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斜

麻斜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部,北連南調,南傍三島,西面為麻斜海與霞山(西營)隔海相望。麻斜三面環海,海岸線長18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

湛江市坡頭區麻斜街道辦麻斜村委會、麻新村委會、煙樓村及南調街西坡村等21條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斜
  • 外文名:Maxie
  •  地理位置: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
  •    區域文化:雷州文化
  •  方言:湛江(雷州話)黎話、吳川話
  • 面積:25平方公里
  • 電話區號:0759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行政級別:街道
  • 行政代碼行:440804002
基本信息,簡介,地理位置,社會,文化,文化遺產,文物古蹟,歷史,名人,

基本信息

長途區號:0759
郵政編碼:524057
身份證前六位:440804
隸屬政區: 坡頭區

簡介

沒有山,沒有河,卻擁有一片大海;不是島,不是嶼,卻被長長的岸線包圍。一塊僅有25平方公里的半島地型,像一個初生的嬰兒橫臥在母親懷裡。海風舐舔著它的肌體;海浪觸摸著它的靈魂。這肌體這靈魂,鹹澀的海水磨練著它,澎湃的濤聲洗禮著它。七百多年間,歷史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滄桑痕跡,它,就是麻斜。
麻斜,人傑地靈,源遠流長,擁有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市級保護名木古樹。

地理位置

麻斜街道辦事處(簡稱街道辦)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部,東連坡頭鎮,西隔麻斜海與霞山區(西營)相望,南隔後海與南三島隔海相望,北接南調街道辦事處,面積25平方公里,海灘涂9317畝,海岸線長18公里。
麻斜在湛江市中的位置麻斜在湛江市中的位置

社會

街道辦駐麻斜街,轄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6個自然村。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麻斜街道。街道辦內的“羅侯王廟”被列入坡頭區旅遊景點,交通便利,往南是麻斜碼頭,搭乘渡船約10分鐘便可到達湛江市霞山區。街道辦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蔬菜和水果等。耕地6563畝,其中旱坡地3260畝,水田3303畝,林地1118畝。建區以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禽苗孵化業。工業發展緩慢,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麻斜船廠。[1]
2004年,總人口11216人,其中農業人口9658人。社會總產值9890萬元,比1985年增長68.1倍(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增長10.01倍;工業總產值850萬元,增長100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8300元,增15.17倍。

文化

年例
湛江麻斜一帶及鄰近的湛江吳川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麻斜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春節的農曆正月。
據清光緒《信宜縣誌·輿地誌》記載:“迎春,裝戲劇鼓樂,迎土牛於春牛亭,士女縱觀為樂”。光緒信宜縣誌。卷一輿地誌十風俗:“元宵,城市家懸彩燈,親朋聚賞蕭鼓,歌謳之聲達旦。多於是月鄉儺,名曰年例。”每當中國大地正在為過年而忙碌準備的時候,仍保留年例這一習俗的湛江麻斜人卻會在過年後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來。不過在麻斜,為人樂道的還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農村人不變的節目,許許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
湛江的“年例”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過年和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接受,與本地習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日子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游神
正月十五元宵夜海上廟會,船隊載著燈籠、羅侯王塑像舉行海上祀拜祈福活動,巡行於港內,待到吉時,一邊的小船點燃了爆竹游神隊伍會把抬著神走進海里,接受海水的沐浴。海港兩岸圍觀、參拜者人山人海,場面非常壯觀。抬著神轎快步急走,同時左右擺動神轎這時村民們要抓住時機上前燒香上香為新的一年祈求好運。
每年當羅侯王廟會活動的高潮環節,村民們都要抬羅侯王神像到海上巡遊一番,體現了典型的海洋文化傳統

文化遺產

羅侯王廟 湛江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粵西道教文化中心,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羅侯王廟廟會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麻斜民眾為恭祀歷史英雄人物朝列大夫、化洲路總管宋朝名將羅郭佐一門五節和麻斜先烈張友明所建。位於湛江市城區東南部、湛江港灣東岸麻斜渡口(古稱麻斜訊)。三面環海,與中心城區的海濱公園和觀海長廊隔港相望。
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時任化洲路總管宋朝石城(今廣東省廉江市)人羅郭佐和兒子四人,保民平安,率兵八萬討平海北海寇,多次交戰,於元至正二年(1342)在與海盜戰鬥中為國捐軀。元至正九年(1349)其幼子羅顯士與先鋒、麻斜人張友明在海上追剿海盜,至海南澄邁海域全殲盜寇,但不幸壯烈犧牲。後人感於羅郭佐父子和張友明惠福於民,保家衛國英勇壯烈犧牲的事跡,立廟恭祀,奉尊羅郭佐為羅侯王,至今已600多年。廟裡裝飾的雕刻壁畫等工藝精美,占地面積696.7平方米,建築面積459平方米,磚木結構,面向西南,塑有羅侯王像。現後來又有“番鬼托梁”構件,記錄著當年工匠對廣州灣時期法國入侵者的憤慨。
在1898年,法國入侵廣州灣時,麻斜鄉民在侯王廟設立抗法指揮部,青壯年一千多人於農曆五月初四麻斜聚集侯王廟誓師抗法,將羅侯王廟作為戰鬥的指揮中心,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取得勝利,迫使法軍撤出麻斜村莊,成功地捍衛了民族的尊嚴。每年農曆正月初十、二月廿二廟會的當天,香客、遊人都超過十萬人,正月十五元宵夜海上廟會,船隊載著燈籠、羅侯王塑像舉行海上祀拜祈福活動,巡行於港內,海港兩岸圍觀、參拜者人山人海,場面非常壯觀。近年香客、遊客超過100萬人次,是粵西地區罕見的宗教文化祀拜祈福場所
對羅侯王的敬仰,是麻斜人對英雄的崇拜,紀念英雄、尊崇英雄、維護英雄,也凝聚了對祖國的熱愛,捍衛著民族尊嚴。直至今天麻斜人不做五月初五,而做五月初四也有一定關係。
2012年,“坡頭麻斜羅侯王廟會”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羅侯王廟,如今是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七百多年來,麻斜的廟堂紀念著保國愛民、戰功顯赫的英賢,同時廟會作為傳統民俗活動一直傳承下來,在民眾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親和力與凝聚力,保守著堅強不屈的海洋民族精神底線,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物古蹟

古樹見血封喉樹麻斜西山村一棵樹齡600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古樹“見血封喉樹” 。樹高30多來,樹幹胸圍需四人拉手合抱,樹冠猶如一片綠雲浮在半空,據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專家鑑定,這棵樹是湛江地區最大、最古老的見血封喉樹,樹齡600多年,屬於罕見的國家珍稀重點保護樹木,2004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定為一級保護古樹。村中還有一棵100多年的小葉榕,一棵200多年的四季青,還有百年樹齡以上的山竹公和古榕幾十棵,也同是國家保護的“珍物”。
井頭古井麻斜井頭村保存完好、現還在飲用有700年以上歷史的著名方形古井,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古井,其水甘甜醇和。井旁有一造型獨特被神化膜拜的,清乾隆年間的古石狗,俗稱“石狗公”,保佑路人出入平安。
麻斜國小麻斜國小是湛江市第一所完全的農村國小,成立80多年來,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張明西提議利用宗族財產在麻斜開辦國小並得到族人支持,從而於1933年在張氏大宗祠堂辦學。由於張明西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財力,而且麻斜張氏宗族有祖償田地、渡口、侯王廟和圍海墾殖等收入,因此麻斜國小能以較高標準辦學,聘請中學畢業生彭煥民擔任校長,是廣州灣第一間鄉村地區的完全國小。本世紀10年代遭遇颱風天,建築倒塌,已拆除。
張氏陵園 位於麻斜井頭村,葬有“皇天浩命”夫人碑記在內、葬有宋朝進士中憲大夫號陶源公麻斜張氏太始祖張日星,始祖、南宋雷州刺史張蒼顯等9人,始建於南宋德佑二年(1240年)的張氏宗族陵園,占地面積1814.67平方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廣州灣法當局要在麻斜一帶建花園及商埠,強令張氏子孫限時遷移此墓園,當地村民1000多人誓死抗爭,與法國當局發生流血衝突,法當局被迫取消強遷行動。同年6月,張氏族人特刻石碑兩塊,紀念此事,一塊立園地上,一塊埋陵園下。陵園民國27年修葺,1968年石碑及外圍建築被毀,1996年重修。張氏陵園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對象。

歷史

麻斜,這個地名到公元2017年有739年歷史了。南宋末期,福建莆田縣人張蒼顯,公元1265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當文官,公元1269年,臨危受命,任廣東雷州府刺史。他領導雷州人民,經過艱苦的鬥爭,終於把危害雷州人民多年的倭寇囂張氣焰鎮壓下去,當他靜得下心,到雷州府各地巡視的時候,已經是公元1276年初,春暖花開的時候了。
寒冬剛過,但南國大地已是一派盎然生機。那天行船到達湛江港(今天霞山地段海灣大橋一帶)的東側,張蒼顯抬頭東望,只見百里平坡緩嶺,荒草萋萋、樹叢簇簇。海風潮潤,野花吐艷,萬頃綠草在海風中猶似波浪翻卷。自由自在翱翔的海鷗不時飛到草地上空,以為那裡也是魚翔的淺海。張蒼顯偕眾人在草地上穿行,碩大的山鼠在腳下鑽來躥去,山坡傳來陣陣山雞的啼鳴。鷂鷹在天空飛來盪去,不時衝到草地上叼走獵物。徜徉了一個時辰,聞不到人聲,見不到人影。張蒼顯認為,草木茂盛,證明水土旺,試著種幾棵蓖麻,倘若蓬勃如許,也是生靈居住的地方啊。仕途匆匆如過客,田園能養百代人。既然兩位胞弟不遠千里投奔而來,粵西氣候水土與老家福建莆田十分相似。日後天公有意,造訪登臨也未可知也。張蒼顯這一併不刻意的行動,讓張姓兄弟從此與粵西結下不解的因緣,並且讓張姓從此肇基粵西,發展到今天,成為泱泱大族。 當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皇朝在廣東新會崖門港全軍覆沒,張蒼顯自動遜位,同雷州人民依依惜別時,他第一時間想起了3年前,曾經造訪過湛江港東岸那百里荒原。這一年,張蒼顯39歲,已有3個兒子:張洞微、張洞淵、張洞玄;他的兩個胞弟張蒼富、張蒼誠,也都分別有了妻室兒女。那年3月底,張氏3家十幾口人在此泊船登岸時,孩子們問道,這裡叫什麼地方啊?人影都不見一個。張蒼顯對孩子們說,渾沌初開,乾坤始奠,千萬年以來恐怕從來沒有人類生靈到此居住過,所以一直是山雞、狐狸、田鼠、活動的天堂。3年前,曾向漁民打探過這亘古荒原地名叫什麼,他們也說不出來。
張蒼顯轉身一望,3年前種下的那幾棵蓖麻,老枝枯萎了,又長出嫩綠的新枝,蓬勃茂盛,也快有一人高了,在東南海風的長期作用下,搖曳的枝桿毫不例外的向著西北方向傾斜。張蒼顯找到了靈感,對孩子們說:“這個地方名稱就叫‘麻斜’吧。”他的後人把開基祖給這塊地取名‘麻斜’的趣事,記在了粵西張氏的族譜上。
張蒼顯、張蒼富、張蒼誠,3兄弟3家人肇基湛江坡頭麻斜,他們既是進入粵西最早的張姓人士,也是最早開發了麻斜方園幾十里處女地的粵西前人。有資料顯示,現在生活在這個地域,人數又較多的百姓家居民,如陳、黃、林等姓,是遲了100多年到300年不等,才聚居而來的。 麻斜,這片瀕臨湛江港灣的古老土地,現代繁榮取代了735年前荒涼落寞的景像,是張、陳、黃、林等多個百家姓氏的居民,通過了幾百年的開拓,才有今天繁盛的局面。而對於徐聞、海康、逐溪、湛江、吳川、化州、電白、茂名諸地的200多座張姓村子,15萬多張姓居民來說,麻斜,在他們的心目中具有十分特殊厚重的意義,因為麻斜有他們粵西最早的十代前人的永久紀念古蹟,是粵西張姓居民年年朝拜的聖地。
上世紀末法國侵占“廣州灣”(今湛江舊稱,曾為法國殖民地)後,最早在坡頭區麻斜建“東營”和公使署。1912年法國把“總督府”(廣州灣法國公使署)遷往“西營”(霞山區舊稱)。
坡頭區麻斜炮台村是法國侵略者侵占“廣州灣”登入的地方,當年法國侵略者在炮台村附近立的石刻界碑。
1900年至1911年,廣州灣總公使署設在麻斜(Ma-Tché),麻斜是廣州灣租借地的首府。麻斜三面臨海,法國侵略者命名西南部突出的海角為Pointe-Nivet,曾以之代稱建設中的麻斜市。
麻斜市規劃圖,1900年。麻斜市規劃圖,1900年。
張氏宗族世居麻斜,有張氏大宗、張氏始祖墓等宗族公產建築。張氏牢牢地控制著溝通吳川縣與遂溪縣的麻斜渡口和麻斜街上的羅侯王廟,可見張氏宗族之勢力。法當局在麻斜的城市規劃,與張氏宗族的利益直接衝突。從1900年的規劃圖可見,張氏宗族的生存空間全在建設範圍內,雙方在1902年發生了對峙衝突,法當局採取了退讓態度。
法當局企圖在麻斜發展商業,與中國商人所控制的赤坎商埠競爭,然而由於自然條件惡劣、投資不足和民眾反抗等原因,計畫以失敗告終。印度支那殖民地官員Gaston Caillard寫道:“在麻斜我們建有一條寬敞的林蔭大道,在我們計畫要建的新城,會建起四通八達的道路。可是,港口和停泊口沒有被規劃建設,遇上颱風這種壞天氣,船無法在麻斜停泊。結果,由於幾乎不可能在麻斜裝卸貨物,船隻像以往一樣繼續駛向赤坎去,赤坎還是保持租借地貿易中心和唯一港口的地位。”

名人

雖然“東營”時期法國人留下的痕跡不多,但“法國師爺”張明西的故事許多人仍有記憶。
廣州灣租借地的法國師爺
張明西(1890-1946),譜名耀庚,麻斜新屋仔村人。小時候讀過鄉間私塾,在“東營”讀過法語,在“西營”就讀“益智中學”。由於成績優秀,被法當局聘為職員,後當為翻譯官,在法當局高官身邊做事,當地人稱他為“法國師爺”。
張明西富有開拓精神,剛毅果斷,而且滿腔愛國熱忱。法國殖民者為了培養法語翻譯和為租界服務的公職人員而開辦了一所“安碧沙羅”學校。張明西也許是名字的契合,他第一個考上而且成績優異,因此也成為第一個法人翻譯官。他居位明義,不阿諛主子,不奴顏婢膝,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他第一個開辦紡織工廠,倡導實業救國;他第一個在農村創辦完全國小,為家鄉啟智育人;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帶頭捐款募捐。他曾與麻斜國小師生一起募捐得一萬五千毫銀,還從裕大布廠捐出軍用被服用布三百匹共4.5萬尺。他創辦的麻斜國小,由於平時灌輸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師生同仇敵愾,學校成為鄰近地區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中共南路特委陳信材、彭中英多次到學校進行革命活動。他與抗日愛國將領張炎關係密切,張炎每次到赤坎都到裕大布廠下榻。他多次陪同張炎到麻斜國小視察並作抗戰動員,張炎還親筆題詞“救國新基”贈校留念。1945年9月,廣州灣日軍投降,張明西騰出自己開辦的建設酒店作為國民政府接受日軍投降及籌建湛江市的臨時軍邸,並把建設酒店改名為“勝利大酒店”。這些大大小小的時時事事,無不體現著張明西強烈的愛國精神。
張明西和當時本地知名人士許愛周和陳學談有至交,使他在商界不斷發展,他的企業在廣州灣赤坎(赤坎區)有“勝利大酒店”(後稱建設旅店)和“裕大織造廠”,還有在“東營”(坡頭區)、“西營”(今霞山區)的店鋪等。故居“師爺樓”至今還保存在坡頭麻斜。
張明西提議利用宗族財產在麻斜開辦國小並得到族人支持,從而於1933年在張氏大宗祠堂辦學。由於張明西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財力,而且麻斜張氏宗族有祖償田地、渡口、侯王廟和圍海墾殖等收入,因此麻斜國小能以較高標準辦學,聘請中學畢業生彭煥民擔任校長,是廣州灣第一間鄉村地區的完全國小。
8月18日,中法雙方在重慶簽訂《交收廣州灣租借地專約》,宣告法國在廣州灣的統治終結。1946年1月,湛江市政府成立。春節前夕,暫避香港的張明西決定返回家鄉,途中因乘搭的台山輪在香港海域觸水雷爆炸沉沒,張明西和妻子不幸罹難。
時至今日,“耀庚”之名仍得到麻斜鄉民的稱讚。張明西曾兩次幫助宗族維護麻斜渡口的經營權,抗戰時期亦有賑濟民眾的義舉。而令麻斜鄉民長久銘記之事,則是張明西倡議興辦麻斜國小。
回顧張明西的一生,發跡自“法國師爺”而起,張明西因此身份曾被個別人士斥之為“食番鬼屎”。廣州灣租借地處於法國的殖民統治下,我們應放眼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實,不應將曾為法當局做事之人一概視為“對立人物”。
張明西出身傳統宗族社會,少年時受益於法國殖民者初設行政中心於麻斜,其父把握機會讓他接受法文教育,畢業後擔任公職,成為法國統治下租借地的師爺。由於職位之便,有能力接觸和調動資源。張明西在二十世紀30年代起積極從商,創辦裕大織造廠是引領廣州灣輕工業發展的重要一筆。
張明西首倡開辦麻斜國小,抗戰時期支持抗日救亡運動和賑濟貧苦民眾和難民,尤其輸送大量資金和物資予張炎將軍,財富可謂“用之有道”,為社會做出貢獻。張明西是廣州灣上層人物,對他的一生值得進一步挖掘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