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downer

Burndowner

指盲目崇信網路流言的人,造謠之人。沒有經過專業認真拍腦門造謠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燒盡
  • 外文名:Burn Down
事件起因,相關歷史事件,謠言原因,

事件起因

天津爆炸致50死 為何不“燒完再救”的質疑有多荒謬
天津爆炸致50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消防員。悲痛之中,謠言又來添亂。有人質疑,二次爆炸導致消防員喪生,為何不遵守國際通用的“Burn Down”——即燒完炸完再進入建築物救火。貌似站在關懷消防員的高點,正確無比。
“Burn Down原則”。
只要用谷歌一查,你不會查到任何關於這個所謂“burn down 原則”的真正資料,不僅沒有任何關於這東西的中英文學術文章,更沒有專業文獻;甚至連英文網頁中都沒有出現過 burn down 用於表達了這種滅火原則的用法。
那么,國際上究竟有沒有套用“Burn Down原則”來處理的化工廠火災事故?
我來告訴你,還真有!
喔?哪個?
問你啊。你知道是那次么?答不上來?還是我來告訴你吧。

相關歷史事件

是1988年5月4日,美國內華達州的太平洋工程和生產公司(PEPCON)工廠爆炸。這個工廠距離拉斯維加斯16公里,是專門生產美國各種固體火箭助推器中的氧化劑——高氯酸銨的兩家工廠之一(其實另外一家Kerr-McGee廠也就在2.4公里之外)。
由於1986年1月的“挑戰者”號災難,美國暫停了太空梭的發射活動,太空梭所用的兩枚世界上最強大的固體火箭一時沒了用場。但是已簽約的政府訂單不便更改,經過協商,PEPCON廠繼續生產並為政府暫存這些高氯酸銨,以待航天發射恢復。這樣兩年下來,在PEPCON廠倉庫塑膠桶里儲存的高氯酸銨達到了4500噸。
根據調查報告,當天中午其中一個桶起火(起因可能是天然氣管道泄漏),其他的儲存桶和充當倉庫牆的玻璃纖維壁板依次開始燃燒,隨後在大風的助力下,由於各倉庫的間距較小,其他倉庫也依次被引燃。10分鐘後,該廠員工開始四散乘車逃離。同時發生了第一次小爆炸,當量約幾十公斤。隨後是3分鐘內接連幾次越來越大的爆炸,一個又一個白色和橙色的大火球。
此時,距該廠僅2.4公里外最近的消防隊隊長率部駕駛消防車趕到,途中已經看到第五次“小”爆炸一個直徑30米的“小”火球。
但消防隊員們仍在駕著消防車冒火向工廠衝來。
當他們靠近工廠時,遭遇了第一次大爆炸,衝擊波摧毀了消防車的車窗玻璃。(地震台網測得震級3.0,對比一下,天津第二次大爆炸的震級也只是2.9)
驚魂未定,剛停下來,前方駕駛損害更嚴重小車逃離的該廠工人迎面而來,告訴消防隊長後續還有更大的爆炸,趕緊逃命吧!隊長立刻命令全體掉頭撤離!此時,緊鄰PEPCON廠的一家棉花糖廠的員工也在逃離。
果不其然,緊接著,第二次更大的爆炸(震級3.5)幾乎摧毀了正在逃離的消防車,受傷的消防隊員們仍勉強把消防車直接開到了醫院。
但由於撤離及時,雖然受傷372人,但僅有2人死亡——因打電話報火警求救而未能及時逃離的兩名工廠總管,他們殉職在崗位上。
劇烈的爆炸總噸位當量估算折合1000噸TNT,把緊鄰150米的棉花糖廠也徹底摧毀了。而衝擊波甚至波及了16公里外的拉斯維加斯。
這可算是一次“Burn Down”,但消防隊趕到時工廠已經處於連環大爆炸的失控階段,直面的兩次大爆炸幾乎摧毀消防車(第一次就和塘沽最大的第二次相當),之後的爆炸和熊熊烈火也遠遠超出人類的滅火能力,只能靜候“Burn Down”夷為平地。
而且,該工廠所在地區當時總體上仍是內華達荒漠一片荒涼的空曠山谷,除了幾家相隔2公里以上的工廠、採石場,最近的居民住宅在3.2公里之外。任其燃燒並不會有大火蔓延的危險。
好,“Burn Down”的支持者肯定不理會這些以上條件雀躍舞蹈了。
且慢,且慢,你們說的是“國際通用”的原則。我再來多講幾個美國化工廠大火災的故事。
1956年7月29日一大早,美國德克薩斯的麥基煉油廠起火,五十萬加侖的戊烷和正己烷存儲球罐蒸氣泄露,並被明火點燃,火焰並向球罐方向引去。兩支從附近趕來的志願消防隊員奮力滅火,但仍在起火後一個小時,球罐破裂爆炸。
16名消防人員當場犧牲,3人最終死於燒傷不治。19名消防員的名字被刻在德克薩斯議會大廈。另有32名消防隊員和觀察者受傷。
有沒有等“Burn Down”?沒有。
1975年8月17日也是一大早,墨西哥灣石油公司在費城的煉油廠起火,起火原因與上例類同。接到火警,費城消防局的消防車5分鐘就到了龐大複雜的煉油廠。消防隊員利用水槍冷卻油罐和管道,並用於泡沫努力直接撲滅大火。
消防隊員與工廠員工們冒死奮戰了一晝夜,終於控制了火勢,其中兩批(5名和3名)消防隊員由於站在積聚了泡沫-水-石油的混合物的地面全力撲火,突然因火勢變向,眾目睽睽之下陷入火海,儘管周邊戰友一頭扎進燃燒的液體營救,但仍為時已晚。6名隊員當場犧牲,2名嚴重燒傷的隊員終告不治。一共犧牲8人,負傷14人。
有沒有等“Burn Down”?沒有。
肯定還會有人說這些案例太老,是上個世紀過時落後的滅火原則。那么,我們再來看幾個21世紀的知名案例。
2005年3月23日,BP的德克薩斯城煉油廠碳氫化合物蒸汽雲爆炸,大批消防車出動及時滅火;10月6日,台塑在德克薩斯州的工廠丙烯爆炸,大火燃燒了5天,滅火的努力也持續了5天。
有沒有等“Burn Down”?沒有。近千度的煉獄,美帝消防隊員都在以血肉之軀赴死?
2002年4月,英國北希爾茲的Distillex化工廠(回收處理鹵代烴溶劑等化學廢料)存儲區化學品起火,當地警方立即疏散周邊800米範圍的500名居民,調動25輛消防車、300名消防員在5個小時內將大火控制住。
有沒有等“Burn Down”?沒有。近千度的煉獄,大不列顛消防隊員以血肉之軀赴死?
2009年10月,波多黎各的加勒比石油公司卡塔尼奧Catauo煉油廠起火,在最初的11個儲油罐爆炸之後,波多黎各不到一小時內召集了全國(全島)的消防力量前來撲救。
有沒有等“Burn Down”?沒有。近千度的煉獄,波多黎各消防隊員以血肉之軀赴死?
那么,還憑什麼說“Burn Down”是國際通用原則?憑什麼說燒完炸完了再進去處理?你們什麼時候突然就成了民科滅火專家?

謠言原因

實際上,根據筆者19年的上網經驗來判斷,這個“Burn Down”極有可能又是一枚“釣魚黨”們放出的魚餌,用中文「Bèn Dàn」的諧音來釣魚。
(所以才特地不用標準的英文表述burn out)
不過果不其然,“釣魚黨”自以為是炮製的魚餌又一次在眾聲喧譁萬眾狂歡中傳得變了味,最終還是成了在人群間蔓延開來的無端謠言。
(至於何為“釣魚黨”請感興趣者自行百度吧,順便說下,我非常鄙視這幫人。為什麼?——無論什麼動機,總是造謠的動動嘴,闢謠的跑斷腿。)
那么,我真的有些不明白,為什麼會總有那么一些人興奮地咬上了魚餌?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大家圍觀嘲笑,他們需要的是少刷點手機好好多讀點書!
好,寫了那么多,最後請允許我來定義一個新的Chinglish(中式英語)單詞:
Burndowner,指盲目崇信網路流言的人,尤其是指盲信那些中文製造的、偽裝來自於西方的“優良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如德國百年油紙維修包、Burn Down國際滅火原則等),但實為謠言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