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名勝

五台縣名勝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台縣名勝
  •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
  • 名勝:南山寺
  • 特點:自然風光秀麗、壯觀
五台縣介紹,五台山,五台勝景,名勝介紹,南禪寺,黛螺頂,塔院寺,菩薩頂,佛光寺,南山寺,碧山寺,廣濟寺,金閣寺,萬佛閣,鎮海寺,尊勝寺,延慶寺,殊像寺,龍泉寺,廣宗寺,竹林寺,羅喉寺,白求恩紀念館,佛教聖地,基本介紹,古建築寶庫,佛教藝術集大全,其它寺院,

五台縣介紹

五台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縣城距忻州65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轄6鎮24鄉。五台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西漢時建慮特,晉廢。北魏時置驢夷縣。隋大業三年改名五台縣,金貞佑四年升為台州,明洪武二年復為五台縣,一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部,它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環繞五百里,其中以北台最高,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素稱“華北屋脊”。
以五台山佛教寺廟群、革命紀念地、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為主。區內可供遊覽參觀的名山名水、名人故居、寺廟建築以及革命紀念地等共70多處。五台山位居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為文殊菩薩道場,是中外僧侶共同嚮往的佛教聖地。最早的寺廟建於東漢永平八年,全盛時有寺廟360餘處,現存寺廟47處,其寺廟數量之多在全國位居第一。自唐以後,宋、遼、金、元、明、清、民國年間均留下了典型的代表性建築。此外,五台山眾多的古塔、佛像、牌匾、碑碣、鐘鼓、法物等無一不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精美的藝術珍品,均閃爍著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
五台山又名清涼山、氣候涼爽宜人,“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是理想避暑勝地。許多名師巨匠,都曾在這裡研修居住、避暑乘涼。北魏孝文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山。“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正是五台山歷史上名人云集的真實寫照。五台山自然風光秀麗,五座台頂風光各異,東台望海峰可看雲海日出,南台錦繡峰是花的海洋,西台掛月峰可賞明月嬌色,北台葉門峰可覽群山層疊,中台翠岩峰可見巨石如星,山內層巒疊障,相鄰交錯,形如虎距,勢若龍蟠。到處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涓涓細流,夏秋雨季登臨山上,青山綠翠,草盛花濃,萬紫千紅,伽藍寺宇,散布其間,偶然為一座高山公園。
金代詞人元好問詩曰:
山雲吞吐翠微中,
淡綠深青一萬重,
此景只應天上有,
豈知身在妙高峰。
五台山自然風光秀麗、壯觀,層巒疊嶂,形如虎踞,勢若龍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令人不勝沉迷。五台山上有五峰,五峰景色各不同。東台望海峰,因望海寺而得名。夏日拂曉登樓遠眺,但見雲霧蒸騰,猶如海洋,煙雲繚繞,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猶如海上觀日;西台掛月峰,台頂建有法雷寺。憑欄西望,山巒層疊,松林茂密,枝葉繁茂,鬱鬱蔥蔥。當值秋日,秋高氣爽,日落夜靜,月掛中天,景色迷離而誘人;南台錦繡峰,台頂建有石頭砌成的普濟寺。山間野花盛開,花團錦簇,令人神怡;北台葉斗峰,台頂海拔高度為3058米,是五台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登臨遠望,可見北嶽恆山山脈峰巒層疊,接踵而來,氣魄雄偉壯觀;中台翠岩峰,台頂建有演教寺。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故而又謂之“龍翻石”。
此外,五台山上古剎林立,人文景觀多姿多彩,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建築、雕塑、壁畫等文物。山中另有眾多古塔,包括了從北魏至今的磚塔、木塔、石塔、鐵塔、玉塔、琉璃塔、水晶塔以及稀世珍寶經字塔。這些稀世名塔與佛家寺院點綴了五台山的錦繡河山,印證了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由來,讓人於不經意間認識到“此處本為清涼地”,應當“為洗煩心盡日留”。

五台勝景

東台望海峰位於台懷鎮東10公里。在台頂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內供“聰明文殊菩薩”。每到夏季的晴日,拂曉時登上望海樓向東眺望,這時在你眼前出現的是雲霧蒸騰,猶如海洋,煙雲繚繞,旭日東升,霞光萬道,勝似在海上觀日出。
南台錦繡峰位於台懷鎮南12公里。台頂有石頭砌成的普濟寺。寺內供“智慧文殊菩薩”。台頂、山腰,野花盛開,花香馥郁,把南台頂裝點的異常美麗。登臨南台頂,遙望四野,花團錦簇,令人神怡。
中台翠岩峰位於台懷鎮西北10公里。山頂有寺廟演教寺,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中台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五台山氣象站就建於中台頂上。
西台掛月峰位於台懷鎮西13公里。台頂有法雷寺,寺內供:“獅子吼文殊菩薩”。站立台巔向西觀望,只見山巒層疊,松林茂密,枝葉繁茂,鬱鬱蔥蔥。當值秋日,秋高氣爽,日落夜靜,月掛中天,景色迷離而誘人。
北台葉斗峰位於台懷鎮以北5公里。台頂海拔高度為3058米,是五台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台頂上有石砌的靈應寺,寺內供“無垢文殊菩薩”。立於台巔北望,茫茫蒼蒼中,可見北嶽恆山山脈峰巒層疊,接踵而來,氣勢雄偉壯觀。

名勝介紹

顯通寺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北側,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寺占地面積達八萬平方米,規模較大,歷史最古。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營坊村(今台懷鎮)後山勢奇偉,氣概非凡,酷似印度的靈鷲山,故取名大孚靈鷲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這是漢明帝永平年間劉莊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北魏孝文帝擴建此寺,當年由於寺前花開滿園,又被叫做花園寺。唐太宗曾重修花園寺,顯赫一時,唐武則天(公元684-704年)時,因新譯華嚴經藏此,曾改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明萬曆年間一度改稱永明寺,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仍稱大顯通寺並沿用至今。據《清涼山志》記載: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鷲寺置十二院,可見當年規模之浩大。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五台山逐漸成為中國佛教中心地之一。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寺院。
顯通寺內現存殿堂、僧舍等古建築甚多,但由於歷代修葺,許多建築已成為明、清的制式了。在全寺中軸線上,嚴整地排列著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後高殿等建築,禪堂僧舍分列兩廂。齋院幽深完好,歷代文人學士多臨寺吟詩詠懷。
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主殿,也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殿宇寬展宏大,殿額懸掛清康熙皇帝御筆“真權如應”木匾一塊。殿內正中並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座塑像,十八羅漢塑像分列兩廂。佛像前經案排列,跪墊滿布。經案上羅列掛鐘、木魚、鼓磬等器物。大雄殿後,是顯通寺著名的無量殿和銅殿,這兩座殿可稱之為寺中建築瑰寶。
無量殿稱無梁殿,純系磚結構建築,殿寬七間、進深四間,磚雕精緻、藻井富麗,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也是砌磚而成,是我國古代砌磚建築藝術傑品。
銅殿建於明萬曆年間。高八點三米,據稱當年徵集十三省、一萬家、一百萬斤純銅。銅殿是重檐歇山頂,上層四面設六扇門,下層四面設八扇門,門上鑄有精美的花卉人物圖案。殿內供高約一米的銅騎獅文殊像,周圍銅壁上鑄滿萬尊小佛像。整個銅殿裝飾富麗,雕鑄精巧,造型美觀,保存完好。門前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
五台山諸寺中,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古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
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
顯通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檐,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千缽文殊殿內供奉著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銅殿鑄於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在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鐘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鐘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藏經樓內收藏著一部華嚴經字塔,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作品。藏經樓內還收藏著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等珍貴文物。

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城南21公里處的陽白鄉小艮河的北岸,寺院規模雖然不大,卻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在山西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西側。
全寺可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包括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門殿等,後院有僧房30餘間。大佛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進深三間,面闊也是三間。殿內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這一點是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17尊塑像分布在佛壇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看情形似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寺坐北向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創建年代不詳,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書題記,足證重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時,武宗“會昌滅法”,佛寺大都毀,南禪寺地處偏辟,倖免被毀,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唐代木構建築。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前有寬敞的月台,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內無柱,四椽狀通達前後檐柱之外,梁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辟山村。大殿內有佛壇,寬8.4米,高0.7米,壇上滿布唐代彩塑。形體,衣飾,手法與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轍。主像釋迦,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手式作禪宗拈花印。兩側及前面有弟子,菩薩,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蠻,佛霖等總計十七尊。各塑像面形豐潤,神態自若,服飾簡潔,衣紋流暢。塑像大多有蓮花座,唯撩蠻,佛霖和仰望童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純熟,是我國唐塑中的佳作。
寺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配殿均為明清重建。寺內的龍王殿為明隆慶三年(1569年)所建,其餘殿宇為清代建築。

黛螺頂

在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於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雲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
黛螺頂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曆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黛螺頂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計有殿堂僧舍二十餘間。寺內中殿檐台下左側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製大螺頂碑記,對大螺頂作了較詳細的敘述。碑背面又有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登黛螺頂御筆題詩:“巒回谷卷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雲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湧現芙蓉。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供養五台曼殊像,者黎疑未識真宗。”石碑正面和背面所描述的黛螺項,時隔三十六年,景象卻迥然不同。這是由於帝王崇建,這裡已“供養五台曼殊像”。曼殊即是文殊的另一種梵語音譯。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遂欲摹擬五座台頂的五方文殊,總塑於此,以便朝會者到此參拜。黛螺項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台”之處。五座台頂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頂,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頂部轉遍,不具備較強的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台”的心愿。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站在這裡極目遠望,但見南台、中台、北台橫出天際,與寺院背靠著的東台綿連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圍護著台懷腹地的寺廟建築群。俯瞰台懷,又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佛塔對峙,石階層疊,琉璃瓦反射著金光,紅圍牆一道又一道,呈現出一派佛國風光。

塔院寺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則,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獨立為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大白塔——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塔身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台山的標誌。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周八十三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檐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檐底端掛風鐘三個,連同塔腰風鐘在內,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白塔中層建塔殿三間,內有三大士銅像、瓷質濟公和尚塑像、木雕劉海戲金蟾像。塔基外圍是走廊,原設木製法輪一百二十個,現改設鐵製法輪,是誦經用的,呈圓桶形,轉動自如。白塔旁還有一座小塔,名“文殊發塔”,傳說內藏文殊菩薩的頭髮。這座發塔高約六米,雕飾精緻,小巧玲瓏。塔院寺內,還有大雄寶殿、藏經閣,白塔位於大雄寶殿和藏經閣之間。寺院東部有布局新穎、完整的禪院、塔院寺大門也頗為新奇,為塔院寺一景。寺院門外有三門木牌坊一座,牌坊斗拱雕工精細,頂飾典雅大方,是明代遺物。
在塔院寺方丈院內,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路居的舊址。那是一九四八年四月的事,當時他們東渡黃河,前往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部署全國解放大業,途經五台山,在這裡住過,並參觀了寺廟。

菩薩頂

位於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頂。是五台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相傳,菩薩頂是文殊菩薩的住處,亦名真容院、人文殊寺,亦稱文殊寺。菩薩頂創建於北魏,歷代曾予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現存建築多建於清代,建築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裡也是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
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
全寺建築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寺院占地3公頃,寺中有殿堂、憎舍、樓房、禪堂共430間,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寺前,有石台階108級,寺周紅牆醒目,綠樹圍裹,環境十分幽雅。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曾來五台山朝拜,居於菩薩頂,並題匾撰碑文。其中,康熙御筆“五台聖境”石坊立於院中,寺前山門前木牌樓正中嵌有康熙手書“靈峰聖境”。東院過廳與後院,有兩座清代建的漢白玉四棱碑。碑身四周分別刻有漢、蒙、藏、滿四種文字均為康熙手書。大 佛殿前與後院,有清代所鑄銅鍋三口,為每年農曆六月大會與農曆臘八做齋飯施合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什麼原因呢?有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靈驗,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這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佛光寺

在山西五台縣城東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勢建造,坐東向西,三面環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開朗。寺區松柏蒼翠,殿閣巍峨,環境清幽。寺內建築高低錯落,主從有致。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佛教興盛,遠及日本。原有方要建築彌勒大閣,寬七間,高約32米。唐武宗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毀,宣宗繼位後復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現存六角形祖師塔,形制古樸,是北魏遺物。山腰的東大殿,雄偉壯麗,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為金代建築。其餘山門(即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建築,皆明,清重樓,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傑作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石幢,墓塔,漢白玉雕像等。石幢兩座,平面八角形,一在東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當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發極盛時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國唐代佛教藝術的精華。

南山寺

南山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五台縣台懷鎮約2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
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寺依山勢建造,高低錯落,層迭有致,有亭台樓閣,殿堂古塔三百餘間。
寺前坡道林蔭覆蓋,山門下築石磴一百零八級,門前影壁磚雕細緻,門上鐘樓建造精巧。
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台極甚多,兩側欄板望柱上雕人物、花卉、鳥獸、故事等圖案。
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
各殿檐下木雕圖案精緻,飾以彩繪貼金,更為富麗堂皇。大雄寶殿內塑釋迦及二第子和脅侍菩薩,石雕漢白玉送子觀音,工藝尤精。兩側明代塑像十八羅漢,是五台山羅漢中的佳品。牆壁上滿繪佛傳故事,從乘象投胎到涅般八十四幅,筆力流暢,色澤渾厚,是明代原作。寺內“真如處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書。五台諸寺雕刻藝術,以南山寺為冠。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南山寺楹聯:十方善十方緣十方結果;
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

碧山寺

又名普濟寺,俗稱廣濟茅逢。在五台山台懷鎮東北2公里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區林蔭蔽日,水流潺潺。相傳始建於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明成化年間重建,清代又重修。規模宏敞,殿宇壯麗,建築以牌坊,山門為前哨、方丈、禪堂、賓舍、香積等套院為兩翼。中線分為前後兩進,前院有天王殿,鐘鼓樓,毗盧殿(又稱雷音殿),戒壇殿及東西配殿、廂房,後院地勢凸起,設垂花門,藏經閣,左右為經堂香舍。前院多為單層殿堂,後院全為重檐樓閣,雕刻精細,別具一格。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裝。內中心石壇寬大,壇上塑釋迦像,前面又置印度雕造的漢白玉佛像一軀,結跏趺坐,高約1.5米,雕工細緻,姿態莊嚴。兩側置脫沙像十八羅漢,裱裝精細,神情各異。藏經閣底層塑觀音像尊,眉清目秀,姿態端莊。寺內有明成化,正德,嘉靖間碑刻,記事甚詳。

廣濟寺

俗稱西寺。在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石朴。

金閣寺

在五台山南台西北嶺畔,距台懷鎮15公里。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詔高僧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塗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因為金閣寺。寺內有代宗小像一軀,雖經後人重裝,仍不失唐風。寺內布局,幾經重修,仍以觀音閣為主體。山門前石獅雄健,庭院內高閣聳立。閣身二層,重檐歇山,寬七間,深六間,四周圍廊,閣內高達17米的觀音銅像,挺身而立,直達閣之上層,後人慾改泥塑,覆蓋泥波一層,銅像隱入泥內。觀音而側,二十四諸天環侍,猶如儀仗。閣背面有毗盧殿,彌陀殿,觀間殿,地藏殿,菩薩殿,藥王殿等,塑像滿布,有近千尊之多。最以後為大雄寶殿,供三世像和十八羅漢,保存完好。

萬佛閣

塔院寺山門石階東側是萬佛閣的入口。萬佛閣是塔院寺的屬廟,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閣23間。主要建築有3座,即文殊殿、五龍王殿和古戲台。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存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曆四十四年(1617年)創建,殿內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5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殿內下層和樓上左、右、後3壁都立有木製方格,放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此殿名萬佛閣.
五爺廟為萬佛閣北殿,廟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的尊稱,為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五爺普施甘露、福澤萬民,保佑人們福壽安康。

鎮海寺

在五台山台懷鎮南5公里山腰。此地兩山夾峙中,中峰徽緩,古柏蒼翠,山花遍野,風景頗為秀麗。寺側清泉,長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傳此泉即為海眼,龍王九子貪戀民女,橫溢成災,文殊發覺降大鍋鎮之,後人於此建寺。名曰鎮海。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製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暑,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尊勝寺

五台縣城北20公里西峽村山峪,為五台山南門道上的巨剎。相傳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見文殊菩薩,隨之建寺。始建於唐,宋代重修,民國初年又予修葺。寺區古木參天,建築瑰麗。寺前影壁磚雕精巧,寺內殿堂樓閣皆備,一連五進院落,逐級向上,層迭有致,左右設經樓禪舍,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大雄殿台基高聳,建造富麗。無量殿全部磚構,雕刻精緻。藏經閣二層,四周迴廊,勾欄環繞,木雕雀替剔透玲瓏。閣側有兩座九角崇樓分峙左右,翼角惲飛,秀麗勁健。樓內下層供十二圓覺菩薩,上層奉四方佛,面止清秀,比例和諧。最後為塔院,萬藏磚塔矗立,十三級,高約45米。四周高山環繞,塔院古柏蒼勁,相映成趣。寺內還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石幢一座,雕工甚佳。

延慶寺

在五台縣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四周環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無文獻可考,原有規模不詳。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層,高約7米,上鐫陀羅尼經,證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內建築,多為清式,僅大佛殿是金代原構。大佛殿寬三間,深六椽,單檐歇山式屋頂,檐頭用五鋪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狀,其上下用四椽狀,而用駝峰,斗拱墊至平梁,平樑上用叉手,兩端又用長跨兩椽的通托腳,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少見的結構形式。

殊像寺

在五台山台懷慎楊林街西南里許。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因寺內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於唐,元誕右年間重建,後毀於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門,天王殿為前列,廊廡配殿為兩翼,禪堂方丈室居後,正中建文殊閣五楹及鐘鼓二樓。僧舍廄廚俱備。閣內塑像完成於弘治九年(1946年),明萬曆時曾局部修補。文殊閣寬五間,深四間,重檐九脊頂,檐下斗拱密緻,檐上三彩琉璃剪邊,閣內佛寺寬大,文殊駕馭於獅背,高約9米。龕背而塑三世佛(藥師,釋迦,彌駝),兩側為懸塑五百羅漢。全部塑像皆為明物,形象秀美,工藝精巧。佛像居於龕背面倒座之上,頗為特殊。
殊像寺楹聯: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龍泉寺

在五台山台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宋代創建,明嘉靖初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又重修。現存影壁,台級,牌坊和三座院落。影壁中間鑲嵌有一世石雕刻,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向北登一百零八級台階即達山門,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桿高聳於兩側,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斗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布於各構件之上,玲瓏剔透。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格局。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圍枝廂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繪房和獻亭,曲廊環繞,雙塔高聳,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尤為精緻。寺西許里,有令公塔,六角,三級,高約10米相傳宋將楊業死後,其子楊五郎收遺骨藏於此。
龍泉寺楹聯:天下名山僧占多,世上善言佛說盡

廣宗寺

在五台山台懷鎮北側營坊村山腰,背依靈鷲峰,面臨台懷諸寺,規模不大,布局嚴謹。明正德初年為生民祈福,遷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賜印令其護持。清代曾予補修。山門三楹,內設木製龕閣,供大肚彌勒佛像;左右鐘鼓樓高聳,檐角翠飛,格外醒目。院內殿廂房整潔,大佛殿位居正中,殿為銅瓦蓋頂俗稱銅瓦殿;其後的藏經閣和禪院,為坐禪及育經之地。銅瓦殿面闊三間,重檐歇山式,比例和諧,結構規整,格扇欞花,雕刻工精,內外彩飾富麗,琉璃脊獸襯以銅瓦古色,別具風格。殿內供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龕閣精緻,裝飾鮮艷。

竹林寺

在五台山台懷鎮西南6公里竹林寺村西側。據《清涼山志》載: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創寺,故名。歷代重修。寺內除磚塔外,原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廂房,正殿,禪院等建築。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門圓比覺大師,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孫末享金鋼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圓仁慈覺大師御研鑽之靈跡”漢白玉石碑一通,矗立寺內。現寺字殘壞,布局和基址清晰可辨,漢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無損。塔為樓閣式,明弘治年間建,嘉靖時重修。平面八角形,五層,高約25米,正南面開門,各層雕有斗拱和塔檐,檐下又雕斗拱和倚座,椽飛清晰,瓦壠顯著,各角銜有風鐸,隨風作響,聲聞四野。
竹林寺楹聯:谷靜風聲細,門空鳥語稀
佛母洞
是一個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台懷鎮寺廟集群區出發,順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雲寺,轉而入西谷口,穿溝登山2.5公里即到。
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淨飯王的第一夫人。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臟,洞形又呈葫蘆形狀,便後人稱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復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羅喉寺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東,位於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明代弘治年間曾予重修,清代又多次重修。
羅喉寺,以寺內兩幢木構小樓接待十方客人聞名。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據傳,此寺過去香火極盛,尤其是佛教喇嘛宗的信徒,常年絡繹不絕,是五台山佛教黃廟中很有影響的寺院。
該寺現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廂房、配殿、廊屋以及各殿佛像、殿頂脊飾等。這裡寺廟完整無損,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廟之一。
該寺最為引人的原因,除去院內有一對唐代石獅外,還由於寺內後殿中心裝有遠近聞名的"開花現佛"。開花現佛,是一套木構裝置系統。佛壇上,刻有水浪圖案,圖案上,塑有24諸天和18羅漢。圓盤正中,安裝有高達丈余的一朵蓮花,4尊佛像端坐於內,8片段預告瓣時開時合。隨著花瓣的開合,轉盤上的18羅漢過江也隨之旋轉起來。在五台山諸寺廟中,這個獨創十分引人,是寺內一宗奇觀。多少年來蒙族人朝聖,佛教徒喇嘛宗僧人進香,都以見佛為榮。為要見佛,就要到寺中禮拜佛像,隨著蓮花展開,阿彌陀佛隨之亮相,進香人便以為見到了真佛,把所有金錢敬獻於寺內,才滿意而去。其實這是一磨盤式建築,是開是合,由人操縱,並非神力。

白求恩紀念館

在山西五台縣城東45公里的松岩口村。1938年6月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醫師白求恩(Norman Bethune),在為中國的抗日軍民服務中,親自倡導,設計和施工,將村內一座龍王廟改建成有手術室,消毒室,醫務室,洗滌室等設施的外科病室,對改進戰傷救治與培養醫務幹部,發揮了積極作用,被晉察翼軍區後方醫院譽為白求因模範病室。原建1940年被日本侵略軍焚毀,1974年按原貌重建,並另建紀念白求恩陳列室,展出圖片和實物等。大院中心有7米多高的漢白玉題字塔一座,正面鐫刻毛澤東《紀念白求恩》一文,其他三面分刻徐向前,聶榮臻,薄一波的題詞。

佛教聖地

基本介紹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繞周250公里,因五座山峰高聳而 峰平坦如台狀,故有此名。
五台縣名勝
最早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 為我國最早的寺院,建於東漢年間。以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寺院建設的 規模也越來越大。民國初年,全山擁有寺廟100餘所,僧眾千人左右。 在五台懷抱的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一派佛國氣氛。

古建築寶庫

五台山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時即已名播諸方,至今 完整地保存著唐以來各代木結構建築,素有“古建寶庫”之稱,南禪寺、 佛光寺、延慶寺、廣濟寺、菩薩頂、尊勝寺等八座寺宇,可稱為古代木 結構建築的代表。其中,南禪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 建築,被國內外建築學家稱為“千年瑰寶”。
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晚唐武宗“會昌滅法”時,倖免破 壞。寺內有大殿三間,殿的梁架製作,極為簡練,舉折和緩,形體美觀, 檐柱柱頭上,用許多斗形木塊和曲形拱材,層層疊架,製成斗拱,承托 著深遠的出檐,使建築物更加輪廊秀麗,氣勢壯觀。殿內泥塑皆為唐制, 是唐塑中的佳品,與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如出一轍,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時,後被毀,重建於唐大中十 一年(857年)。可貴的是,在其大殿里還保存了唐代的壁畫和塑像,是我 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唯一的早期壁畫。畫大都取材佛教故事,筆法流暢, 可以與敦煌壁畫媲美。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對佛光寺經過精心研究, 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 宋四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轟動了中外建築 學界,有的外國學者稱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顯通寺內文物多
五台山最大的寺是顯通寺,占地達120畝,有殿堂400餘間。它的前 身就是五台山最早的靈鷲寺,後不斷擴建,成為五台山第一禪寺。寺內 珍貴的文物比比皆是。其山門外的鐘樓懸銅質幽冥鐘一口,鑄於明代天 啟年間(1621--627年),重達9999.5斤,撞擊時,聲音可傳10里之遙。 寺內的無梁殿,高20.3米,面寬28.2米,進深16米。是我國無梁建築中 的傑作。殿內有銅鑄毗盧佛聖像一尊。有一座明代鑄的銅殿,是用50噸 銅鑄成的,殿高5米,殿內四壁,鑄小佛萬尊,金光灼灼,是座稀有的 青銅建築物。

佛教藝術集大全

五台山的石雕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龍泉寺的石碑坊是一座白玉石 建築,建於1920-1924年,仿木結構。上面雕的花鳥蟲獸,人物花卉, 精巧生動,是我國近代石雕中的精品。菩薩頂上有座影壁,其圖案中間 則黃色琉璃磚鑲嵌成二龍戲珠圖案,形象生動,刻精細,陽光下,流光 溢彩,似要破壁 飛升而去。
五台山現存寺廟58座。這個規模,在我國的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 在這些寺廟中集中表現了佛教的建築、雕刻、壁畫等方面的藝術,可 謂佛教藝術的大全。難怪有人在遊覽五台山後的體會是:“一部佛國 史,百座藝術宮。”
五台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水滸傳》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故事, 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五郎以及清代順治皇帝出家,均發生在五台山。 當 年白求恩“模範病室”就設在五台山的松岩口,舊址現在仍然較為完 整地保存著,並在其旁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 旅遊服務
五台山不通火車,去五台山遊覽,有兩條路線,一是乘北京去太原 的直快火車,在忻州或繁峙砂河站(330公里)下車,車行7時余,然後轉 乘汽車。也可以從太原坐汽 車。太原坐火車去繁峙砂河200公里,車行4時。山西省投資近億元改造 太原-------五台山-------恆山--------大同的旅遊幹線公路。這條公 路改造完畢後,山西省的旅遊交通就方便多了。
在五台山可作二日游或三日游,第一日遊覽台懷鎮附近的寺廟顯通 寺、塔院寺、菩薩頂、廣宗寺、圓照寺等。第二日遊覽殊像寺、龍泉寺、 普化寺、觀音洞、南山寺等。如果是三日游,第三天可游佛光寺、金客 寺、南禪寺。
五台山有檔次較高的賓館,也有招待所和旅店,還有許多農民開辦 的小旅舍,住宿方便,費用也不高。較高檔的飯店為棲賢閣賓館,在台 懷鎮。 特產有肉質肥實的台蘑。工藝品有台山木碗,以樺樹根榴做原 料,顏色有紅、褐、棕、黃等色,頗有特色。台硯,石料分黑、綠、紅、 紫四種,雕法富有民族特色。
五台山最適宜旅遊的季節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較多。

其它寺院

台內:壽寧寺 碧山寺 普化寺 黛螺頂 棲賢寺 十方堂殊像寺 廣宗寺 圓照寺 觀音洞 龍泉寺 羅睺寺 金閣寺 鎮海寺 萬佛閣 觀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慶寺 南禪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勝寺 廣濟寺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