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國際新聞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溫憲採訪感受:伴隨“再乾四年”的呼喊,頭髮灰白了許多的歐巴馬以小跑姿態跳上競選講台,聲音沙啞,表情凝重,他及他所代表的美國備感“高處不勝寒”。11月27日,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減免希臘債務,並向其提供440億歐元救助貸款。但金融海嘯和債務危機仍在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國蔓延,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風險。當歐債危機未解時,美國“財政懸崖”又給美國經濟能否恢復留下懸念。

2012年12月31日,環球時報評選出2012年十大國際新聞——
1.俄美大選引領世界“換屆年”
2012堪稱世界“超級換屆年”,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今年換屆。普京在3月4日的大選中獲勝,俄羅斯開啟“普京3.0時代”。歐巴馬11月6日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2.南海問題攪動多邊,中國堅決維護主權
菲律賓、越南在東協區域會議上強推南海爭議話題,試圖將南海主權爭議寫入聯合公報。中國在維護主權問題上態度堅決,4月派海監船在黃岩島與菲軍艦對峙,6月設立三沙市,12月宣布加大三沙市基礎建設。人民日報亞太中心分社首席記者丁剛點評:南海問題關係中國核心利益,如何在維護主權與構建周邊安全秩序之間找到平衡是中國未來的主要挑戰。某些域外勢力也正藉此大做文章,這是中國和平發展必須要過的一關。
3.日本“購島”鬧劇引中日危機
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4月提“購釣魚島”計畫,挑起事端。8月15日,中國保釣人士成功登島。野田政府9月決定釣魚島“國有化”導致中日危機升級,中國各地爆發反日示威。日本還不斷挑起與韓俄的領土爭端,國內右傾化現象引世界擔憂。12月,日自民黨重新掌權,安倍晉三再次執政。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蔣豐點評:日本對釣魚島所謂的“國有化”,換來中國海空公務艦機巡航的“常態化”;日方的“實際控制”轉變成中日“交叉進出”,挑戰中國,必然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4.敘利亞局勢撲朔迷離,“阿拉伯之春”動盪未消
2012年末,最大懸念聚焦於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耐力”還有多長。敘內戰激烈,美俄及土耳其、卡達等國在敘展開博弈。而從埃及到利比亞,“阿拉伯之春”國家“革命”後仍在持續動盪。本報駐敘利亞特派記者焦翔採訪感受:“阿拉伯之春”的腳步在敘利亞停滯不前,絕非偶然,巴沙爾並非卡扎菲那樣孤立無援,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前景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
5.倫敦奧運會中美較量
7月27日至8月12日,倫敦舉辦夏季奧運會。美中展開金牌榜和獎牌榜大戰。英國《自然》雜誌“抹黑”異軍突起的中國游泳運動員,該刊物在受到各方聲討後公開道歉。倫敦奧運會再次驗證“體育政治”仍是西方媒體報導的興趣點。中國人不僅要在奧運賽場上爭金奪銀,在體育政治前台也不能有絲毫鬆懈。
6.中國海軍進入航母時代
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11月順利完成艦載機起降航母訓練。中國正式步入“航母時代”。中國還“上天下海”在科技領域展示雄心。6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6月27日,“蛟龍”號成功潛入水下7062米。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7.中共十八大召開,新領導集體受期待
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舉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15日,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復興之路”,深情闡述“中國夢”。5年前有1135名境外記者報導十七大,今年來了1704人,他們如此關切中國,體現了崛起的中國與世界無所不在的動態聯繫。
8.歐債危機未解,美國尚在“懸崖”
11月27日,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減免希臘債務,並向其提供440億歐元救助貸款。但金融海嘯和債務危機仍在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國蔓延,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風險。當歐債危機未解時,美國“財政懸崖”又給美國經濟能否恢復留下懸念。丁剛點評:歐洲人把智慧都用到算賬上,越算越虧,越算越補不上財政窟窿。緊縮解決不了發展的問題,錢可以省出來,但發展是“省”不出來的。
9.朝鮮發射火箭,東亞局勢緊張
在金正恩執政一周年之際,朝鮮12月12日宣布成功發射“銀河3號”運載火箭,並將“光明星3號”二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朝鮮稱衛星發射成功是朝鮮行使自主和平宇宙利用權利、發展國家科技和經濟的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而美日韓認為朝鮮此舉是“瞞天過海”試射遠程飛彈,引起東亞局勢緊張。丁剛點評:朝鮮半島實現和平的難度在於,誰也不願退一步,大家都在想方設法進一步,還在猜想著對方下一步會進到哪裡。
10.末日謠言在多國引恐慌
12月21日,瑪雅的曆法被曲解成“世界末日”,多國忙於破除“末日謠言”,但也有人將其當成“末日狂歡”和“末日商機”。有國際媒體議論,末日恐慌隱藏著一些民眾逃避現實的消極心態。丁剛點評:網路時代,個性突出,似乎沒了大廣播時代的“一呼百應”,實際情況是恐慌傳播的擴大效應遠非大喇叭可比。科學在進步,網路在發展,“末日恐慌”的效應反而更強,值得深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