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香港發表中國2009年度中國十大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2009年選出的宜居城市中,青島排名首位,排名第二的為蘇州,第三名為泰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 首位:青島
  • 第二蘇州
  • 第三泰州
  • 時間:2009年
總概,具體介紹,青島,蘇州,泰州,廈門,寧波,長沙,聊城,河池,包頭,信陽,

總概

這也是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第五個年度對中國宜居城市進行研究與評價,本年度研究評價發布成果不包括上一年度上榜城市。
宜居城市的主要特徵是:環境優美,社會安全,文明進步,生活舒適,經濟和諧,美譽度高。
《GN中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由包括生態環境健康指數、城市安全指數、生活便利指數、生活舒適指數、經濟富裕度、社會文明指數、城市美譽度在內 的7項一級指標和48項二級指標組成。通過運用《GN中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289個城市進行調查、研究、評價,產生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排行榜。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
排名 城市 排名 城市
1 青島 6 長沙
2 蘇州 7 聊城
3 泰州 8 河池
4 廈門 9 包頭

具體介紹

青島

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星羅棋布的山崗低丘散布於青島市區,樓宇依地形而建,紅瓦屋頂錯落有致,連同蜿蜒起伏的街道和蔥綠的樹木,構成青島市區獨特的地理景觀。青島氣候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四季分明,夏短冬長;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降水適中,熱量充足;春夏多霧,冬春風大。青島夏季較內地短,一年平均只有80天,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1攝氏度,由於受海洋影響,比較涼爽,是人們避暑,療養和游泳的最好季節
青島青島
青島近代歷經滄桑,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景觀,根據景點的分布和文化內涵,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四大區域,即: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東部新區(現代化國際城市風貌)、市區腹地(膠東民俗文化風貌)、郊區(歷代文物古蹟風貌)。到青島來遊覽,既可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又可在觀賞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中產生深層次的思索和啟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蘇州

蘇州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現轄滄浪、平江、金閶、虎丘、吳中、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等8個區和常熟、張家港、太倉、崑山、吳江5個縣級市,總人口578萬人。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望虞河、婁江、太浦河等連線東西,太湖、陽澄湖、崑承湖、澱山湖鑲嵌其間。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這裡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產有產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鴨血糯和太倉白蒜;特產柑桔、枇杷、板栗、梅子、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銀魚、蓴菜、珍珠和陽澄湖大閘蟹聞名遐邇。

泰州

泰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沿岸,為長三角經濟區16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南北長而東西窄,南北最大直線距離約124公里,東西最窄處約19公里,最寬處也僅55公里。全市總面積579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8平方公里。總面積中,陸地面積占82.74%,水域面積占17.26%。有鳳凰城美譽的泰州,具有 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海陽、海陵,漢初置縣,東晉設郡,南唐建州,先民祈盼“國泰民安,龍鳳呈祥”,泰州之名從此而始。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的古之海陵與金陵南京、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齊名華夏,飲譽神州。這裡江海交會,氣勢磅礴,唐代詩人王維為之驚嘆:“浮於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於乾坤,江城入於泱漭。”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泰州境內名勝古蹟眾多,現存古遺址、古建築、古石刻數百處,其中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的有134處,全市建有5座博物館,珍藏文物萬餘件,不少為稀世珍品。千年古剎光孝寺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園、崇儒祠、岳王廟、安定書院、施耐庵陵園、鄭板橋故居、梅蘭芳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俱是泰州歷史文化的瑰寶。

廈門

廈門市位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由廈門島、鼓浪嶼、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陸地面積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國際性海港風景城市。廈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88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為東北風。由於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係,每年平均受4至5次颱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寧波

寧波市簡稱“甬”,位於浙江東部,地處東海之濱姚江、奉化江、甬江的交匯處,現轄象山、寧海、餘姚、慈谿、奉化五個縣(市)及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鄞州六個區。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總人口526萬,其中市區面積1038平方公里,人口114萬。是一個古老而新興的海港旅遊城市,是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是一座有著數千年豐厚積澱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眾多,自然景觀壯美,全市有20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5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西南,始建於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的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歷經1100餘年風霜雨雪和洪水衝擊,至今完好,仍發揮著阻鹹、蓄淡、引水、匯洪的作用。它山堰往南,便是國家旅遊風景名勝區——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長沙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美稱“星城”,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東鄰江西省宜春地區和萍鄉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5平方米,其中主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轄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五區,長沙、望城、寧鄉三縣和瀏陽市,建成區面積170平方公里;總人口601.8萬人。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3000年歷史的“楚漢名城”,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首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長沙,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風景獨秀“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嶽麓山,有水洲相擁“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湘江;長沙,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有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馬王堆漢墓、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及三國東吳簡牘;“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長沙更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聊城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線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河池

河池地區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南麓。她東連柳州、南界南寧、西接百色、北鄰貴州,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全地區總面積3.3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5萬人,共轄11個縣市174個鄉鎮1620個村(居)委會。河池地區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自然對河池極為厚愛,無私地恩賜與她無限美妙神奇的世界。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素有華夏“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河池地區水能豐富,是有名的“水電之鄉”。全地區大小河流635條,總長5130公里,水能資源蘊藏量達1000多萬千瓦時,占廣西水能資源總量的五分之三,是未來華南能源中心。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河池地區是一處待開發的旅遊寶地。神奇雄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千姿百態的山光水

包頭

包頭概況 包頭,源於蒙古語“包克圖”,蒙古語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包頭地標——三鹿騰飛蒙古文“包頭”居住著蒙、漢、回、滿、達斡爾、鄂倫春等31個民族。 包頭市地處內蒙古高原的南端,陰山山脈橫貫市區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個地形區域。黃河流經該市南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 6.4℃,年降水量310毫米,無霜期110~142天。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40多種。包頭,景色宜人,氣溫適度。據《包頭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2年包頭市年均氣溫8.5℃,年最低氣溫-27.6℃,年最高氣溫35.5℃, 年降水總量262.9毫米,年最大風速11.0米/秒,平均風速1.8米/秒,年日照時數2806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52%,全年沙塵天氣12次。夏秋之時,是包頭絕佳季節,清風送爽,花香色艷,瓜果豐盛,蔬菜充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冬春二季,冰封雪飄,銀裝素裹,別具北國特色。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信陽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東與安徽為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右控江漢,承東啟西。 禁止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從古至今,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信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信陽地區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素來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天氣多變,陰雨連綿,降水日數多於夏季,降雨量達250-3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夏季高溫高濕氣候明顯,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現,降水量40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6%。秋季涼爽,天氣多晴,降水頓減,季均降水量170-270毫米,占全年的18-20%。冬季氣候乾冷,降水量少,約80-110毫米,占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歷時最長(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氣溫低於0℃的日數年平均30天左右。
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
境內有馳名中外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中原第一湖”南灣湖、國家地質公園金剛台,唐、明兩朝國廟靈山寺等著名旅遊景點。
2009年-2013年5屆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全國最佳環保示範市10強、中國創業之城20強、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2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省級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中國節能減排示範城市、2010中國休閒城市30強、2011年中國魅力城市30強、2011-2012年兩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強、、2012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2012年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茶產地排名第一。2013年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