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ylent

Soylent

Soylent,是一家特殊的食品科技公司。他們致力於將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數據化,然後以各種形式的代餐(能量棒、粉末等)來取代食品。與一般的醫用代餐不同,他們還會在口味上做出改良,讓代餐更可口。以滿足健身、減肥等對攝入營養有嚴格要求的人群。

基本介紹

  • 外文名稱:Soylent
  • 總部地點:矽谷
  • 成立時間:2013年
  • 經營範圍:食品科技
研發背景,創新,研發歷史,同類產品,未來發展,

研發背景

在2013年,一位勤奮的矽谷碼農Rhinehart厭倦了吃飯這件事情,決定自己動手做出一種可以代替吃飯的東西,通過查閱資料把各種人體需要的營養以可沖泡粉末的模樣放進袋子裡。
在“解放你的身體”這樣絲毫不解風情的極客風宣傳口號下,他在眾籌網站上募集了超過100萬美元。在眾籌、風險投資、快速疊代等網際網路標配玩法的推動下,這款名為Soylent的超級食物已經成為一家估值一億美元的公司。
一份代餐粉末的營養列表憑什麼估值一億美元?吃飯這樣的事情也輪的著網際網路去顛覆?回顧Soylent從代餐粉開始的快速改進以及對未來食品近乎科幻般的目標,打動我的並不是一個暴富的創業故事,而是網際網路這個行業中的聰明人如何用自己的思想、技術和資本去改變世界。

創新

對於吃飯是不是必需品這件事兒,Soylent並沒有什麼開創性的全新想法,醫療技術和減肥代餐早已是非常成熟的產品。
讓我們先看看最極端的醫療技術,它分為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的意思是直接把營養打點滴輸到血管里去,別說不用動嘴,連胃和腸子也不用動,當然這是非常極端短期應急手段。即便是不能開口吃飯的病人,也可以用鼻飼管把流食直接灌進胃裡,這樣就是可以長期維持植物人生命的腸內營養。無論是輸液的營養素,還是用鼻飼管的流食,用流食維持生命這方面絲毫輪不到Soylent說自己創新。
Soylent誕生前的代餐商業化同樣非常成功。對於需要減肥的人來說,一定聽說過康寶萊、USANA這樣的營養代餐或營養奶昔,這些產品的目標也是用來代替吃飯,營養品大企業的生意早就非常龐大,看起來也輪不到矽谷的碼農參與競爭。
誕生在矽谷的Soylent對以上產品都不滿意,不管用的是不是網際網路思維,從Soylent1.0開始像程式升級一般迅速改進各種缺陷,在1.5後還大改版升級為形態徹底不同的2.0。
用流食代替吃飯這個主意從一開始看起來就並不像大眾需求,可是其中需要慢慢改進的小問題仍然很多。例如,醫用代餐雖然聽起來靠譜,但並不容易買到,並且對付植物人的產品在口味上也不可能好到哪裡去。減肥用的代餐則是一種身心折磨,各種產品廣告裡不斷號稱沒有空腹感顯然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並不符合忙碌又富有的矽谷程式設計師所需。
Soylent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徹底代替吃飯,它不斷改善營養成分和口味。由於一天需要喝掉一升以上,飽腹感也從來不是問題。Soylent的成功,更多的是迎合了網際網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勤奮的碼農用它省掉外出吃飯的時間繼續工作,其他行業的人也樂意效仿矽谷的極客生活方式,逐利的資本也願意幫助創業者用看起來不那么靠譜的網際網路方式改變時間。如果同樣的創業項目發生在20年,恐怕社會主流不會待見這幫異想天開只想高效工作的書呆子,極客創業者也找不到眾籌網站和風投資來實現這樣異想天開的想法。
紐約時報》在2014年5月就報導過Soylent,在題目中直接說這玩意並不讓人愉悅。到了一年後的2015年5月,矽谷中除了Soylent,還誕生了Schmoylent、Schmilk和PeopleChow等同類競品,此時的《紐約時報》文章則開始描述忙碌的矽穀人如何需要這樣的代餐,超級食物作為一種時尚也從矽谷走向全球。

研發歷史

上圖左側就是初期版本的Soylent,可以看到白色粉末放在白色的袋子中,這樣一大袋是一天三頓飯的總量,加水沖泡出來的奶昔看上去並不能引起什麼食慾。圖中白色的小瓶子是初期版本需要額外添加的食用油,那時還需要用食物粉碎機進行攪拌,這些明顯不方便的地方在後續小版本改進中都很快解決了。把油類用澱粉包裹成細小顆粒,這樣就可以和其他粉末一起放進袋子,不用額外添加。所有的粉末也更加易溶解,直接冷水攪勻即可,不在需要放進攪拌機。
圖中右側的產品是Soylent在歐洲的仿製者MANA,這家公司到現在仍然保留了額外的小油壺。在Soylent獲得成功之後,美國、歐洲和中國都有同類創業企業迅速跟進,發布與之相類似的產品。作為領導者的Soylent則在全新2.0版本中徹底改頭換面,成為可以直接喝的瓶裝飲料。
上面這張圖片就是Soylent2.0,從需要自己沖泡的袋裝粉末變成了打開就能直接喝的瓶裝飲料。這樣一瓶Soylent提供的熱量是400大卡,官網上按月訂購的價格是每瓶2.4美元(約人民幣15元)。普通人一天需要的能量是2000大卡,如果想用Soylent完全代替三餐,只要喝下5瓶就夠了,12美元一天的總價對於美國人民來說也算便宜,還有報導說亞馬遜有計畫將該產品降價到不到2美元一瓶。
此外,Soylent2.0還採用了海藻油,試圖降低產品對傳統農業的依賴程度。說到底,Soylent不過是人體所需營養元素的集合,說不定哪天這家公司會徹底不需要和種植在土地上的植物發生關係,全部在廠房裡用高科技生物技術來生產營養。

同類產品

Soylent作為一家估值1億美元的公司,自然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眾多的追隨者,我分別選擇他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一個同類產品進行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到,Soylent1.5的粉狀模式仍然是大家模仿的對象,瓶裝的Soylent2.0暫時沒有公司模仿。
美國的SuperBodyFuel同時提供四類產品,例如針對減肥用戶的LightFuel和針對健身者AthleteFuel,這兩個產品分別比標準產品的2000大卡熱量低和高。
歐洲的MANA在口味上更豐富,有香草、朱古力和肉桂,可是仍然保留了早期Soylent額外添加油包的缺點。
中國的若飯已經第二個版本。若飯V1是咀嚼片,V2是需要衝泡的粉狀。若飯V2是40克一袋的獨立包裝,目前小規模生產的價格高於一天一大袋的Soylent,產量增加後價格會降低不少。
當Soylent2.0升級為開蓋就能直接喝的瓶裝飲料,其它追隨者會不會也模仿跟進?若飯的邵煒給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在中國的食品法規下不太可能,原因是不同類型的食品允許添加的營養元素不同。若飯V1的咀嚼片在食品法規里屬於壓片糖果,這基本限制了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添加。若飯V2是粉狀固體飲料,除了生物素和某些B族維生素,常見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都可以加了。如果做成Soylent2.0那樣的液態飲料,會有大量營養素無法添加或無法按食用量進行添加。
國內主打體重管理的薄荷也推出了粉狀代餐粉,可是從“超模25”這個名字就能看出他的目標是減肥,一頓攝入的熱量僅為150大卡,不足全天正常所需的十分之一。根據在Github資料顯示,該公司也在同步研究一款為程式設計師設計的代餐,名字是非常怪異的“超模1024”。作者與該公司聯繫未能得到回應,Github上研發進度也停滯在8月初。

未來發展

儘管眾多電影和漫畫都曾構想地球不再適宜出產農作物會怎樣,但是超級食物的未來仍然不在於能不能代替普通食物。Soylent這個名字正是來自一部科幻電影,其中的人類已經不再擁有正常的食物,只能靠名為“SoylentGreen”的餅乾維持生命。
Soylent等眾多超級食物的價值在於為吃飯多提供一種不算太糟的選擇。是的,吃飯是非常美好的事情,無論是口感豐富的美食還是桌邊的親朋好友都不可替代,可是我們也有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人迅速補充能量。相比較油炸過的速食麵、不知道有沒有地溝油的外賣以及自己動手做飯和洗碗,超級食物並不是更糟糕的選擇。
尤其對於工作繁重又崇尚極客風的網際網路行業來說,現在每個企業都標配的零食櫃裡完全應該增加超級食物這個選項,這樣一來老闆們就能以均衡營養的健康飲食為名,讓員工把吃午飯的時間也可以用來繼續工作。以此看來,超級食物最大的風險不是營養不均衡,而是連午飯時間也可能會獻祭給工作這個無底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