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淮安市淮安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淮安市淮安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1月8日在淮安市淮安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區長徐子佳代表淮安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淮安市淮安區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淮安市淮安區區長徐子佳
  • 報告時間:2014年1月8日
  • 報告背景:淮安區第十六屆人大第三次會議
2013年工作回顧,2014年工作安排,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深入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率先進入蘇北十強,爭當全市首創之地、首發之師、首善之區”總體要求,以新型工業化、特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和產業規模化為基本方略,開拓創新,紮實苦幹,主要經濟指標處於預期目標區間,經濟社會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億元,同比增長12.1%;財政收入42.9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8%、19.4%,稅收占比為83.9%,同比提高5.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5億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240元,同比分別增長9.7%和12%。基本建成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社會。
——一年來,始終堅持“工業強區、項目為王”,重實體促增長,運行質態持續向好。圍繞爭做全市工業第一縣區目標,突出項目建設,著力培植骨幹企業,不斷壯大主導產業。
總量規模不斷攀升。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8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和15.8%;列統工業開票銷售190億元,同比增長18%;淨增列統企業42戶; 固定資產進項稅抵扣額1.4億元;工業用電量8.06億度,同比增長21%,工業經濟主要指標繼續位居全市前列。主導產業支撐有力,其中鹽化工、機械電子等五大主導產業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占比分別達60%和75%。
項目建設紮實推進。預計完成列統工業投入118億元,同比增長25%;實施億元以上項目31個,其中新開工60萬噸純鹼二期、海螺水泥二期、富偉精密機械、萬卓平板電腦等項目18個,新竣工熱泵鹽鈣聯產、雙環精密鍛造、中節能光伏發電等項目13個。井神年產120萬噸聯鹼、中科華美醫藥、賽億壓縮機、德群電子等一批總投資超5億元、10億元的重大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重點企業逆勢發展。前50強企業實現開票銷售141億元,同比增長20%,占列統工業比重為75%。其中井神鹽化開票銷售超30億元,位列“中國輕工業製鹽企業十強”首位;蘇食肉品、國信燃機發電開票銷售突破10億元,共創人造草坪、安佑飼料、施塔德電梯等企業入庫稅金較快增長;全區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累計達30戶,同比增加4戶。
載體建設成效明顯。整體推進“一區四園”載體建設,實施經十六路南延等10個項目地塊、國信產業園2平方公里啟動區整體拆遷工作,園區項目承載力進一步提升;開工建設西五路、經十九路南延等8條市政道路,新竣工經十九路南延、緯八路等4條道路;大力實施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74萬㎡,新配套路燈1500盞,園區整體環境大為改善,國信工業園獲批“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鄉鎮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化廠房46萬㎡,新竣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46個;施河鎮順利獲批省級優質教學具產品生產示範區。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招商為魂、擴大開放”,重服務促提升,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積極實施創新驅動,加快外引內培,不斷強化要素保障,全力做優發展環境。
政策機制不斷最佳化。推進新一輪行政提速,出台市場準入改革系列政策,積極推行“先照後證登記、註冊資本零首付”制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行政許可“兩集中兩到位”,最佳化審批流程219項,受理辦結率99%,審批辦結時限提升20%。建立重點項目掛鈎幫扶機制,定期調研督導,及時會辦推進,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助推企業擴能升級。
開放成效有效彰顯。強化行政緊逼,按月過堂推進,按季競賽考核,成功舉辦廣州、蘇州等5場招商推介活動,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3個,實際到位資金52億元,同比增長12.5%。開放型經濟逆勢發展,新批外資項目18個,註冊外資到賬1.39億美元,開工項目註冊外資到賬0.92億美元,分別位列全市第3位和第2位,預計綜合考評列八縣區第一;新增自營出口權企業18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9億美元。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發揮項目主體作用,引進高層次人才12人,其中國家“千人計畫”1人、省“雙創計畫”4人,實現歷史性突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獲批各類科技計畫項目45個,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家,鹽鹼鈣聯合循環專利獲省百件優質專利,康乃馨織造成為國家級工業品牌培育試點企業,被指定為中南海專用品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6億元,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1%;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縣(區)省市考核。
要素資源積極匯聚。強化向上爭取工作,共爭取實施5大類350個項目,實現到位資金18.3億元,黃河故道、渠北片區連片開發納入省級重點扶持體系。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搭建融資平台,多渠道融資21.42億元;新增工業貸款10億元,增量存貸比達75%。著力拓展發展空間,先後實施拆遷地塊15個、46萬㎡;出讓城市經營性地塊7宗、327.23畝;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施城鄉掛鈎項目26個、新增農用地1285畝,成功申報點供和獨立選址項目4個、爭取計畫外用地指標682畝,保障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產城融合、增強功能”,重品質促統籌,城鄉發展良性互動。富民強鎮步伐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取得新業績,成為全省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會議觀摩現場。
重點工程有序推進。實施城建重點項目198個,完成投資178億元。白馬湖水廠一期主體完成,新開工或續建了廣州路東延等城市主次幹道40條,其中竣工梁紅玉路北延、緯二路等市政道路19條,新增道路面積110萬㎡,竣工數量及體量均創歷史新高。開工建設安置小區16個,交付安置房5000套,蕭湖人家、南方花園等保障房建設有序推進;藍惠首府、淮安人家等新城開發項目穩步實施,居住小區品質和公共配套水平顯著提升。
城市產業加速突破。圍繞打造產業興旺、人氣興旺“兩旺之城”,加快城市產業培育和項目建設,大潤發超市、圓通快遞、天時晉大酒店、金陵宙輝大酒店等三產項目竣工營業;商品房(不含拆遷安置房)銷售突破8000套、80萬㎡,位居全市各縣區之首;建築業實現產值175億元,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推進,積極實施周恩來故里創5A工程,漕運博物館創成4A級景區、布展榮獲“全國優秀獎”;白馬湖保護開發序時推進,蕭湖綜合開發步伐加快,河下沈坤狀元府第、寓園復建項目主體竣工,庭院市肆、古鎮客棧等項目加快實施,阿波羅演藝廣場進駐營業。全年接待遊客438.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62%和15.53%。
現代農業較快發展。圍繞農業增效和產業化經營,實施渠北片區、淮流沿線、大運河沿線三條特色產業帶,重抓20個農業項目,加快12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蘇嘴、流均、施河等農業園區提檔升級。高效設施農業、設施漁業比重分別達14.12%、23.66%,成為全市唯一的省級漁業現代化試點縣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5萬畝,發展家庭農場63個,成功註冊“淮安蒲菜”等國家地理標誌商標8件,新申請量位居全市前列。實施機插秧整體推進鄉鎮7個,建成省級水稻生產機械化示範區。傳統農業得到鞏固提升,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
城鄉面貌逐步改觀。實施了翔宇大道四期、新江蘇S237省道、廣州路等19條道路綠化亮化工程,新增路燈4000盞、綠化面積120萬㎡,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27%。投入3.73億元,實施城鄉水利建設工程20項,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3公里、各類橋樑164座,城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深入開展城區交通秩序、馬路市場等專項整治,實施文渠清淤截污等8項工程,疏浚城市河道15公里;創建2個省級試點村、4個三星級康居鄉村,完成920個自然村莊整治任務;依託電廠集中供熱,實施城區鍋爐拆除專項行動,著力改善大氣質量;鄉鎮污水處理廠實現託管運營,新增污水管網77公里,我區通過省級生態區技術評估,20個鄉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現場考核。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普惠民生、協調發展”,重保障促和諧,社會事業統籌推進。實施財政精細化管理,加大民生項目扶持力度,公共財政新增財力用於民生支出達70%,順利完成民生實事項目,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增強。
民生改善擴面提質。各項惠民政策全面兌現,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殘疾人護理補貼、尊老金髮放實現提標擴面,累計發放各類保障救助資金2.41億元,同比淨增1400萬元。開展就業幫扶工程,努力維護民眾合法權益,推進下崗困難人員再就業46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1%。開工建設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區社會福利院投入使用。
教育事業發展強勁。實施“教育強區”戰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中考高考質量連續多年全市領先,紅軍國小成為全國首家“五星級紅軍國小”。大力實施優質教育提升工程,加快城區學校布局調整等“五大工程”建設,新安玖瓏灣分校等4所學校已順利招生;投入2.45億元新建農村中國小10所,新建省優質幼稚園13所,首批27輛校車投入運行,校園“透明廚房”經驗全市推廣,校安工程建設獲省先進表彰。
衛生體系更加健全。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規範基本藥物零差率制度,全面推行免費婚檢,民眾醫療費用進一步降低。開工建設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成市惠民醫院2所,創成省示範鄉鎮衛生院3家、省示範村衛生室4家,南閘鎮創成省級衛生鎮,中醫院通過省“二甲”醫院驗收,我區成為全市唯一通過省級首批消除瘧疾達標驗收縣區。
文體建設不斷加強。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家,漕運遺址通過京杭大運河申遺點驗收;繁榮社區文化活動,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350㎡,區圖書館創成國家一級館;開展“十大孝星”評選表彰活動,積極弘揚敬老助老傳統美德;積極備戰十八屆省運會,加快體育場館建設,承辦多項省級賽事活動,成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加快推進城鄉信息化建設,全面整合城鄉廣電網路,完成城區有線數位電視整轉工作,新增城鄉網際網路用戶1680家。
——一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重效能促落實,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按照依法規範、科學高效的要求,政府行政效能、自身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
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圍繞十二五總體目標,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統領,緊扣跨越發展第一要務,堅持工業強區第一戰略,抓住項目建設第一重點,突出民生幸福第一追求,重過程化落實,重序時化推進,擴總量、增均量、提質量,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新跨越。
民主法制更加彰顯。主動邀請人大、政協廣泛參與重大事項決策、重點項目視察評議,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46件、政協委員提案312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 %。依法行政工作紮實推進,規範了房屋徵收安置流程等工作規則,推動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
創新管理更加有效。深入開展平安和法治創建工作,區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警務轉型經驗在全市推廣。健全完善行政應急預案體系,推進氣象災害監測服務網路全覆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預警和處置能力不斷提升。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全面整合12345熱線、陽光紀檢、網管辦等平台,深入開展“三解三促”領導包案和信訪接待日活動,有效化解一批信訪積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廉政建設更加嚴格。加強審計監督,強化資金管理,制定出台《全區城市建設管理資金暫行辦法》等檔案規定,資金調度更加規範高效。自覺執行廉政建設各項規定,突出治庸、治懶、治散,著力破除“中梗阻”,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此外,國防動員、雙擁、人防、物價、編制、招投標、郵政、氣象、鹽務、菸草、防震減災、民族、宗教、區志、文史、檔案、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外事僑務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績。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啟動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當前,巨觀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區域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新階段,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我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必將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為我們帶來新一輪加快發展的新機遇;同時,省委省政府著力支持蘇北全面小康建設,加大淮鹽灌溉總渠以北及黃河故道連片開發力度,啟動實施連淮揚鎮鐵路,高鐵樞紐站選址我區,這些必將有利於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為我區實現跨越發展、衝刺蘇北十強提供新支撐。挑戰無處不在,機遇稍縱即逝,我們一定要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借勢發展,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央和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區委十一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總體部署,搶抓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以“新型工業化、特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產業規模化”為基本方略,大力實施“工業重大項目突破年、文化旅遊凸顯年、城市產業推進年、城鄉統籌發展強化年”行動計畫,加快推進“產業強區、文化強區、旅遊強區和教育強區”,奮力開啟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新征程。主要預期目標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0億元,同比增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88億元,同比增長13.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6億元,同比增長24%;服務業增加值155億元,占GDP比重達43.1%;消費品零售總額127億元,同比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至22370元、12600元,同比分別增長10%、12.1%;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等各項約束性指標。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
一、致力於增強競爭優勢,做優發展環境,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加速項目集聚,以項目建設帶動社會投資快速增長,在規模總量擴張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以招大引強蓄足發展後勁。堅持全員發動招商、領導帶頭招商、專業駐點招商、活動推動招商不動搖,適時開展掛職招商,不斷加大向上爭取力度,擴大項目儲備,增強發展後勁。注重招商選資,突出北京、上海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聚焦行業50強、民營企業50強等大企業、大集團,著力引進一批龍頭基地型、標準制定型、技術引領型、終端產品型等大項目、好項目;強化項目評審準入機制,統籌土地指標等要素配置,不斷提升項目質態。全年爭取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5個,其中工業項目30個,到位資金80億元;向上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增幅達15%以上。加大外資招引力度,全年力爭新批外資項目30個,實施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6個,註冊外資到賬1.7億美元,其中開工項目註冊外資到賬占60%以上。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9億美元。
以優質服務助推項目建設。放大市場準入改革效應,加快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推行行政許可“三集中、三到位”,強化並聯審批,探索模擬審批,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區領導掛鈎、現場會辦、督查公示和視察評議四項機制,全年確保新開工億元項目18個、新竣工13個,其中開工1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2個。重抓項目落地,重點推進中電電器、華潤五豐等9個重特大項目簽約落戶,力爭總投資75億元的2×100萬千瓦火力發電、總投資35億元的燃機發電二期等項目審批取得重大突破。重抓項目開工,力爭120萬噸聯鹼產業園、鼎立糧食產業園、中科華美醫藥等6個重大項目早日開工。重抓項目達效,確保富偉機械、鑽采設備、海螺水泥二期等8個億元項目,上半年竣工達效;博巴廚電、惠仁紙業、龍造電氣等5個億元項目,年底前竣工投產。
以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活力。積極實施創新戰略,完成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1%,高新技術產業年產值突破90億元。最佳化創新平台,健全“政產學研金”合作機制,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支持井神鹽化與中石化、中石油深化技術合作,提升油氣項目發展空間。加強品牌創建,鼓勵引導規模龍頭企業,使用新技術,推廣新產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市場定價、行業標準制定話語權,全年新增專利申請量1600件、省市品牌產品12個。引進高端人才,以“淮上英才計畫”為統領,加快優秀人才向企業集聚,促進智慧型經濟發展,力爭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個、創新創業人才2名。
以特色園區增強載體保障。積極最佳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設施,加快產業集聚,推進“一區四園”建設。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園區吸引力圍繞各園區產業定位,強化產業規劃和項目選擇,加快產業鏈配套,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龍頭項目,促進項目抱團入駐、集群發展。最佳化基礎功能,增強項目承載力,加強園區電力、通信、給排水、綠化等設施配套,加快西十路等4條道路工程,確保新增道路管網6公里;堅持依法依約辦事,推進投資不足企業追加投入,加快清理置換劣質項目,力爭盤活存量土地300畝以上。最佳化運行機制,增進發展活力,強化區域合作,加強派駐園區機構建設,健全銀行、商業網點等配套設施,提升服務保障水平。
二、致力於壯大綜合實力,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在提升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實施“四大行動計畫”,努力提高二三產業比重,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突破主導產業。落實“爭當全市工業第一縣區”年度計畫,推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確保鹽化工、新能源、機械電子電器、教育裝備、建材等五大產業,實現年產值超3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0%以上。鹽化工產業重點推進60萬噸純鹼二期、120萬噸聯鹼、10萬噸鈦白粉項目;新能源產業爭取燃機發電二期儘早開工,擴能項目儘早落地;機械電子電器產業要加快建設德群電子、賽億壓縮機等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產值突破100億元;教育裝備產業要以施河教具城為載體、共創草坪為支撐,加速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確保年產值突破80億元;建材產業重點培育建華管樁、海螺水泥等支柱企業,力爭年產值邁上50億元台階。繼續實施“3050”培育計畫,重點培育新增長點86個,確保全年開票銷售增幅15%以上。落實上市獎勵政策,努力推動井神鹽化早日掛牌上市,推動外婆家食品等企業啟動上市工作。
做優城市產業。制訂相關鼓勵政策,不斷促進城市產業集聚發展。繁榮商貿服務業,沿翔宇大道、楚州大道兩側,重點推進下關城市綜合體、欣明廣場、金地廣場、九升廣場等商貿三產項目,重點布點金融服務、連鎖經營等現代業態,積極招引知名公司、高端品牌入駐,努力打造中心城市商業集聚區;加大東門美食街、韓信路、漕運廣場等特色街區建設,完善廣告、會計、中介等服務性設施,創造高品質生活空間。配套生產服務業,加快申通物流、快捷物流等項目建設進度,推進“三通一達”等企業儘快運營達效,積極招引電子商務、港口、倉儲類企業投資加盟,推進電商物流融合發展,全力打造蘇北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務物流中心,搶占發展制高點。壯大發展建築業,引導建築企業外樹品牌、內抓質量,積極拓展外埠市場,多建精品示範工程,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00億元。
凸顯旅遊產業。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機制,加快資源整合步伐,規劃推出精品線路,積極對外宣傳推介,著力打造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依託紅色主題,加快旅遊城市形象設計,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提升接待服務水平,全力爭創周恩來故里5A級景區。依託自然稟賦,加快蕭湖景區綜合開發,啟動華東地區首家歡樂鹽魔方水文化樂園項目,積極推動人文旅遊向體驗旅遊的新突破;依託歷史資源,加快城河街項目建設,升級改造估衣街、竹巷西街,創建江北首個非遺小鎮;依託鄉鎮特色,利用好白馬湖、綠草盪等自然資源,以及現代農業園區等生態資源,加快保護開發力度,提升鄉村旅遊品質。全年確保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遞增12%和18%以上。
統籌現代農業。按照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推廣的思路,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流轉,確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畝、家庭農場55個、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4家,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高效設施農業2萬畝、設施漁業0.6萬畝、機插秧面積72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83%以上。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農業品牌創建,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積極爭創“畝產噸糧縣”。加快3條特色產業帶建設,著力提升蘇嘴、流均、欽工等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水平,重點推進現代農業項目10個,爭創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
三、致力於提升承載能力,豐富建設內涵,建好中心城市核心區。實施重點項目179個,計畫投入180億元,統籌推進一批基礎性、功能性項目,努力打造江北最具特色的美麗城市。
堅持經典規劃。按照“一城四片區”總體格局,高起點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不斷最佳化空間結構布局。注重特色元素規劃,明確城市定位、城市風格和城市骨架,逐步編制城市色彩、景觀亮化、水系走向、道路管網等專項規劃,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徵。提升規劃品味,對城市主軸線、重要節點片區,加強標誌性項目單體規劃設計,以規劃的先導性和創新性彰顯城市發展魅力。強化多規融合,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總部經濟向商貿項目集中、規模服務業向重點區域集中的原則,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引導人口加速向新城集聚。
增強城市功能。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保護修繕龍窩巷等3條歷史街區,綜合整治漕運小區和文化小區,穩步推進老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逐步對仁濟醫院周邊、新城商務中心南側等11個地塊進行更新改造,加快建設淮安人家、文錦城等一批高品質小區,全年爭取改造棚戶區面積50萬㎡,竣工房地產75萬㎡。加快路網暢通,啟動堂子巷節制閘道路東延、經八路北延等道路工程,建成廣州路東延、西十路等16條骨幹道路;實施市區聯動戰略,建設城市現代有軌電車,推進淮安港上河作業區項目建設,爭取啟動348省道、264省道淮安區段,構築對外交通新格局。做美城市環境,加快建設城市客廳、龍光閣遊園等10項市民休閒廣場工程,實施月湖泵站、玖瓏灣活水工程等7項水環境治理項目,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提升管理水平。按照“建管並舉、堵疏結合、長效管理”的思路,著力打造京滬高速、宿淮鹽高速、北門大街等城市出入口,綜合整治翔宇大道、楚州大道兩側建築立面、廣告標牌,與有軌電車同步實施到位。加大整治超載超限、渣土運輸、電動車載客、違法建設等熱點問題,規範城市計程車、公車運營,積極營造市容整潔、秩序良好、形象優美的人居環境。
強化要素保障。堅持依法、和諧、陽光拆遷,上半年完成5個拆遷地塊“清零”,全年完成新城商務中心南側等11個地塊、50萬㎡拆遷任務;續建或新建蕭湖人家二期、香溢花城、惠和園等17個安置小區,力爭建設安置房面積278萬㎡,完成省、市下達的保障房建設目標任務。完善城市供電、供水、供氣、供熱等基礎服務,提升通訊、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水平。嚴格規範土地用途,大力實施土地整理項目,不斷拓展用地空間,全力做好用地保障。
四、致力於建設美好鄉村,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富民強鎮步伐。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政策舉措,促進集鎮形態、產業業態和自然生態的產鎮融合,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壯大鄉鎮工業。大力培育產業特色,引導鄉鎮選準產業方向,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加速形成淮城、施河、朱橋、欽工、范集等一批經濟強鎮,全年力爭工業開票銷售超5億元鄉鎮8個,同比增加3個,其中施河、范集力爭突破20億元。實施工業集中區提檔升級計畫,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有利發展原則,鼓勵聯合建設工業集中區,推進項目集群發展。支持全民創業,落實淮商崛起扶持政策,確保民營經濟主要指標增長20%以上,力爭超過蘇北平均水平。全年確保淨增鄉鎮列統企業28戶,實現開票銷售136億元,培育市級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4個,施河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經濟開發區。
強化集鎮建設。策應中央和省、市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新舉措,按照產城融合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鄉鎮區劃調整,啟動新一輪重點中心鎮規劃修編,編制好特色鄉鎮控制性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穩步推進人口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群,加快建設車橋和欽工等重點中心鎮、施河和范集等特色小城鎮,著力打造一批產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重點推進區域供水、農路農橋、市場改造等項目建設,新建惠民醫院1所,創建省示範鄉鎮衛生院3個、村衛生室5個,推進順河、車橋等鄉鎮中心學校遷建工程,加強農村電網升級,增強燃氣、通信保障,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扶貧開發。以新一輪脫貧奔小康為重點,加大經濟薄弱村產業扶貧、企業扶貧、定點扶貧力度,確保2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標準、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5.17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以黃河故道沿線開發、渠北片區連片開發為契機,實行掛鈎推進,強化跟蹤銜接,加快扶持配套,培育內生活力,重點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民生實事3大類94個項目建設,著力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綜合示範區。
最佳化生態環境。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繼續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區鄉河道整治等建設項目,全面建成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大力提升集鎮和交通幹道形象,爭創省級試點村2個、三星級康居鄉村3個,完成自然村莊整治1380個,施河鎮力爭創成國家級衛生鎮。不斷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以生態區建設為統領,強化污染源監管,推進能耗節約,新增成片林1.2萬畝,實現經濟低碳環保、綠色增長。圍繞生態創建指標體系,完善設施運行機制,加快污水管網建設,強化農貿市場管理,做好秸稈禁燒、禁拋和綜合利用,確保20個鄉鎮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建成省級生態區,申報創建國家級生態區。
五、致力於強化保障服務,堅持增收節支,推進財政金融創新。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不斷最佳化財稅結構,全力保障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拓寬財稅增收渠道。發揮財政槓桿作用,落實實體經濟各項扶持政策,綜合運用獎勵、貼息、減稅等激勵措施,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和骨幹企業培植,不斷壯大工業支柱稅源。重視發展總部經濟,鼓勵扶持商業綜合服務,積極最佳化經營環境,全面整合零散稅源。加強稅源調研輔導力度,以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為契機,推進服務業法人單位培植工作有序開展,加快培育新興稅源。加大園區項目培育力度,合理調度要素資源,推進企業提檔升級,努力做強園區版塊稅源。全年確保工業、服務業以及園區入庫稅收同比分別增長16.7%、30%、20%。
加強鄉鎮財政建設。進一步理順區鄉財政管理體制,健全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運行機制,不斷增強鄉鎮的目標意識、序時意識、理財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對照跨越發展考核細則,立足於早謀劃、早啟動,加強收入組織,確保各類稅源足額、序時入庫。提升稅源質態,緊盯稅收占比等關鍵指標,在鞏固存量、做大增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鎮域經濟貢獻份額。健全鄉鎮“三資”管理,規範操作流程,科學運作經營,努力做大規模,推進鄉鎮綜合實力增長,力爭涇口、季橋等16個鄉鎮公共財政收入達到5000萬元以上,其中淮城、施河、城東、建淮、范集等鄉鎮超億元。
最佳化金融服務體系。加大金融機構引進力度,鼓勵扶持各類商業銀行來淮設立分支機構、開辦業務,確保華泰證券3月底正式對外營業,力爭蘇州銀行、浦發銀行儘早落戶。擴大新增貸款規模,加快鄉鎮網點建設,提高金融機構對地方貢獻度,努力在信貸規模、融資渠道等方面爭取更大空間,確保全年新增貸款20億元,增量存貸比達75%以上。拓寬融資擔保渠道,加強政銀企保對接,建立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基金,扶持小貸公司發揮作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提升財政保障水平。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深化財政預決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務卡結算,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落實財政支出“三保兩控”措施,優先安排事關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資金,支持重大工業項目、重點基礎設施、重要民生工程建設,著力向城鄉統籌、生態建設等方面傾斜,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做到財力增長與民生改善同步。做好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強化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確保資金使用規範高效。
六、致力於提高幸福指數,關注民生改善,合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公共財政新增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實現城鄉社會事業繁榮進步。
辦好惠民實事。圍繞解決民眾最急需、最關注的問題,重點實施教育均衡、公共衛生、農路農橋、環境整治、城鄉住房、飲水安全、就業保障、扶貧濟困、創業扶持、關愛老人等十件惠民實事。加大組織推進力度,定期開展督辦會辦,確保實事項目按序時、高質量完成,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於民。
提升社保水平。積極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畫”,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在全市率先創成省級創業型城市。規範運行“金保工程”,鞏固醫療和養老保險成果,足額兌現各項惠民政策。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80周歲以上高齡補貼自然增長機制,落實失地農民保障措施,擴大計畫生育家庭獎勵覆蓋範圍,深入推進助殘、解困、優撫、慈善活動,為困難民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
完善公共服務。認真承辦好十八屆省運會,全力做好運行保障,積極組織參賽隊伍,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基本建成城區“五校一中心”,實施校安工程15萬㎡,推進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創成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面推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認真貫徹愛國衛生條例,實施城鄉居民衛生簽約服務。啟動楚州醫院、楚州中學遷建工作,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主體竣工,建成軍休服務中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重視文物發掘與保護,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增強文明城市軟實力。全面整合城鄉廣電網路資源,完成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4萬戶。
創新社會管理。深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最佳化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台,全面推行“小區進社區”,健全信訪、調解、訴訟聯動機制,努力打造“平安中國”示範區。結合城市建設,加快企業破產改制步伐,妥善處理企業改制歷史遺留問題。推動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保障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生產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切實做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雙擁、國家安全、對台、外事僑務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