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墓

黃道婆墓

黃道婆墓位於華涇鎮東灣村(烏泥涇鎮舊址)13號、處於徐浦大橋外環線便道北側的黃道婆墓,坐北朝南,占地1000多平方米,墓院內設兩層台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道婆墓
  • 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
  • 位置:華涇鎮東灣村13號
  • 始建:元代
墓碑簡介,人物簡介,墓地的開發,地圖示注,

墓碑簡介

黃道婆墓的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護圈,中為橢圓形石圈土墓,墓冢前立有一漢白玉墓碑,其正面鐫刻有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魏文伯題寫的“元黃道婆墓”的手跡,墓碑背面刻有墓誌,墓碑前置有長條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植有松柏、黃楊、盤槐、羅漢松等常綠樹木,三面圍以白色院牆,整個墓地顯得簡樸、莊重。

人物簡介

黃道婆,又名黃婆、黃四娘、巧姑。生於宋末元初,烏泥涇鎮人。早年家境貧困,她十二三歲時,為生活所迫做了童養媳,後又流落在涼州海南島)。黃道婆在那裡度過了幾十個春秋,從黎族民間學會了植棉紡織的技能,晚年返回故鄉後她積極從事棉織工業的生產,用在海南學到的技術,結合漢族民間的紡織方法,進一步改變紡織工具,將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傳授當地婦女,使當地棉紡織品銷路遠廣,促進了松江一帶紡織業的發展和繁榮。到了明代松江一帶即成為國內出產棉布的中心了。
黃道婆中國古代傑出的女紡織技術革新家。松江府烏泥涇人(今徐匯區華涇鎮人)。相傳流落崖州(今海南省),向黎族人民學習整套棉紡織技術,並改進創新,於元貞年間回到故里,傳授棉紡織技術,對中國的紡織技術發展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也使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棉紡織工業中心。

墓地的開發

始建於元代,幾度滄桑。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修復,並立碑,碑正面題“元代紡織家黃道婆之墓”,反面墓誌詳述其一生事跡。1962年重修,立漢白玉石碑,近年又重修。墓地四周種植松柏、黃楊、盤槐、羅漢松等樹,並圍以花窗滴瓦圍牆。墓台以青磚鋪地,中為橢圓形圖上墓,墓前置供桌、石凳,右前為1957年碑,中立1962年碑,莊嚴而肅穆。1984年再度重修,占地1 畝,為圓形石圈土墓,青磚地、三面圍牆,墓前立魏文伯書“元黃道婆墓”漢白玉石碑,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示注

黃道婆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