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寺鄉

龍泉寺鄉

龍泉寺鄉是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轄鄉,位於邢台縣西部,總面積11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94人(2017年),轄4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龍泉寺村,位於邢台縣政府以西29.7公里處。

龍泉寺鄉地處太行山脈東側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土壤以褐土為主,氣候乾旱。河流有野河、漿水川、路羅川、道溝川、天井溝、孔莊溝、龍泉溝等,朱莊水庫坐落於境內。礦產資源有石英石鐵礦等。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果樹以板栗大棗柿子為主。工業以採礦、建材為主。境內有小西天、龍泉湖等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泉寺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邢台縣
  • 面積:114.94平方公里
  • 人口:11494人(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科文衛,搶險救災,環保全監,旅遊觀光,綜述,小西天,龍泉湖,

建制沿革

1961年11月,邢台縣調整行政區劃,今龍泉寺鄉境域分屬當時新成立的營頭人民公社和河下人民公社。
1975年11月,因興建朱莊水庫,將營頭人民公社以水庫為界分為西上莊、建新2個人民公社。建新人民公社駐地龍泉寺,因是新建,故取名“建新”。
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將建新人民公社按駐地名更名為龍泉寺人民公社。
1984年,撤銷龍泉寺人民公社,設立龍泉寺鄉,鄉人民政府駐龍泉寺村;撤銷河下人民公社,設立河下鄉,鄉人民政府駐河下村;撤銷西上莊人民公社,設立西上莊鄉,鄉人民政府駐西上莊村。
1996年1月,撤銷河下鄉、西上莊鄉、馬河鄉,將原河下鄉所轄區域、原西上莊鄉所轄的14個村和原馬河鄉所轄的3個村劃歸龍泉寺鄉管轄,鄉政府駐龍泉寺村

行政區劃

1961年,河下人民公社轄11個生產大隊:上東峪、板橋、莊當、老莊和、河下、盤石、車尖、八岩、安子溝、峨嶺底、南野河。營頭人民公社轄33個生產大隊:營頭、溝門、白石溝、梭峪、後柳峪、前柳峪、龐會、老蒼會、李家峪、崔家峪、落而峪、張家溝、道溝、白凡石、天井、西上莊、東上莊、趙羅、大寨門、孟家莊、元莊、王峪、羊鄄、後敖峪、前敖峪、前東峪、後東峪、奚家垴、南東山、小龍泉寺、柳林、龍泉寺、涼水泉。
1981年,河下人民公社轄11個生產大隊:河下、安子溝、南野河、鵝嶺底、上東峪、八岩、前盤石、板橋、莊當、車尖、老莊窩。龍泉寺人民公社轄22個生產大隊:龍泉寺、龐會、前柳峪、後柳峪、梭兒峪、張家峪、南和莊、范家垴、老倉會、溝門、白石溝、柳林、滹沱、營頭、小龍泉寺、南東山、奚家垴、後東峪、前東峪、前熬峪、後熬峪、戴鳳莊。西上莊人民公社轄21個生產大隊:西上莊、張溝、道溝、落兒峪、七林、南天井、李峪、崔峪、左莊、靳溝、喬莊、陳莊、白凡石、東上莊、大寨門、趙羅、南孟家莊、元莊、王峪、宋莊、涼水泉。
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時河下鄉轄11個行政村,龍泉寺鄉轄22個行政村,西上莊鄉轄21個行政村。
1996年1月,撤銷河下鄉、西上莊鄉;將原河下鄉所轄的11個村,原西上莊鄉所轄的張溝、洛峪、李峪、南天井、東上莊、崔峪、白凡石、西上莊、趙羅、元莊、大寨門、南孟家莊、涼水泉、王峪等14個村和原馬河鄉所轄的中和莊、張馬溝、北和莊等3個村劃歸龍泉寺鄉管轄;將原西上莊鄉所轄的道溝、七林、左莊、喬莊、宋莊、陳莊、靳溝等7個村劃歸城計頭鄉管轄。時龍泉寺鄉轄50個行政村。
2013年,龍泉寺鄉轄48個行政村。
柳林村
小龍泉寺村
老倉會村
前柳峪村
後柳峪村
梭兒峪村
白石溝村
張家峪村
南和莊村
中和莊村
北和莊村
張馬溝村
滹沱村
奚家垴村
南東山村
戴鳳莊村
前熬峪村
後熬峪村
南天井村
白凡石村
西上莊村
崔峪村
李峪村
趙羅村
南孟家莊村
元莊村
上東峪村
板橋村
河下村
車尖村
盤石村
八岩村
峨嶺底村
南野河村

地理環境

龍泉寺鄉位於邢台縣西南部,東臨太子井鄉,北靠西黃村鎮將軍墓鎮,西連漿水鎮城計頭鄉,南接沙河市綦村鎮劉石崗鄉蟬房鄉,總面積152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龍泉寺,位於縣政府駐地西部29.7公里處。
龍泉寺鄉
龍泉寺鄉地處太行山脈東側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多乾崗禿嶺、山坡薄地。鄉域西北部、東部為淺山區,西南部為深山區,有奶奶頂山(又名栲栳紅山)、觀音山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峰。
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在520毫米,無霜期178天。
朱莊水庫建於1971年,1985年竣工,水庫面積18.07平方公里,水面絕大部分位於龍泉寺鄉境內,正常蓄水位251米,總庫容4.162億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發電為輔的綜合利用的二級大型水利樞紐。河流有野河、漿水川、路羅川、道溝川、天井溝、孔莊溝、龍泉溝等。全鄉地下水資源量1816.4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有石英石鐵礦等。

人口

1996年,龍泉寺鄉總戶數3314戶,總人口11999人。
2000年,龍泉寺鄉總人口12197人,其中男性6344人,女性5853人。家庭戶戶數3299戶,家庭戶總人口11988人,其中男性6201人,女性5787人。0—14歲3157人,15-64歲8027人,65歲及以上833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12099人。
2009年,龍泉寺鄉總戶數3659戶,總人口13025人。農村勞動力5905人,其中1000人在全國各地務工,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16.9%。
2010年,龍泉寺鄉總人口11863人,其中男性6047人,女性5816人。家庭戶戶數3412戶,家庭戶總人口11214人,其中男性5586人,女性5628人。0—14歲2241人,15-64歲8747人,65歲及以上875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11330人。
2013年,龍泉寺鄉總戶數4805戶,總人口13027人,常住人口12011人;從業人員9866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4182人。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1494人。

經濟

綜述

1988年,龍泉寺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9.53萬元,人均收入521元;西上莊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39.75萬元,人均收入134元;河下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39.75萬元,人均收入172元。
1993年,龍泉寺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0149萬元,農村社會總產值725萬元,人均收入345元;河下鄉工農業總產值428.8萬元,人均純收入358元;西上莊鄉工農業總產值481萬元,人均純收入271元。
2009年,龍泉寺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為4673萬元,是1979年71.58萬元的65.3倍,是1989年160.41萬元的29.13倍,是1996年2887萬元的1.62倍;有鄉、村辦企業24家;規模以上企業2家,分別為邢州棗業和邢台禮同農業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是1979年人均純收入82元的24.39倍。
2013年,龍泉寺鄉實現社會總產值3億元,比2012年增長9%;公共財政收入953萬元,其中財政收入750.6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比2012年增長32%;農民人均純收入3813元,比2012年增長23%;企業營業收入1.28億元。

第一產業

龍泉寺鄉境內種植的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果樹以板栗大棗柿子為主,林木多為刺槐
1988年,龍泉寺鄉糧食總產75.73萬公斤,其中小麥32.21萬公斤,玉米23.65萬公斤,穀子10.53萬公斤;乾鮮果總產50.93萬公斤,其中柿子42.85萬公斤;農業收入71.19萬元。西上莊鄉糧食總產116.08萬公斤,其中小麥47.4萬公斤,玉米49萬公斤;乾鮮果總產15.87萬公斤,其中柿子10.7萬公斤,板栗2.19萬公斤;養蜂849箱,名列全縣第二;農業收入74.9萬元。河下鄉糧食總產42.55萬公斤,乾鮮果總產21.4萬公斤,其中柿子10.7萬公斤;農業收入42.7萬元。
1989一1993年,龍泉寺鄉先後投資28.1萬元建成小龍泉寺、南和莊板栗基地和“三高”果園850畝,板栗基地共800畝,栽板栗1.6萬株,栽優質蘋果樹49600株,建揚水站6座,打大口井3眼,修整道路25000米;河下鄉投資66萬元治理經濟溝8條,截潛流工程4處,修大121井22個,打小塘壩4道,修防滲壠溝3500米,新修地35畝,建揚水站18個,年可獲經濟效益50萬元;西上莊鄉投資25萬元,建揚水站10座,水庫2座,擴大澆地面積800畝。修塘壩3個,修防滲壟溝3萬米,使全鄉的水利條件大為改進,鄉政府制定了“三·四·一”工程(用三年時間,完成植果樹40萬株,人均100株),到1993年已經開挖水平溝56萬米,共動用勞動力23萬個,投資60萬元,栽36萬株,其中8萬株掛果見效益。
1991年,河下鄉規劃萬畝(實有2萬畝)板栗基地1個,包括河下、車尖、八岩、莊當等8個村,到1993年,開水平溝32萬米、修大魚鱗坑10萬個,栽栗樹15萬株,板栗基地初具規模。1993年,河下鄉有蜂1350箱、豬300口、牛1100頭,養殖年收入80多萬元;有養牛專業戶20多戶,每戶平均養牛10頭以上。西上莊鄉利用山場面積大,水面廣闊的優勢,大力發展養牛、養魚業,1993年底,牛存欄1200頭,雞12000隻,羊500隻,魚苗3萬尾,年增加收入20萬元,可向社會提供商品肉10噸。
1994—1996年,開發治理山場2.58萬畝,開發、治理經濟溝19條,栽植各種果樹107萬株,發展百畝優質果園6個,造林4.5萬畝,新打機井63眼,修舊井89眼,防滲渠23000米,塘壩6座,揚水站37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3800畝,新修灘地3900畝。1996年,全鄉板栗、蘋果總面積5.1萬畝,共260萬株,乾鮮果品總產220萬公斤。
2009年,全鄉耕地11145畝,宜林山場6萬畝;人均耕地0.85畝,人均宜林山場4.6畝。糧食總產量21 73噸,其中小麥1060噸、玉米1045噸、棉花5噸;乾鮮果總產量910噸,其中板栗190噸、大棗152噸、柿子447噸。
2013年,龍泉寺鄉耕地面積1288.3公頃,糧食產量2178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32萬元。

第二產業

1988年,龍泉寺鄉有榨油廠、果脯廠等鄉辦或村辦企業7個,工業收入50.2萬元;西上莊鄉有石英礦、原料廠等鄉辦或村辦企業53個,工業收入23.3萬元;河下鄉有選礦廠、磚廠等鄉辦或村辦企業5個。
1989一1993年,龍泉寺鄉投資20萬元建成精石英砂車間,年產值15萬元,利稅1.5萬元;投資12萬元聯辦板材廠1座,總產值13萬元;河下鄉有鄉辦、村辦、個體辦企業攤點5個,其中鄉辦選礦廠年上繳利稅18.6萬元。全鄉鐵礦石比較豐富。1993年,河下鄉工業總產值226.8萬元,比1989年增長3.8倍;建有礦石開採點8個,年總收入可達百萬元以上。
1994—1996年,按照鞏固、提高、發展原則,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鞏固發展,對癱瘓企業進行整頓提高,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入1100萬元,新上企業16家。到1996年,全鄉有企業32家,年產值2400萬元,從業人員500人,初步形成建材、開採、加工為重點的工業體系。
2013年,全鄉有工業企業10家。

第三產業

1994—1995年,新建龍泉寺商品一條街,發展商貿攤點30餘個。形成滹沱、龍泉寺、柳林、西上莊4個商貿小區。共有商戶150家,從業人員300餘人,年交易額900多萬元。邢左公路開通後,沿路村莊先後建起加油站2座,銷煤點3處,修配門市4家,其他攤點17家,極大地活躍了當地經濟。
20世紀90年代初,小西天景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首批省級風景區。1994—1996年,先後投資280多萬元,建起了小西天自山腳到山頂空中索道,遊客乘坐纜車可直達峰頂。投資30萬元,修通了通往小西天25公里柏油路。挖深井、建水塔,使自來水通上了小西天峰頂。1994年在《邢台日報》開闢了《鼎梅攬勝》專題欄目,提高了小西天的知名度,使旅遊環境得到很大改善。1996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收入23萬元。
2009年,龍泉寺鄉有商業網點185家;運輸業固定資產367萬元,大型運輸車輛180輛,客車及家庭轎車54輛。

交通

1976年,西上莊鄉駐地通公路。1980年,河下鄉通客車。1988年,邢左公路橫穿龍泉寺鄉,另有有鄉級公路1條;西上莊鄉各村通簡易公路;河下鄉有鄉級公路1條,部分村莊交通不暢。1987—1991年,河下鄉修建白虎莊—龐會橋公路一段,長7公里,投資16萬元;修築簡易公路7條,共30公里;1990年建大橋1座,長10米,改變了交通不便的狀況。
1994—1995年,原西上莊鄉投資68萬元,完成了龐會—西上莊、西上莊—大寨門小西天旅遊區25公里路基拓寬和鋪油工程;原河下鄉投資15萬元完成了龐會橋—河下鄉政府3公里的路基拓寬和鋪油工程。1996年投資30萬元完成了龍泉寺—朱莊的20公里環庫公路第一期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邢左公路(邢台—左權)龍泉寺鄉路段13.2公里的施工任務。
到2009年,過境龍泉寺鄉的公路有省道323線(邢台—左權),里程10公里;縣道有固坡線(固坊—坡底),里程12公里;鄉道39.5公里,村村通公路。

社會事業

教科文衛

1988年,龍泉寺鄉有中國小19所,教師50名;有衛生院1所,專職醫生和半農半醫共35名;西上莊鄉有中國小20所,教師40名;衛生院1所,醫生6名,另有半農半醫28名分布鄉間;河下鄉有中國小12所,教師20名;有衛生院1所,醫生4名。
龍泉寺鄉在經濟困難的條件下,採取多種方式集資辦校,改善辦學條件,1989一1993年共建校舍28間,有教職員工56人,在校生890人。1993年龍泉寺鄉舉辦果樹培訓班2期,受訓人員310多人次,全鄉果樹綜合管理率達93%;推廣農業優種13000斤;使用微肥的600畝,使用赤黴素的800畝,夏播玉米種全部優種化。
河下鄉原有一個鄉辦中學,在寨溝村,校舍破舊。1993年投資25萬元,在上東峪新建鄉辦中學,蓋教學樓30間、學生、教師宿舍7間,解決150名學生上學問題。1994年8月正式從寨溝搬遷到上東峪。另外河下鄉還集資25萬元,翻新舊校舍20間,新增桌凳120套,基本解決了危房問題。
1994—1995年,新建上東峪、大寨門、龍泉寺3處教學樓共90間,翻新舊校舍720間,教師學歷達標率100%,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科技培訓5000人次,完成了全鄉掃盲工作;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村村建立了衛生所,共有持證醫生73人。
到2009年,全鄉共有完全國小3所,教師73人;衛生院1所;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搶險救災

1996年8月,龍泉寺鄉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全鄉49個村全部遭災,共沖毀耕地4870畝,沙壓石埋2000畝,沖毀護地壩2537米,機井183眼,塘壩2500座,防滲渠42450米,揚水站77座,沖毀道路133.5公里,大小橋涵116座,高低壓線路4萬米,倒塌房屋381間,造成危房2432間,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
洪災發生後,黨和政府累計使用水泥780噸、炸藥132噸,向受災民眾發放麵粉8700公斤、食油180公斤、大米500公斤、糧食43.4噸、食品130箱、單衣1.88萬件、棉衣620件、棉被310套、救災款24萬元、建房款8.65萬元。鄉黨委、政府採取集體組織、統分結合、分級承包、落實到人、集資集勞、招標承包等方式,組織廣大幹部民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恢復重建工作。
到1996年底,全鄉清理沙淤地2000畝,新修耕地3970畝,恢復機井150眼,護地壩1870米,修復水渠38000米,揚水站48處,高低壓線路4萬米,鄉村兩級公路120公里,橋涵88座,修建危房351間。

環保全監

2013年,龍泉寺鄉關停大理石石材加工廠12家,石英粉加工企業4家;取締石子加工企業3家,粘土磚廠1家;深度治理煤場1家;在全鄉開展了27次安全生產大檢查,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做到及時整改,對不達標的企業進行關停、取締,共取締非法洗砂點6家,2013年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

旅遊觀光

綜述

境內植被茂密,山青水秀,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區有小西天旅遊區和龍泉湖休閒度假區。小西天著名景觀“鼎梅晴雪”,為邢台古八景之一;龍泉湖休閒度假區以朱莊水庫為基礎,沿岸山場自然景觀秀美別致,雙鳳山、臥佛山、插旗嶺、月亮垴等環湖競秀,保存完好的小龍泉寺古塔、波蘭式教堂及菩提樹點綴輝映,並與小西天、白雲山、奇峽群、紫金山、天河山等景區相映成趣,形成了優勢互補多日游特色線路。

小西天

小西天風景名勝區位於邢台市西南45公里處,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和河北省第一批風景名勝區。這裡群山爭翠,千峰竟峭,峽谷幽清,主峰鼎梅山海拔1037.1米,山勢奇特秀美,直插雲霄,登頂遠眺,太行美景盡收眼底。小西天俗稱奶奶頂,邢台縣誌記載又名栲栳紅山。山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傳說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的三女兒,性情剛烈,仙術蓋世,懷有一副菩薩心腸,專管人間不平事,是天下敬仰的有道神君,被善男信女譽為有求必應的三奶奶。小西天壯麗景觀一年四季各呈異彩,尤以冬景最為壯觀。這裡山腳下的映雪湖內藏溫泉,水溫宜人的溫泉含有20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元素,為各類皮膚病患者提供了一洗解百愁的如意場所。保持恆溫的湖水在寒冬里照樣柔波蕩漾,遇冷後一碰上滿山草木枝丫,便冷不丁凍結成一串串晶瑩閃光的霜花冰掛。在七彩的霞光映照下,整個小西天宛如千樹萬樹怒放的梅花飛光溢彩,瑰麗玲瓏,邢台古八景之一的“鼎梅晴雪”便指此地。
小西天上的滴血古樹、長毛巨石、迎客和尚堪稱北國三絕。小西天除了奇石多,仙泉多之外,還有龍池奇觀,百花寺溝筆架山,全霧峰、獨秀峰、姊妹峰、涼水泉、黑龍潭、“世外桃源”美景及古樸多彩的風土人情等寶貴而豐富的旅遊資源。唐朝丞相宋景曾親自為小西天撰文書丹立碑讚譽。如今,奇山麗水風景獨特的小西天已凌空飛架起登山客運索道,為八方遊客登山攬勝提供了方便。

龍泉湖

被譽為“太行明珠”的龍泉湖位於邢台市西部37公里的朱莊水庫中游,南面與小西天隔湖相望、背靠清末天主教堂、東面水庫大壩依稀可見。野禽戲水、舟船激浪、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倒映水中。山光水色渾然一體,鳥兒雲端飛、魚兒水中游,構成一幅立體的仙境畫卷。
龍泉湖春季乾燥多風,夏季多雨涼爽,平均氣溫比市區低4-5℃,是避暑休閒的佳地,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環境優美,水質良好。可乘坐舟船、快艇欣賞湖光山色,也可垂釣湖邊,或者穿上救生衣到湖裡暢遊一番,又或躺在樹蔭里的吊床上沐浴微風。
龍泉湖畔的龍鳳山莊設有中低檔客房、餐廳和會議室,可接待中小型會議、培訓。到此可品嘗到水庫特產的魚蝦,還可預定烤全羊、篝火晚會。拓展培訓基地設施完善,培訓經驗豐富,設有高空、速降、救生牆、繩網、電網、盪繩過河、雙人鋼絲、背摔等十多個項目。毓龍採摘觀光園物產豐富,景色宜人。面積1000畝梯田,位於西牛峪村滴水套山場。春天滿山杏花齊放,景色壯觀,爛漫。有杏樹10000棵、棗樹6000棵、核桃樹500棵、栗子樹500棵、柿子樹500棵、桑葚100棵、蘋果樹150棵、梨樹100棵、桃樹100棵。還種有草莓、西瓜、甜瓜、水果玉米、紅薯、花生等時令瓜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