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2014年10月14 日,東海證券、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金融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了“2014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視角下的城市排名”報告新聞發布會。在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北京、廣州、上海分列三強,變化不大,而在盈利和成長性榜單上較往年有較多變化。

概述,排行榜,省級行政區,市級行政區,結果分析,

概述

2014年10月14 日,東海證券、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金融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了“2014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視角下的城市排名”報告新聞發布會。在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北京廣州上海分列三強,變化不大,而在盈利和成長性榜單上較往年有較多變化。主辦機構同時指出:國企改革等在城市競爭力中的作用不可小視,但各地所採取的方式和激勵措施有所不同。

排行榜

省級行政區

綜合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遼寧省、天津市、四川省。
盈利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貴州省、河南省、遼寧省。
成長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甘肅省、貴州省、福建省、重慶市、北京市、廣東省、雲南省、上海市、海南省、遼寧省。

市級行政區

綜合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深圳市、廣州市、福州市、杭州市、寧波市、蘇州市、煙臺市、長沙市、南京市、成都市。
盈利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遵義市、宿遷市、宜賓市、廊坊市、福州市、珠海市、蘭州市、荊州市、呼和浩特市、大同市。
成長競爭力
前十強依次是:廊坊市、曲靖市、遵義市、湘潭市、呼和浩特市、荊州市、鄂州市、自貢市、福州市、蘭州市。

結果分析

從各項排名結果的分析來看,雖然一些中小城市在地級市的排名中出現了一些變化,有些變化還比較大,但是從省級的整體情況來看,排名的結構並未發生很大的變化。綜合競爭力排名中,省級排名北上廣仍然占據前三強,遼寧和天津新進入榜單,其他的城市變化不是特別大。從綜合排名的角度來看,根據這幾期的情況,基本是形成了以北上廣等東部城市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其次是湖北、河南、陝西等華中城市為代表的第二梯隊,最後是雲南、廣西、甘肅等西部城市為代表的第三梯隊。從最近的排名來看,這三個梯隊的排名趨勢未出現變化。但是通過前瞻的討論,我們相信,在新一屆政府的執政理念中,中西部城市一定會在競爭力上出現較大的提升,打破目前的三梯隊排名局面。
盈利競爭力排名省級變化較大,而市級排名前四位不變,仍然是消費類為主導行業的城市。在省級排名中,我們進行了因子調整,加入了考量城市財政收入和企業效益利潤的一些指標,所以排名發生了一些變化,江蘇、山東、河南及遼寧排名上升較多。地級市中,前五的排名較穩定,前三仍然是當地上市公司主營為白酒,蘭州、荊州、呼和浩特排名上升較多,主要還是排名較倚重於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所以排名經常會產生一些變化。
成長競爭力排名變化大。省級排名中,遼寧進步較大,其餘除去北上廣,大多為中西部省市。在地級市方面,變化一如既往地較大,主要是因為成長競爭力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僅近三年的財務盈利指標的變動,隨著近期併購浪潮的興起,單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往往發生很大的變化,就造成了上市公司數量較少的城市容易排名發生較大的變化。在本次地級市排名里,主要是曲靖和湘潭排名提升較多,其他城市整體有一定上升,但幅度不大。
值得關注的是各地區地方國企推出的國企改革細則,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沿著三中全會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方向,鼓勵股權多元化,完善地方國企的公司治理結構;其次,業務整合:國企的定位發生變化,隸屬於同一地域、功能和業務內容相似的國企之間可能存在兼併收購的可能;然後,地方國企激勵方式的引入成為可能,從公開的媒體報導中,不少地方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到了激勵方式的引入;最後,加強國企的管理制度化,提高利潤上繳的比例,強化國有資本運營的約束。
各地國資情況差異非常大,改革方案需區別對待。從國資的地域分布來看,上海、廣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經濟較發達區域,不僅國企數量多,且國企中上市資源較為顯著,同時整體資產質量較好。不同區域的國資,資產的分布狀況也各不相同,如上海資產主要集中在汽車、建築、房地產、電力設備、商貿零售行業,山東資產主要集中在煤炭、汽車、鋼鐵、基礎化工,而江蘇省資產集中在房地產、機械、交通運輸、食品飲料、汽車。
各地改革重點已顯示出有所不同。對於國企的深入改革,部分地方國企已經積極主動進行了探索。上海強調地方國企做強,對監管企業開展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向淡馬錫模式靠攏,推廣市場化激勵機制和創新機制。2012 年廣東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珠海強調提升綜合競爭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將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遼寧對主業突出、經營穩定的企業,經濟增加值指標考核權重由10%提高到了40% 。而在負債高、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的地方,如大同,則更強調國資的變現和處置。
根據目前的國企的分布情況,城市競爭力排名第一梯隊的省份,在總量上是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如果第二或第三梯隊的省市要想在競爭力上提高,就必須拋棄歷史包袱,搶占改革紅利,爭取制度快速靈活地政策,勇於試錯,寄希望於以速度搶占到改革的先機,改善省內企業的生存環境,壯大一批國企,做大做強一批民營企業,來提升自身的軟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