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櫨枝葉(黃櫨枝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學成分】葉含鞣質達33%。鞣質中有沒食子酸、沒食子酸四糖、三沒食子醯葡萄糖、三甲基沒食子醯葡萄糖、黃酮類、飛燕草素3-半乳糖甙、越橘花青甙、矮牽牛素-3-葡萄糖甙、矢車菊素單葡萄糖甙、飛燕草素單葡萄糖甙、芍藥素單葡萄糖甙等。又含揮髮油。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黃櫨枝葉
  • 外文名稱:Cotinus coggygria Scop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黃疸,水、火燙傷,漆瘡
  • 用法用量:水煎服
簡介,詳細數據,

簡介

【藥理作用】從黃櫨的葉中所獲得的總黃酮甙製劑,口服80~160毫克/公斤有抗炎作用,對大鼠、小鼠的甲醛性腳爪浮腫有抑制細胞增生的作用,並增加毛細血管的抵抗力,對雞蛋白性水腫無效。此外因含鞣質故有收斂、抗菌作用,可外用治創傷;亦可內服以治胃腸炎等。

詳細數據

【原 植 物】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8m;幼枝有毛。葉互生,倒卵形至卵圓形,長3~8cm,寬2.5~6cm,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或闊楔形,全緣,無毛或僅背脈有短柔毛,側脈6~11對,頂端常分叉;葉柄細,長約1.5cm。秋季葉變紅色。大型圓錐花序頂生;花雜性,徑約3mm;萼片5,披針形;花瓣5,長圓形,長倍於萼片;雄蕊5,短於花瓣;子房上位,1室,具2~3側生的短花柱。果序長5~20cm,有多數不孕花的細長花梗宿存,成紫綠色羽毛狀。核果腎形,直徑3~4mm,熟時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
【分 布 地 】分布於華北、西南及浙江、陝西等地。
【采 集 期 】夏季採收枝葉。
【加工】 晾乾。
【性味】性寒,味苦。
【功用主治】清濕熱。治黃疸,水、火燙傷,漆瘡。
【選方】①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櫨三錢。水煎服。
②治水、火燙傷皮膚未破及漆瘡:黃櫨適量,煎湯洗患處。(性味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