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葉枯病

龍眼褐色葉枯病(Phomopsis Longanae)和灰色葉枯病(Phomopsis guiyuan)是龍眼常見的葉片病害,在我省廣州、從化、中山、高州、汕頭、惠州等市均有發生。

基本介紹

  • 別稱:龍眼葉枯病
  • 多發群體:龍眼葉片
  •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
  • 多發地區:廣州、從化、中山、高州等
  • 多發季節:夏季高溫多雨季節
病情簡介,病原,防治方法,

病情簡介

症狀
褐色葉枯病 葉片病部褐色,皺縮不平,先發生於葉片頂端,迅速向下延伸,中央部分比旁邊部分擴展快,呈“V”字型向下延伸,後期在病部上長出小黑點,此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灰色葉枯病 本病是龍眼葉片一種常見的重要病害,病斑常從葉尖部分先開始,呈“∧”字型擴展,病部深褐色,後逐漸變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暗褐色或紫褐色,波紋狀,病健部分界明顯,後期在病部上產生大量密集小黑點。

病原

褐色葉枯病的病原真菌為龍眼擬莖點霉(Phomopsis longanae P.K.Chi etZ.D,Jiang)。屬半知菌亞門。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黑色,壁極厚。分生孢子有兩種:甲型分生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無色、單胞,內含兩個油球;乙型分生孢子鉤狀、無色、單胞,大小為12微米×0.8~1.2微米。
灰色葉枯病的病原真菌為桂圓擬莖點霉(Phomopsis quiyuanC.F.Zhang P.K.Chi),屬半知菌亞門。分生孢子器扁球形。分生孢子有兩種型:甲型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兩端近尖,含兩個沒球;乙型分生孢子無色、鉤絲狀,大小為22.5~50微米×1~1.5微米。
發生特點 兩種葉枯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葉或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天,氣候條件適宜時,病葉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來源,由風傳播到新梢上,萌發侵入為害。
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嚴重時造成落葉。
凡是栽種及管理粗放、果園排水不良、蔭蔽、潮濕情況下病害都會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 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搞好果園生態環境。 要進行適當修剪,剪除病蟲枝、弱枝,增強通風透光,改善果園生態環境。清除病枝、落葉以減少病害的初次侵染來源。
3、藥劑防治 在葉斑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在病害發生初期,進行藥劑防治。有效藥劑有:1%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