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揚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9日在揚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朱民陽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揚州市市長朱民陽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9日
  • 報告背景:揚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揚州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工作回顧,工作安排,

工作回顧

2014年,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以人民民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為奮鬥目標,在中共揚州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實省委八項工程、省政府十項舉措,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堅持改革激發活力和增強內生動力雙驅動,做大增量和做優存量雙促進,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雙結合,最佳化政策和狠抓落實雙推動,保持定力,精準發力,較好地完成了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7.9億元,增長11%,增速居全省第1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5.19億元,增長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稅收收入242.22億元,增長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5元,增長11%。“54321”重點工作當年任務圓滿完成。節能減排實現省定目標。
1.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搶抓政策機遇,全力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實施跨江融合發展行動計畫。深化與上海、蘇南對接工作,全市開發園區與上海14家園區簽署合作協定,落戶億元以上項目16個;18家蘇南企業參與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獲省批准。完成寧揚城際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爭取省對寶應、高郵專項扶持政策,獲得資金2億元。突出簡政放權,加快實施行政體制改革。清理並公布行政審批事項、行政權力、部門專項資金、行政事業性收費4項清單。改革食品藥品管理體制,整合部門職責,執法重心下移。推進中介機構與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脫鉤。對行業協會、商會等5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試行註冊資金認繳製備案登記。所有縣(市、區)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實現就地辦理。圍繞激發活力,不斷深化經濟體制、社會領域改革。推進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完成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所屬國有企業清理整合工作。完成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41個。實行工商登記“先照後證”和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條件等多項舉措。新增私營企業1.9萬戶、個體工商戶3.9萬戶、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553億元。完善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出台市區財政和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整合最佳化職教資源,成立職教集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同步實施醫藥價格綜合改革。初步建成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實現縣鄉村社會管理服務中心、五大專業調解組織和個人調解工作室“三個全覆蓋”。
2.經濟發展實現新提升
以重大項目為支撐,切實增加有效投入。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80億元,增長19%。新開工重大工業項目51個。上海大眾新增10萬輛整車、尤妮佳二期、江淮10萬輛皮卡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投產。2012年以來竣工的44個重大工業項目實現開票銷售、稅收分別占全市工業的18%和19%。繼續推進“122”技改工程,全年技改投入增長22%。新竣工重大服務業項目30個,新開工41個。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全部工業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分別增長10%、12%。汽車、機械、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億產業產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建築業總產值2760億元,增長12%。獲魯班獎1項。高郵獲“中國建築之鄉”稱號,邗建集團獲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達42.5%。旅遊業實現總收入560億元,增長17.7%。邗江瓜洲創成省級旅遊度假區。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420億元,增長50%。新引進京東等5家全國百強電商企業。沿江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500萬噸、貨櫃55萬標箱。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新建高標準農田24.26萬畝。新增設施農(漁)業16.7萬畝。新增規模經營15萬畝。創成國家級示範合作社16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0個。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增長15.6%。以挖潛升級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內外需市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0億元,增長12.8%。落實國家各類促進消費政策,推動汽車等大宗消費增長;住宿業、餐飲業零售額分別增長12%、12.5%。電子商務交易額230億元,增長40%。房地產完成投資340億元,商品房成交425萬平方米。舉辦“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等活動,承辦東北亞名人會、世界綠色設計論壇等10場國際會議。全年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8個。完成外經營業額6.1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00億美元,其中出口76億美元。
3.創新轉型邁出新步伐
強化企業服務,最佳化發展環境。實施服務企業的2號檔案及8個配套措施,51個事項實行容缺受理和模擬審批。實行工商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金融機構新增貸款390億元,增長16.7%;企業直接融資163.4億元,增長118%。通過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小微企業信貸引導資金池、政府應急專項資金池等舉措,為企業發放各類貸款65億元。實施“雙百企業創新發展助推計畫”,18家企業新列入省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畫。成立北京產交所、上海聯交所揚州工作站,為企業搭建資產、資本、技術交易平台。8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順利完成第三次經濟普查。加快資源集聚,致力科技創新。成立以服務中小企業為宗旨、市場為導向、套用技術研發為重點的揚州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教合作新長征”計畫深入推進,簽訂校企產學研合作協定496項,新引進高校院所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創新中心54家。清華揚州智慧型裝備科技園、東大科技園、揚大科技園開園運行。新開工科技產業綜合體22個,累計建成231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21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突破400家。創省級以上品牌79個、新產品638個。獲全國“質量魅力城市”稱號。牧羊集團獲準籌建國際標準化組織飼料機械技術委員會。制(修)定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17項,專利授權1萬件。市開發區獲批國家級智慧財產權集群管理試點。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2家,總數達52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3.5%。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60名、專業技術人才1435名,引進培養企業高層次人才1516名。加強生態倒逼,推動綠色發展、集約發展。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入圍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市。出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實施細則》。政府投入3億元,淘汰小型燃煤鍋爐162台(套)、淘汰報廢老舊汽車18880輛,購置新能源公車355輛,全部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任務。開展建築揚塵和燒烤油煙專項整治。實行工業集中區分類認定管理並啟動生態工業園創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20項、循環經濟項目20項,實現節能20萬噸標煤。全市造林4.4萬畝,市區新增綠地102.5萬平方米。邗江、廣陵創成省年度“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
4.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
堅持交通先行,繼續加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段率先開工,寧啟鐵路複線及電氣化改造揚州段基本建成。宿揚高速公路、沿湖大道開工建設,S203揚州段、S125儀征段建成通車,文昌路西延全線貫通。當年建成和在建幹線公路總里程288公里、總投資23.6億元,創歷史新高。西部交通客運樞紐主體完工。高郵運東船閘、江都芒稻船閘擴建工程加快實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古運河等中小河流整治。儀征套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完工。提升功能品質,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首位度。100個重大城慶項目已建成38項,其中政府主導的30個項目全部達序時。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車,新萬福路、邗江路南延、金灣路有序推進。“雙峰雲棧”、大明寺西花園、鑒真廣場等建成開放。實施8條城市劣V類河道整治,改造完成城市積水點18處。完成蘇北醫院、躍進橋、老北門橋等中環疏解節點道路改造工程。第一水廠提標擴建完工。建成清源污水處理廠二期。鋪設污水管網30公里。趙莊垃圾填埋場增容和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場投入使用。推進“一流電網”建設,覆蓋面積1491平方公里。推進“三拆三整治”,拆破拆爛拆違80萬平方米。主城區數位化城管覆蓋範圍擴大到130平方公里。建設美好鎮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9個鄉鎮入選全國重點鎮,10個村創成新農村建設“優美鄉村”。全市城鎮化率61%。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完成年度計畫的116%,並全面實施河長制管護。更新改造區域供水支管網623.2公里。重點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標準。新改建農村公路223公里、橋樑186座,鎮村公交覆蓋率65%。儀征、江都被評為省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先進縣(市、區)。76%的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完成400個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爭取農業開發資金2.21億元。糧食、農機、農業科研、供銷、氣象在“三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5.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
聚焦民生幸福,大力實施社會保障和實事工程。新增城鎮就業7.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86萬人,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08%。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98%。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全市社會保險“一卡通”。連續10年提高全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人均每月已達到1955元。市區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至每月535元。設立市級急難家庭救助基金2000萬元、困境兒童就學專項救助基金600萬元。安置殘疾人就業1581名,對791名殘疾學生及貧困殘疾人子女實施教育幫扶。新辟、最佳化公交線路21條,實行公交持IC卡1小時內免費換乘。邗江路公交專用道建成並試運行。市區公交分擔率22.6%,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建成主城區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設立租賃服務點310個,投放車輛1萬輛。整治“城中村”15塊、老小區60萬平方米,公房解危4.5萬平方米。新增住房公積金繳納人數7.8萬人。新改建農貿市場15個。新建蔬菜生產基地2000畝,新增鮮奶4000餘噸,新設農產品產地準出檢測監控點20個。認定“三品”農產品120個。城鄉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分別達100%、80%。注重共建共享,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運河申遺取得成功,揚州10個遺產點和6段河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完成天寧寺文化核心區一期工程。新增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次承辦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和“中國電視演員形象榜”揭榜儀式。揚州曲藝赴京集中展演。揚劇《衣冠風流》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企業文化惠民演出241場。集教學、研究、傳承、展示等為一體的戲曲園開工建設。寶應、高郵、儀征、江都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級督導評估。新改建公辦幼稚園6所。高考普通類本二上線率58.4%,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揚州技師學院被評為全國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單位。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400元,最高報銷限額提高到18萬元。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居民大病保險工作。實施“單獨兩孩”新政。市財政安排3400萬元兌現2009年至2013年持獨生子女證退休企業職工一次性獎勵。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全面建成開放。完成十八屆省運會目標任務。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三度蟬聯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科普、檔案方誌、台灣事務、僑務、外事和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慈善、紅十字等事業取得新進步。強化社會治理,保障社會穩定。出台關於減輕社區負擔、提升服務民眾效能的六項規定,進一步釐清社區依法履職和協助工作事項。發放流動人口居住證4.5萬張。7個社區矯正管理教育服務中心投入運行。我市被表彰為“六五”普法中期全國先進城市。強化涉穩評估和立體防控,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全面完成青奧安保等重大任務。出台並實施古城消防安全管理辦法。推進應急平台建設。建成並聯網運行市、縣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組織開展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實施“六打六治”打非治違專項行動,生產經營性事故數和死亡數分別下降4.14%、7.3%。出台軍民融合發展意見並獲得南京軍區肯定。寶應“二妹子”民兵班擴編建連。民族、宗教、民防、地震、仲裁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6.政府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
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改進工作作風。高標準嚴要求抓好學習教育、聽取意見,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工作,著力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制定出台加強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深化政務公開等10項制度。紮實推進拆遷安置房超期安置、區劃調整中“同城同步同標”、行政審批“中梗阻”等突出問題整改措施的落實。開展減輕基層負擔等專項整治行動。以市政府名義制發的檔案和會議分別下降18%和17%,“三公”經費壓減16.1%。打造陽光政府,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全面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在運行平台上共辦理行政權力事項1980多萬件。“淨地出讓、
搖號主持、現場直播、全程跟蹤”的土地出讓機制獲省推廣。“中國揚州”入口網站群服務範圍拓展到15類主題218項事項。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及時公開“三公”經費信息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公共監管信息。依法依規做好依申請公開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做好政府新聞發布工作,全年召開新聞發布會178場。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寄語市長”回復率96%、滿意率88%以上。堅持依法行政,努力提升政府效能。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全年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23件,政協提案432件,其中市長領辦建議、提案13件。辦理行政複議案件250件。制定市政府規範性檔案9件。規範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定《“三直接”新十大環節操作規範》。組織開展“百企問政”和“三公開三報告”電視直播活動。對41個單體投資億元以上國資項目駐點督查。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中共揚州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駐揚部隊、駐揚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揚州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內需不旺和經濟外向度不高並存;區域協調發展與城鄉統籌發展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與百姓期盼還有差距;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法治政府和政府作風建設、反腐倡廉任務依然艱巨。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揚州建城2500周年的喜慶之年。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最新要求,振奮精神,積極作為,切實增強工作的創新力、執行力、協同力,牢牢把握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全會和市委六屆八次全會的決策部署,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進字當先,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市,著力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築牢風險防控底線,努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加快建設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201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
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1.堅持項目支撐和創新引領,加快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圍繞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落實市委“產業項目升級年”的要求,全力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和經濟結構再平衡。
促進重大項目提質增效。緊盯跨國公司、央企和知名民企,主攻基地型、科技型、區域總部型項目和重大技改項目,加快實現沿江100億、沿河50億投資項目第二輪全覆蓋。全面實施重大項目質效評估。圍繞項目技術水平、裝備和研發投入、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產出效益和社會貢獻等重點最佳化項目落地。全年新開工10億元或1億美元重大工業項目50個、重大服務業項目40個,基本產業和“雙高”項目占比均達60%以上。全力推進科技創新戰略。深化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4%以上。新設科技金融專營機構3家、創投基金5支。強化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全面提升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帶動作用。建立區域技術交易市場,舉辦“中國(揚州)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洽談會”。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500項以上。科技綜合體入駐企業700家,使用率達70%。強化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實施“科技產業合作遠征計畫”,深化與揚大等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對接合作,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定400項,新建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30家。繼續推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新增智慧財產權貫標企業30家。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對接。落實“6+1”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新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00名、產業發展急需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推動製造業向高端攀升。加快汽車核心技術和配套件集聚與提升,推動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套用。實施50家機械裝備企業向機器人產業轉型等“五個五”工程,加快信息技術在智慧型裝備製造中的集成和套用,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促進船舶產業存量最佳化提升,培育高技術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推進海峽兩岸(揚州)綠色石化產業合作區建設。引導新能源新光源骨幹企業最佳化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強化龍頭企業引進與培育,加快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推進食品工業園發展生產研發、工業旅遊、冷鏈物流等新型業態。規上工業增加值、入庫稅收分別增長11%、9%。促進服務業創新突破。出台網際網路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加快基於網際網路產業的軟體自主研發企業以及企業線上銷售平台建設,業務收入增長50%。強化現代金融業發展模式創新,新引進股份制銀行1-2家,支持現代金融集團、揚州農商行發展。堅持“城市即旅遊”,強化市縣聯動、項目帶動,引進1-2個重大旅遊項目,推進7個重點旅遊度假區建設,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7.5%左右。推動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意、金融、旅遊、體育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工藝坊等文化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在文化載體、產品、市場上有新突破。注重醫養結合,吸引各類資本投入,大力發展健康養老產業。通過引導剛性需求、發展高性價比住房、促進租售市場建設等措施,全力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空港新城及航空物流、揚州港“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建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3%以上。
2.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正確處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關係,用好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打造轉型發展新引擎。
繼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紮實抓好已實施的重點改革事項落地見效。完成旅遊和文博資源管理利用體制改革。堅持以“管資本”為重點加強國資監管,探索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大力推動與政府相關的行業中介、社團組織、經營實體市場化改革。推進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體化運作。按照“同級同權同責”原則,構建好新型市區財政關係。尊重基層首創,及時發現總結各地創新實踐。高度重視、積極防範政府性債務、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潛在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著力最佳化投資消費結構。加大對高端裝備製造、生產性服務業、節能環保以及農田水利的投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0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升批零住餐等傳統消費,以模式創新做大冶春、謝馥春等老字號。明確新建商業綜合體的特色定位。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擴大文化、旅遊、信息、健身養生等新興消費。加快電商平台建設,大力推進線上消費,探索O2O新型商業模式,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300億元。啟動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積極暢通商品流通環節,打造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的消費環境。努力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圍繞企業、城市、人才“三個國際化”,提高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能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繼續實施“530”計畫,大力推進產業鏈和企業招商,新落戶世界500強投資項目5個以上,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推動一批重點外經企業入圍省本土型跨國企業培育名錄,外經營業額增長15%。提升電子口岸和通關“三個一”建設水平,外貿出口80億美元。實現揚泰機場一類口岸開放運營並儘快開通國際航班。積極承辦重要國際性會議會展和商務活動。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
3.做優做強市場主體和功能載體,切實增強發展後勁把穩企業、穩實體作為穩增長的基礎,特別是服務好小微企業,紮實抓好發展難題破解,努力培植經濟新增長點。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繼續制定實施服務企業的2號檔案。強化“人才、科技、資本”聯動,加大對企業科技研發人員引進和培育力度,實現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企業研發人員比重“雙提升”。深入推進“千企技改”和百家重點企業技改提升“532”工程。實施科技企業培育“168”工程、創新型企業家培育“青藍計畫”。強化企業“標準、品牌、專利”工作,制(修)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18項以上,創成省級以上品牌45件,爭取授權專利1萬件。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推進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充分發揮現有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創業投資基金、天使基金、種子基金投資小微企業,鼓勵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打造一批行業“小巨人”。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持續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擴大“先照後證”項目範圍,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營造鼓勵民資發展的政策環境,推進政府主導的項目向民資開放。積極推動宜創城市建設,切實降低門檻、強化保障,鼓勵和吸引更多創業者在揚州就業、置業、創業。全年新發展私營企業1.8萬戶、個體工商戶3萬戶,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實際到資550億元、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20個。
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把市經濟開發區打造成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和示範區,切實提高貢獻份額。加快推動揚州高新區爭創國家級高新區、江都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生態科技新城和高郵湖西新區爭創省級高新區。各省級以上開發區與上海、蘇南園區開展有集群效應、集聚成果的實質性合作,分別承接過億元轉移項目3個以上。推動中外合作園區建設,把廣陵“中德液壓產業園”、市開發區“中瑞(典)生態產業園”辦成國內外有影響的園區。
4.加快農業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把“三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城鄉互補、工農互惠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構建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體系,切實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設施化水平。實施糧食高產增效工程。加快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持續推進6個50億元連片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設施農業8萬畝、設施漁業4萬畝。放大駐揚農業科研院校技術優勢,推動園藝、畜禽等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揚州現代農業科技園。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動農副產品深加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農產品直銷合作社、平價店、直通車等流通載體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20%。加強農產品安全監測,地產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98%以上。深化農村改革。300個村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規範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新增土地集中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0萬畝。探索土地入股、託管等多種方式,大力培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20個市級示範家庭農場,重點培育100個示範合作社。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規範運作、制度完善、與農民結成利益連線體的村經濟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40個。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加快開展“三權”抵押貸款。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水平,主要種植業參保面90%以上。最佳化城鎮鄉村建設。堅持“三規合一”“四化同步”,編制新型城鎮化及城鄉一體化規劃。分類推進衛星鎮、特色鎮、一般鎮建設,每個縣(市、區)集中力量規劃建設1-2個10萬人以上規模的現代新城鎮。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城鎮化建設。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創成“優美鄉村”10個,完成60個村環境連片整治。新增改建農村衛生戶廁4萬座。新改建農村公路185公里,改造農村危橋85座,鎮村公交開通率達72%。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鎮村延伸。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力爭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進一步落實好省支持寶應、高郵的專項政策。推進儀征寧揚城際軌道項目開工以及後山區的生態保護和有序開發。加快環邵伯湖大道、S352江都段、S331寶應段、S333高郵段、界首運河大橋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特色發展、集群發展,加快實現縣(市)爭創省級高新區(科技園)全覆蓋。提升工業集中區生態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水平。已認定的工業集中區開票銷售增幅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其中特色產業園占比35%、生態工業集中區占比20%。新建各類公共服務平台10家。沿江、沿河地區80%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達到50萬元、40萬元。嚴格控制並著力化解鎮村債務。
5.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突破年”各項工作,加快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市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讓生態成為市民的永續福利,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加大“治水”“治氣”力度。城區主幹河道活水和全市域農村河道疏浚實現全覆蓋,並強化河長制管理。完成揚州閘、黃金壩閘、平山堂泵站等建設及市區8條劣V類河道綜合整治。加快推進主城區污水管網“四統一”,新鋪設管網28.7公里。六圩污水處理廠三期廠區建成。嚴格落實省大氣污染防治十項行動。淘汰替換小型燃煤鍋爐209台,提標改造火電、水泥等行業企業44家。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嚴格強化渣土運輸管控。古城區、瘦西湖景區核心區和居民小區內全面取締露天燒烤。出台秸稈收貯和利用的扶持政策,秸稈綜合利用率92%以上。PM2.5年平均濃度在2013年基礎上下降7%。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施重點減排工程110項,完成二電廠1號、3號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進揚農化工、聯環藥業、威亨熱電、裕華織造等企業轉型搬遷。確保完成“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17%目標。進一步提升環保科技產業園發展水平。化工園區嚴格“四至”範圍,提高準入門檻,爭創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落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二十條措施,盤活閒置、低效利用土地8000畝。開展綠色建築行動,全市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省綠色建築設計標準。鼓勵和扶持建築企業晉升資質、質量創優,全年建築業產值增長12%。完善綠色交通體系,新增新能源汽車800輛。加強生態涵養。實施新一輪“綠楊城郭新揚州”三年行動計畫。規劃建設縱貫揚州南北的江淮生態大走廊,紮實做好南水北調水源地、沿江沿運河等區域的環境保護以及城郊結合部的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廖家溝城市中央公園、三灣城市生態公園和縣(市、區)10平方公里生態中心。恢復濕地4000畝。嚴格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決議,加快“七河八島”區域沿河船廠砂石場搬遷。繼續提升“五路一環一河”綠化品質。市區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全市新增立體綠化11萬平方米。實施村莊綠化、農田防護林、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等五大林業重點工程,新建省級綠化示範村40個,全市新增成片林2萬畝。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完善政策體系。按照《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市財政專項用於生態建設投入10億元以上。研究出台鼓勵綠色出行、低碳消費、循環利用等辦法。建立系統的綠色發展水平評估體系。實施生態紅線區域生態補償政策。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加大生態指標考核權重,樹立鮮明的綠色發展導向。嚴格執行新《環保法》,提高環保執法剛性要求。
6.圍繞建城2500周年,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和文化影響力
按照市委“城建項目決勝年”、“城市管理強化年”和“市民素質提升年”部署,推動城市硬體設施和軟實力雙提升、人與城市共發展。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揚州段全線建成,全面啟動連淮揚鎮高鐵樞紐站及其綜合體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宿揚高速公路建設和京滬高速公路擴容及南延過江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加快構建城市骨幹路網體系,新萬福路、沙灣路南延、S353揚州西段等建成通車,加快推進邗江路南延、金灣路、開發路東延等道路建設。建成投運500千伏揚州北輸變電工程。全力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突出建管用一體,繼續推動100項城慶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把政府主導的30項城建項目打造成精品和示範。圍繞“宜居、宜業、宜創”,突出生態、低碳、集約,進一步提升生態科技新城和廣陵新城建設發展水平。全面建成城慶廣場、市民中心等功能性設施和交通銀行金融服務中心、環球金融城等產業綜合體。規劃實施蜀岡中西峰自然生態修復、歷史風貌恢復工程,加快蜀岡-瘦西湖景區環境提升。切實改善古城居民生活條件。堅持專項整治與長效治理相結合,集中開展流動攤點、亂行亂停等十項整治行動,完成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縣(市、區)全面建成數位化城管。加大環衛基礎設施投入,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工程,改建垃圾中轉站3座。加強城市道路堵點改造,提升交通通暢性。
進一步彰顯名城文化魅力。放大大運河世界遺產效應,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展示園、阮元廣場等一批主題文化廣場,加快實施隋煬帝墓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工程。突出現有文博場館管理和利用,提升文化博覽城建設水平。完成全國第一次移動文物普查。採取更加有力措施集聚非物質文化專門人才。編纂出版《揚州文庫》等地域文化叢書。推進“書香城市”建設。實施城慶精品創作等工程。設立揚州市文學藝術獎。繼續辦好“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等品牌活動和國際性會議,舉辦建城2500周年系列城慶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選樹、學習宣傳當代“揚州好人”和先進模範。
7.突出穩定性、連續性和累積性,繼續推進民生幸福工程
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工作,加快推動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階。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以勞動者素質提升帶動收入提高,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2.25萬人、創業培訓40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42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4萬人。揚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推薦率和有就業意願的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率均達100%。新建創業孵化基地10個。多措並舉提高居民工資性、經營性、資產性、保障性收入。探索古城保護與市民創業增收相結合的新路徑。實現建檔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5000元的脫貧目標。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分別新增3萬人、2萬人、2萬人和3萬人。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7%以上,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達75%。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保障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繼續推進市區社保“同城同步同標”,市區新農合實現“五個統一”。進一步完善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堅持社區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相結合,提升已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利用率和服務水平。完善困境兒童助學幫扶體系。實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進一步做好殘疾人保障和服務工作。
紮實做好重點民生工作。完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市區實施公有住房解危4.5萬平方米,新建(籌集)公租房1400套,完成徵收(拆遷)超騰倉期未安置住房任務。完成老小區綜合整治55萬平方米,整治“城中村”15個。推進物業服務標準化、物業監管信息化,老舊小區新增基本物業服務68萬平方米。新改建農貿市場10個。改造博物館路等8個積水點。新辟、最佳化調整公交線路16條,公交分擔率達26%。加密公共腳踏車租賃點97個。建設荷花池等停車場。繼續推進“1161”菜籃子工程和“115”鮮奶工程。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教育公平與內涵建設。新(改)建公辦幼稚園6所,新創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60所,熱點高中70%招生名額面向區域內國中學校分配。建成市特殊教育學校新校區。啟動市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推廣蘇北醫院優質醫療資源與基層醫療單位結對的做法,逐步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狀況。啟動實施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建設。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率90%以上。舉辦市第十二屆運動會,申辦省第十九屆運動會並規劃建設全市域公共體育設施。實施三年農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推進標準化體育休閒公園縣(市、區)、功能區全覆蓋。
8.進一步改善和創新社會治理,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積極適應百姓的新要求、新期待,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為建設“人民滿意、社會公認”的法治名城奠定基礎。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繼續深化城鄉和諧社區建設。按照“兩清單、一協定、雙評估”要求,全面推進“政社互動”。建成社區綜合信息管理服務平台。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要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全面開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全面實施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完善揚州社會信用信息綜合徵信系統,增強企業信用體系追溯效能。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完善民眾訴求表達和權益維護機制,整合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引導和支持民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進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工作。實施訴訪分離,建立律師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化解新機制。著力解決突出信訪問題,包案負責逐一化解信訪積案,落實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加強醫患糾紛、道路交通事故等重點領域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推動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對接聯動,努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繼續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基層政法隊伍建設和保障投入,提昇平安揚州建設水平。完善市級社區矯正指揮中心功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重大事故隱患掛牌督辦和按期整改率100%,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繼續保持“雙下降”。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源頭監管、風險防控和專項整治。推進食品藥品安全電子監管工作。健全應急管理機制,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和處置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震等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1.全面依法履職,切實增強政府工作公信力和執行力
嚴格執行市人大常委會關於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規定。推行行政審批事項等“四個清單”制度,清理並公布部門責任清單,推進行政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以提高政府抓經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來適應經濟新常態,爭創發展新優勢。堅持公平公正,以政府誠信帶動社會誠信建設。完成市區管理體制“同級同權同責”。強化求真務實和監督問責,對確定的目標、制定的政策、作出的承諾,確保說到做到、乾成乾好。
2.突出公開透明,不斷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主動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市政協的民主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紮實抓好財政資金使用、公共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公共監管信息的公開。繼續加強政府新聞發布工作。辦好12345政府服務熱線、“寄語市長”欄目。推進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繼續強化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做到省市縣三級權力事項“四個統一”。健全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3.強化依法行政,加快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和執法體制
認真落實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並全程留痕。積極做好政府行政立法準備。推動參與式行政程式建設。建立政府法律顧問運行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食品藥品、工商質監、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等領域綜合執法。探索功能區區域綜合執法試點。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推廣“五位一體”聯合巡查、綜合執法模式。完善市縣兩級行政執法管理。落實新《預算法》各項要求,通過強化預算約束倒逼行政行為的規範。
4.堅持勤政廉政,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持之以恆糾正和解決“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厲行節約、勤儉辦事,運轉性支出在上年基礎上統一削減5%、“三公”經費下降10%。全面推進公務用車改革。強化從源頭預防腐敗,繼續制定《“三直接”新十大環節操作規範》,做到關鍵環節規範全覆蓋。不斷增強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的意識。深化“三減一提”行政效能提升行動。全面試行重大項目聯合會辦、聯合勘查、聯合驗收機制。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實效。加強戰略謀劃和務實論證,編制出一份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揚州實際、更加反映人民意願的“十三五”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