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悲劇理論

黑格爾悲劇理論

黑格爾悲劇理論是黑格爾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格爾認為悲劇的實質是倫理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衝突產生的根源。悲劇衝突是兩種片面的倫理實體的交鋒。在黑格爾看來,衝突的悲劇性在於:這種衝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辯護的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黑格爾最愛引述的悲劇實例是《安提戈涅》。

理論介紹,理論分析,

理論介紹

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是其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氏認為,悲劇的實質就是倫理實體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倫理實體的分裂是悲劇衝突產生的根源,悲劇衝突是兩種片面的倫理實體的交鋒。
在自然的衝突、人與外界的衝突、心靈的自我衝突這三種衝突中,心靈的自我衝突是最高衝突。悲劇衝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會性,衝突雙方在實現自己片面的倫理要求時都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排除掉,因而雙方都是有罪的。悲劇衝突必然導致四種方式的“和解”,它體現了永恆正義的勝利和分裂了的倫理實體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諧統一。

理論分析

以《安提戈涅》為例, 國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種倫理力量, 安提戈涅則是第一種倫理力量的代表。假如安提戈涅讓哥哥暴屍荒野則違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倫理道德, 從而否定了自己, 假如埋葬了哥哥則違反了國家的法律與國王克瑞翁發生衝突, 但是,“一切外化為實際客觀存在的概念都要服從個別具體化的原則。”安提戈涅選擇了前者與國王發生衝突, 被國王囚禁在石牢中, 結果自殺了, 因而導致王子海蒙(已與安提戈涅訂 婚) 和王后的自殺, 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
在黑格爾看來, 家庭倫理和國家的安全榮譽兩這種倫理力量本來處於和平統一狀態, 在悲劇里外化為不同的人物性格(克瑞翁和安提戈涅) , 這兩者由於實在的片面性, 他們都是合理的: 國王必須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 從而處死安提戈涅的哥哥; 而安提戈涅由於家庭的倫理道德, 必須收葬哥哥。然而, 他們又都是錯誤的, 國王的舉動破壞了家庭的倫理道德, 而安提戈涅則觸犯了法律的神聖性和君主的意志, 他們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一方的行動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反對, 結果雙方都遭到失敗(安提戈涅自殺, 國王孤零一人) , 但又堅持了各自的合理性, 失敗的是國王和安提戈涅而取得勝利的是他們所代表的普遍的倫理力量, 這些普遍的倫理力量在新的高度上取得了和諧。
《安提戈涅》是黑格爾最愛引述的悲劇實例, 但是, 如果我仔細分析這齣悲劇就會發現黑格爾對衝突的悲劇性的論述並沒有揭示這齣悲劇的真正悲劇性實質。在黑格爾看來, 衝突的悲劇性在於:“這種衝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辯護的理由, 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然而, 國王和安提戈涅的真正悲劇性在於: 國王的行動有其辯護的理由, 他自認為是合理的, 但與他對抗的是安提戈涅背後所代表的、有實體力量的、絕對正確的倫理力量: 家庭倫理道德, 因而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同樣, 安提戈涅所面對的並不是國王(國王本身是無所謂的) 而是國王所代表的法律的權威、國家的榮譽這種具有絕對意義的倫理力量。他們都是以倫理力量的具體形式去反對另一種倫理力量, 或者以個體去反對整體。個體並不是自足的, 是作為整體的特定形式而存在的, 它必然為整體的進步鋪平道路。因而, 它的毀滅就有了必然性, 這樣, 行為的合理性與失敗的必然性便形成了悲劇性的實質。可見, 正如黑格爾的唯心論窒息了他的辯證法一樣, 他同樣 為了在悲劇中演習辯證法而沒有揭示悲劇的實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