段,而且自身的專業化分工發展進程充分展示了國際化生產方式的形態,雖然以計算機和通信為本源的信息技術在新科技革命的尖端技術行列中不再是最活躍的領域,但是該產業在開發中國家開放經濟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眾多開發中國家中,信息技術產業在現代工業體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個意義上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經營模式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是目前經濟全球化研究領域中重要的產業研究對象。黃燁菁博士的這本論著正是基於這個出發點,著力探索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進程背後的動力機制、分工格局的特徵以及開發中國家獲得的效應。
本書是她承擔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科研啟動項目的最終成果,是她近幾年對全球信息技術產業跟蹤研究的一個總結。此前,她已經發表了包括高技術產業國際投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動態以及開發中國家開放條件下技術進步在內的一系列研究報告和論文,這些都構成本書重要的前期準備,理論成果的積累和對現實情況的及時把握使得本書的研究體現了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僅豐富了產業國際化理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提升產業開放水平的戰略思路提供了理論支持。目前相似主題的研究大多圍繞著信息技術產業市場發展的介紹,相關研究聚焦產業的創新效應、國際化態勢以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貿易和投資規模上的發展,由於產業內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湧現,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的產業重組態勢使得一些研究過多關注產業的動態發展,而對產業國際化進程背後的動力機制以及開發中國家角色的理論解釋相對不足,尤其是近年來產品內分工為本質特徵的專業化分工趨勢對技術後進國家帶來的影響。本書試圖超越相對瑣碎的動態情況研究而對該產業的分工格局以及價值鏈下的企業關係作深入透視,並綜合多個理論視角對發展中經濟體獲得的技術效應加以剖析,對於我們考察發展中經濟體開放條件下技術升級有重要的樣本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