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PyV

BKPyV屬於多瘤病毒科。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分類類型,分類,BKPyV基本特性,BKPyV感染,

中文名稱

BK多瘤病毒

英文名稱

BK polyomavirus;BK多瘤病毒

分類類型

分類

多瘤病毒科>多瘤病毒屬>BKPyV

BKPyV基本特性

BKPyV為多瘤病毒科多瘤病毒屬成員,基因組為雙鏈DNA分子.病毒可引起腎、肺、眼和腦疾病。也與實體器官或骨髓移植受者的出血性膀胱炎、腎炎有關。BK病毒在實體器官移植患者中很常見,尤其是在心臟和腎移植患者體內,並且它可能誘發比預期更為嚴重的晚期腎功能衰竭。在肝、心臟或腎移植患者群體中,6%的實體器官移植者患有BK病毒血症,9%患有BK病毒尿症。腎或心臟移植者比肝移植患者更易患病毒血症和病毒尿症在BK病毒血症患者的肌酸肝水平最高(3.5mg/dL),BK病毒尿症患者含量居中(1.9mg/dL),不攜帶BK病毒的患者肌酸肝含量最低(1.3mg/dL)。

BKPyV感染

BK病毒最初感染髮生在嬰幼兒期,50%的兒童在3歲時可檢測到BKV抗體,幾乎所有的兒童在10歲以前就已被感染。該病毒1971年首次在一例腎移植受者尿標本中分離獲得,取該例患者姓名的首字母命名為BK病毒。其血清抗體陽性率在幼兒期達峰值(60%-100%)。各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英國幼兒BK病毒血清抗體陽性率峰值為83%,芬蘭60%,德國71%,義大利83%,美國為69%,各國血清抗體陽性率不同的原因與受試者的年齡以及陽性抗體滴度閾值有關。
BKPyV原發感染髮生於兒童期,通常無症狀。若有症狀,最常見的為發熱和非特異性呼吸道感染。原發感染後,病毒潛伏在體內多個部位,最值得注意的部位是腎臟。可通過體液接觸或胎盤傳染。細胞免疫缺陷(相對或絕對)的病人,該病毒可再活動引起疾病。BKPyV複製會導致病毒血症或病毒尿症。
原發感染和病毒再活動引起的病毒相關性疾病累及腎、肺、眼、肝和腦。腎臟BKPyV潛伏感染最常見的部位,可經免疫組化(IHC)和ISH方法證實;其次為腦,周圍血白細胞也可能是病毒潛伏部位。原發性BK病毒感染可引起各種腎病,包括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膀胱炎。BKPyV再活動最常見的部位是腎臟,骨髓移植和同種異體腎移植受者可表現為血尿和出血性膀胱炎。應該指出的是,急性、遲發性、慢性出血性膀胱炎與BK病毒的關係最密切,而早期發生的一過性膀胱炎常繼發於環磷醯胺治療。同種異體腎移植患者,BK病毒可引起輸尿管狹窄和腎小管間質性腎炎。BK病毒腎臟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腎活檢和BK病毒尿證實。最近,用PCR技術檢測同種異體腎移植受者血漿標本中BK病毒核酸來確定BK病毒腎病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88%。
多種人腫瘤組織標本可檢測到BK病毒,特別是腦腫瘤,如室管膜瘤、腦膜瘤、惡性膠質瘤和神經母細胞瘤中都發現過BK病毒DNA。1993年發現首例BK病毒相關神經症狀患者,BK病毒是該例27歲A型血友病和AIDS男性病人亞急性腦膜腦炎的病因,該患者還有腎小管間質性腎病、間質性肺炎,在死亡前14周發生腦積水。組織學檢查(包括ISH和IHC)證實病人腦、腎和肺存在BK病毒。1996年1例34歲免疫功能正常的男性腦炎患者,血清學檢測(IgM抗體滴度)證實為BK病毒原發感染。1999年發現1例26歲同性戀AIDS患者發生BK病毒性腦膜腦炎,死前10個月,病人發生雙側不典型視網膜炎和腎炎,經PCR、ISH和IHC檢查在患者腦組織、腎和視網膜組織中發現BK病毒。上述病例表明BK病毒與神經系疾病的關係,但並不證明是病因關係。
迄今為止,很少有治療BK病毒感染的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