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街道

黃花崗街道

黃花崗街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北部。轄區總面積4.43平方公里,下轄15個社區,常住人口8.94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花崗街道
  • 常住人口:8.94萬人
  • 總面積:4.43平方公里
  • 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北部
行政區劃,人口數據,人文景觀,黃花崗公園,黃花崗起義,

行政區劃

黃花崗街道:轄 永福、科苑、永泰、雲鶴、空司、區莊、犀牛北、農本、御龍、東環、菜寮、執信、水蔭南、水蔭西、水蔭15個社區。

人口數據

黃花崗街道 80881 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人文景觀

黃花崗公園

公園位於廣州市先烈中路,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正門高13米的牌坊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園內300多米長的層級主幹道兩旁蒼松翠柏排列有序。崗陵上安放著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後的紀功坊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墓旁孫中山先生手植樹蒼勁挺拔。潘達微先生、鄧仲元、楊仙逸、馮如史堅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於此。園內還有黃花井、黃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黃花園及網球角活動服務區。黃花崗公園七十二烈士墓園始建於1912 年 ,後因討袁戰爭而停建 ,1918 年烈士方聲洞之兄滇軍師長方聲濤募捐修建故墓 ,廣州非常國會參議院議長林森又為此發起向海外籌款 ,並得到曾經為三·二九起義獻財出力、浴血奮戰的美洲、南洋等地愛國華僑熱誠贊助,加以1920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重建中華民國軍政府的積極支持,1921年烈士墓和紀功坊先後落成。後經審查證實一共是86位烈士(其中華僑30位),並建立碑刻和護碑亭。墓園建成後,數度興廢,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投入大量資金,對墓園進行維護修繕,植樹營林,把昔日荒涼的墓園建成今天莊嚴肅穆的黃花崗公園。我國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反動統治,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犧牲烈士營葬於黃花崗,解放後該地建成紀念性公園,是國務院第一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及廣州十大美景之一"辛亥之光",是市級、省級和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花崗起義

中國同盟會辛亥年在廣州發起的一場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幹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朝政府決一死戰。1911年1月,黃興、趙聲、胡漢民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並在當時的香港屯門青山農場策划起義,又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回響;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會議議定起義時間為4月13日(宣統三年三月十五日),計畫十路大軍攻打廣州:第一路由趙聲率領江蘇軍攻打水師行台;第二路由黃興帶領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駐所);第三路由陳炯明領東江健兒堵截滿界;第四路由朱執信領順德隊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維揚領北江隊伍進攻督練公所;第六路由黃俠毅領東莞隊員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紀彭領軍策應徐維揚、黃俠毅兩隊;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領陸軍回響;第九路由洪承點派隊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劉古善領隊分途攻守[1]。因同盟會會員南洋華僑溫生才4月8日同天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以及吳鏡運炸藥被捕,原定起義被迫改期。
黃花崗街道
1911年4月23日,起義組織者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越華街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留守香港),黃興任副總指揮。將原定十路進軍計畫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時30分,黃興率8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連開三槍,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岐。不料張越牆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倖脫險。由於實際起義以黃興率部為主,黃興為實際起義領導人。趙聲胡漢民二十九日率200選鋒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是大勢已去遂返回。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城東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由於習慣,人們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街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