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兩岸人文對話

2015兩岸人文對話

中華文化促進會、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湖南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湖南聯絡部承辦的“2015兩岸人文對話”在長沙舉行,來自兩岸及海外的學者圍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展開對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葉克冬,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錢復,文促會副主席、湖南文促會主席魏文彬,廣西文促會主席文明,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又聲,文促會主席團諮詢委員金堅范,副主席張玉文、王永章、徐嬿婷,副秘書長、湖南文促會副主席吳友雲,傳媒中心主任杜大寧,湖南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蘇璇,湖南省文化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禹新榮,湖南省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嚴冰波等領導以及湖南省文化界、社會科學界等400餘人出席活動。

“兩岸人文對話”是中華文化促進會與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其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自2012年以來,已相繼在北京、江蘇、台灣、浙江成功舉辦了四屆,兩岸學者分別圍繞“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中華文化與學生品德教育”、“中華文化與企業經營”、“中華文化對當代教育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對話”為兩岸文化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搭建了溝通探討的平台,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5兩岸人文對話”在長沙舉行,共同體意識是文化的終極關懷,錢復:讓中華文化和全球接軌,“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2015兩岸人文對話”在長沙舉行

湖南衛視主持人張丹丹主持開幕式。本屆對話的主題出自《詩經·大雅》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葉克冬副會長在致辭中表示,闡舊邦以輔新命,可謂老樹新枝,正當其時。中華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並從不同文化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在現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許又聲部長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湖南風情和湖湘文化。他提出,湖南與台灣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緊密。此次人文對話,為進一步加強湘台文化交流提供了難得機遇。希望各位朋友發揮好文化使者的作用,推動湘台不斷深化合作和文化交流,促進兩地人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錢復董事長在致辭中向湖南承辦方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開幕式後,“2015兩岸人文對話”正式開始,上半場由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劉瑞生主持。王石主席作為主辦方代表,首先以“共同體意識是文化的終極關懷”為題進行了開題發言。他講到,錢穆先生曾提出“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特別指出“天下”二字即有使全世界人類文化融合為一,各民族和平共存,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義。自2013年起,習近平主席曾先後62次講到“命運共同體”。“共同體意識”深刻體現著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趨勢、終極目標,並表達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在世界人類面前最可珍貴的善意、親和之意。隨後,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孫震以“儒家思想的傳統意義與現代使命”為題展開論述,通過梳理中國時代發展脈絡,特別是現代成長時代的成就與危機,強調作為中華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對當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重要意義。最後,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劉樂寧教授從“海外新一代漢學家的培養”角度闡述了培養外國學習者漢語書面語能力、古代漢語能力和漢語語文學能力,對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的重要性。
“對話”下半場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諮詢委員金堅范主持。台灣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首先發言,他強調中國文化在“個人與群體、權利與倫理、霸道與仁道、成人之惡與成人之美”這四方面可貢獻於世界,每一人皆有文化責任,每一人皆為文化大使。而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質平在發言中著重探討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中國文化中最可能貢獻給世人的是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其次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漢語和漢字。最後,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劉夢溪以“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為題發表講話。他講到,“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也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和”是人們都樂於接受而嚮往的境界,“不同”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創意的源泉,美的出發,充實而光輝的起點。六位嘉賓發言結束後,觀眾們進行了簡短提問。錢復董事長和王石主席分別作總結髮言。
會後,與會嘉賓參訪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嶽麓書院等地。
湖南衛視、鳳凰衛視、楚湘金報、湖南日報、長沙晚報、三湘都市報、新浪網、搜狐網、人民網等媒體作相關報導。

共同體意識是文化的終極關懷

兩岸人文對話[節選]
主持:劉瑞生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王石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個題目是從錢穆先生的一篇文章來的,先生在1990年96歲那年寫了他一生之中最後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可能會集中在四個字上,就叫“天人合一”。他特別又在結尾的地方寫了一段短文來解釋“天人”二字,“天人”二字包羅廣大,其含義有全世界人類文化融合為一,各民族平等共存,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意。
我這次發言,想講一個與此有關的想法,關於國族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國族意識是指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大致內容是民族自覺或者中國人常說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端,另一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我們這個時代,國族意識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必須面對的,而且必須共同接受的文化境遇,也可以說是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世界的雙重價值。雙重價值,一個是國族意識,一個是共同體意識,二者相輔相成,兼顧特殊與普遍、多樣與統一、多元與融合。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外交理念,更是文化理念,而且居於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應該成為每個人的世界觀。
國族意識的培育中間,應當植入共同體意識,因為後者體現著人類文化的趨勢、前景、終極關懷。倡導人類共同體意識,最初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來的,人們注意到從2013年開始,兩年多的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個問題就講了60多次。從首次出訪,到今年在博鰲論壇和萬隆會議峰會的講話,都把命運共同體闡釋為中國外交的核心。習主席在多個場合提出“相對於合作,競爭是次要的,因為合作可以走向共贏,競爭本身也不是名和博弈,1+1可以大於2”,他還一再說到,“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獨行快,眾行遠”“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鬍子”“萬物孕育而不相害”等等,說明中國主張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是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
共同體意識深刻體現著人類歷史和文化的趨勢。但是文化界似乎缺席這種說法,而缺席的原因是出現了一種過於強調本土、本民族、本國文化的特殊性和優越性的偏頗,在認識上和心態上對其他文化及人類共同文化缺少承認、肯定,從而弱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提升人民的國族意識、家國情懷,不能離開人類共同體。這兩者需要長期攜手而行,互相照應。族群、民族、國族都是人民共同體,可是含意有所不一,國族名稱有主權國家的意義,但是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是局部與整體、特殊與普遍、差異與統一的關係。我前兩天發現書上有一句話很有感慨: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新浪潮中,社會主義國家絕不能再閉關鎖國自我封閉,應該學會與狼共舞。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需要提升和加強的。
我今天早晨來的時候,路過一個標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二個詞,我站在那看了一下,這十二個詞,沒有一個不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謝謝大家。

錢復:讓中華文化和全球接軌

今天聽了六位嘉賓講的話,相信各位跟我一樣,都覺得獲益良多,我們上了六節非常精彩的課。必須要說,全球化對世界影響很大。在上個世紀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常常講21世紀將會是一個全球化、區域化、資訊社會的世紀,世界由於交通、通信的便捷,會縮小成為一個地球村。人類會生活的非常幸福。
但是,21世紀已經開始了十五年,事與願違,我們的希望沒有達成。21世紀以來,可以說是戰爭、天災、人禍不斷的發生,我們要面對很多的問題。第一“恐怖主義”,現在我們到中東、到歐洲就不那么放心了,為什麼?恐怖主義瀰漫;第二是氣侯變遷;第三是資源的掠奪,世界上的資源一天比一天減少;第四是貧富差距的懸殊,這是一個非常對人類不利的現象。
造成這些嚴重問題的原因很多。一個是因為人類本身有貪婪的個性,這一點不能否認。美國有一個始作俑者是早年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他的基本政策是什麼都可以自由。自由是好事,但自由不加約束是壞事。我有在這裡講話的自由,但是如果我講的問題侵犯了各位,各位應該馬上把我趕下去,為什麼?一個人的自由僅限於你自己,不能夠超越,你的自由一定要以尊重別人的自由為前提。艾倫·格林斯潘把美國的金融市場完全自由化,這是我們今天各種金融災害的開始。
最後談一下中華文化。中華文化里最重要的是修己。剛才劉夢溪老師談到“知恥”是中華文化的開始,知恥如果在全球能夠推動,政客和金融巨鱷的無恥行為就不容易發生。第二,我想要建立王石主席談到的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怎么樣維護?王石主席用了四個字,我覺得太好了:天人合一。
我要說的是,越喜歡的事,越要約束自己不能做,人類一定要自我約束。早上孫震教授談的,要禮讓,要和平,這些都是普世價值。
中華文化的推動是要做真正的文化交流,不能夠抱殘守缺,只是以利為目標。今天早上劉樂寧教授談到,現在大家學中文乾什麼?為賺錢。這個大錯特錯,學中文要設法深入的體會了解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和全球接軌,要在異中求同。
我特別要向魏文彬主席表示敬意,湖南廣電集團在整個亞洲被稱作東方的好萊塢,最後感謝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今天的對話,真是辦得非常的好。謝謝!

“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

劉夢溪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中國文化這個題目講起來無窮無盡,不是一天能講出結果。可以從今天各位的報告當中看出,這裡面蘊藏的問題有多么多,我很欣賞各位的演講。孫震教授以論語為中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講中國傳統思想的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劉樂寧教授從崗位經驗出發,講語言作為橋樑的作用;朱教授在台灣做大學實驗,實驗中國文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很多體現;周質平教授研究現代思想史,他覺得不應該拋棄五四那一輩先者思想的精神。
我比較關注的是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一些價值理念,這些理念是存在永恆性的。有學者提出傳統需要現代轉化。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的價值理念不需要轉化,實際上它應該成為每個現代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六經”里的一些價值理念是中國人立國和做人的基本依據,這些基本的理念不會過時。
我特別對其中的幾種觀念做了一點研究。比如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觀念,我覺得不僅屬於儒家思想的範疇,它的有效範圍是人類,這裡反映出中國文化有一種力量之美。比如誠信問題,誠信在“六經”里相當之高,“誠者是天之道,私誠者是人之道”,把“誠”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做人首先要立誠;我講課的時候,強調修身從知恥開始,這個價值理念不僅在當代有意義,而且永遠不過時;我還比較側重研究的價值理念是愛敬,愛敬出自《孝經》,我認為“敬”就是中國思想理念的信仰,是建立一種尊嚴,是內心的不可動搖性。
今天我講的是另外一個價值理念,叫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中國文化傾向於不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弄得那么緊張,不主張世界上的事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也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和的關鍵首先要承認不同,不同,也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哈佛大學的史華慈教授說,語言對於思維所起的作用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溝通是完全可能的。這是中國文化一向的主張。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對這個思想闡述的更加具體的是宋代思想家張載,他曾經有過有名的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費孝通先生說過,“各美其美”。各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但是也要看他者的長處,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互相欣賞,互相吸收,美美與共。世界大同是中華文化的理想,這種理想在最後能不能實現,我抱有期待。因為在文化上,兩個美說起來容易,做到不容易。剛才周質平教授舉了漢字的遭遇,五四那一批學者,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忽略了。漢字並不是糟糕的東西,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載體,中國文化有今天,漢字有不朽之功。當今的中國人剛剛從文化的災難中過來,時間並不很長,所以當今國內,傳統文化有一點熱,國學有一點熱,這是一個重新承繼傳統,建立新文化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是工作做起來非常之難,風險也還是很大。“五四”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檢討,是那個時代環境的產物,但是對當時文化的小傳統,民間文化、民間社會並沒有造成影響。對小傳統、民間文化破壞最嚴重的是文革,抄家,每個家庭很少的一點傳統文化的遺留,幾乎都化為灰燼。今天我們看到一種傳統的重建現象很有意思,居然是小傳統先重建,在改革開放在走比較前列的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他們不僅經濟發展了,文化小傳統的重建、民間文化、民間信仰、民間習俗很快恢復起來。現在可以看到中國的學術界、思想界也開始對中華文化的大傳統作出檢討。我們當然也看到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以往那樣採取否定的態度,而是現代價值體系的建構與傳統資源不分開的態度。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承認並且致力于思想統一的建立,當然做起來也是很苦。所以各美其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美人之美也沒有那么輕鬆。
二十世紀是紛爭的世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二十一世紀人類還要被這些災難吞噬嗎?人類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我認為中國文化里的思想就是要正確認識這個世界。錢鐘書先生談到“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東西方文化雖有不同,但其心理的指向常常是相同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可以看到晚清陳寶琛寫的對聯: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東西本自同。文明的區別沒那么大,東方西方的心理也沒有那么大的不同。他們講的是一個意思。人類都不喜歡災難,不喜歡醜惡,都喜歡美麗的東西,喜歡藍天白雲不喜歡霧霾。只不過意向與行為的交錯,利慾與力勢的驅動,造成了諸般矛盾和紛爭。要明白,不同是和的條件,承認不同,允許不同,欣賞不同,才能走向和諧。如果一切都相同,穿衣相同,走路相同,思維相同,說話相同,這個世界就令人窒息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今天應該特別需要用大智慧弘揚它。這裡的關健詞是兩個,一個是和,人人都樂於接受和嚮往的境界;另一個是不同,那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文化自身的品質,是創意的源泉,是美的出發,是充實而有光輝的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