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絲綢之路與海外華人”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年5月19日,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文化品牌協辦。

2015年5月19日,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文化品牌協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方勇副所長、中國駐蒙古國前大使黃家騤、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尹虎彬副所長、北京利騰基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專業委員會孔軍副主任、中國友誼促進會聯絡部副部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海外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葛海亭秘書長以及來自海內外科研機構、高校的5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20多位專家學者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尹虎彬副所長在致辭中講道: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絲綢之路研究、絲綢之路與海外華人、海外民族志與海外文化這些議題很有吸引力,意義重大。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收益,成就了國家的崛起。中國未來發展所要面臨的諸多難題,需要通過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全球資源整合來解決,中國未來的成功仍然蘊含於不斷擴大和深入發展的對外開放之中。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這標誌了中國未來的開放,需要由沿海為主向沿海、內陸和沿邊開放並重的發展,形成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漸次崛起的格局,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時期的長久、穩定的增長和繁榮。“一帶一路”的戰略,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國家領導人所奉行的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包容的理念,體現了中華文明尋求的一種可供選擇的普遍主義原理,即強調有機整體主義,強調和諧共生關係。這也使得“中國夢”與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和人民幸福這二者之間得到統一。歷史古今本相通,文明中西能互益。 大戰略孕育於大歷史和大的世界格局之中。“一帶一路”的構想,合於歷史邏輯,順應世界潮流,抓住了發展機遇。“一路一帶”沿線眾多的民族和國家,他們擁有深厚而多樣的人文歷史傳統,因此需要跨文化和多學科綜合研究的介入。這需要一種開放型的學術研究。我們需要在實施開放型經濟過程中尋求精神價值。我和我們民族學所的同仁們將秉持這種理念,為開放型的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做智力支撐,為中國新型智庫建設做出新的探索!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柯木林先生做了題為《僑史何人秉筆書—新加坡華人史研究的經驗分享》的主題演講。新加坡地處“南洋之要衝”,是西方各國商貿船隻通往中國的總匯。歷史上,新加坡也是“閩廣客民流寓之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19世紀80年代,清廷在和東南亞各國的關係中,尤重新加坡。
新加坡也是東南亞囯家中華人人口最集中,經濟最富裕的地方。新加坡華人歷史(簡稱“新華歷史”)研究是海外僑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華歷史研究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開始了!當時的英殖民主義者為了了解華族的歷史和現狀,以鞏固他們的統治,非常重視華族研究。柯木林先生指出,儘管殖民地學者對華族研究有一定的貢獻,我們不能苟同他們那種極端的白人沙文主義的種族優越感的治史態度。時至今日,我們應該以亞洲人的立場研究華人史問題,總結過去數十年來的華人史研究,將有助於了解今後研究的新動向。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上海大學等單位的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界著名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研究的部分代表參加了會議研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主任高丙中教授、中國駐蒙古國前大使黃家騤先生、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山泰幸教授、全球總裁聯合會卞洪登秘書長、蒙古國蒙中經貿文化教育促進會趙勒城會長分別做了主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民族學學會秘書長色音研究員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這是一次積極探索和真誠溝通的會議,是民族學、人類學以及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界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很好的回響,研討會上達成的共識必將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絲綢之路與海外華人研究的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