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草(原變種)

黃花草(原變種)

黃花草學名Cleome viscosa)是醉蝶花科白花菜屬的植物。分布於熱帶台灣本島亞熱帶以及中國大陸雲南福建廣東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西海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40米至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乾燥氣候條件下的荒地或田野間,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花草(原變種)
  • 拉丁學名:Cleome viscosa L.
  • 別稱:黃花菜(本草綱目),臭矢菜(海南植物志),向天黃(台灣)
  • 二名法:Cleome viscosa
  • :植物界
  • :山柑科
  • :醉蝶花科
  • 白花菜屬
  • 分布區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
  • 氣味:惡臭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生長習性,主要品類,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有臭味。莖分枝,有黃色柔毛及粘質腺毛。指狀複葉;小葉3-5,倒卵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1-3.5厘米,寬1-1.5厘米,全緣,兩面有乳頭狀腺毛,或變無毛。總狀花序有毛;苞片葉狀,3-5裂;萼片披針形,長4毫米;花瓣4,黃色,基部紫色,倒卵形,長8-10毫米,無爪;雄蕊10-20,較花瓣稍短;子房密生淡黃色腺毛,無子房柄。蒴果圓柱形,長4-10厘米,有明顯的縱條紋,有粘質腺毛;種子多數,褐色,有皺紋。 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台灣;熱帶廣布。生於山坡、路邊。
黃花草(原變種)
一年生直立草本, 高0.3-1米,莖基部常木質化,乾後黃綠色,有縱細槽紋,全株密披粘質腺毛與淡黃色柔毛,無刺,有惡臭氣味。葉具為3-5(-7)小葉的掌狀複葉;小葉薄草質,近無柄,倒披針狀橢圓形,中央小葉最大,長1-5厘米,寬5-15毫米,側生小葉依次減小,全緣但邊緣有腺纖毛,側脈3-7對;葉柄長(1-)2-4(-6)厘米,無托葉。花單生於莖上部逐漸變小與簡化的葉腋內,但近頂端則成總狀或傘房狀花序;花梗纖細,長1-2厘米;萼片分離,狹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 長6-7毫米,寬1-3毫米,近膜質,有細條紋,內面無毛,背面及邊緣有粘質腺毛;花瓣淡黃色或橘黃色,無毛,有數條明顯的縱行脈,倒卵形或匙形,長7-12毫米,寬3-5毫米,基部楔形至多少有爪,頂端圓形;雄蕊10-22(-30),花絲比花瓣短,花期時不露出花冠外,花葯背著,長約2毫米;子房無柄,圓柱形,長約8毫米,除花柱與柱頭外密被腺毛,花期時亦不外露,1室,側膜胎座2, 胚珠多數,子房頂部變狹而伸長花柱長2-6毫米,柱頭頭狀。果直立,圓柱形,勁直或稍鐮彎,密被腺毛,基部寬闊無柄,頂端漸狹成喙,長6-9厘米,中部直徑約3毫米,成熟後果瓣自頂端向下開裂,果瓣宿存,表面有多條多少呈同心彎曲縱向平行凸起的棱與凹陷的槽,兩條胎座框特別凸起,宿存的花柱長約5毫米。種子黑褐色,直徑1-1.5毫米,表面有約30條橫向平行的皺紋。
黃花草(原變種)黃花草(原變種)

生長環境

黃花草(原變種)生長於海拔240米至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乾燥氣候條件下的荒地或田野間。

分布範圍

黃花草(原變種)產自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及雲南等省區,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多見於乾操氣候條件下的荒地、路旁及田野間。原產古熱帶,現在是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產的藥用植物及雜草。

主要價值

種子作藥用,治勞傷;也可榨油。

生長習性

無明顯的花果期,通常3月出苗,7月果熟。

主要品類

種子含油約36%,又含粘液酸與甲氧基一三羥基黃酮,均供藥用;廣東、海南有用鮮葉搗汁加水(或加乳汁)以點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