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亞科

麂亞科

Muntiacinae麂亞科是鹿科的一個亞科。是小型的鹿類,有小型的角,同時也有獠牙,角內彎,不分叉或僅分一小叉,史前還有些分叉較複雜的種類。麂亞科現存有麂屬Muntiacus和毛冠鹿屬Elaphodus,分布限於我國南部到東南亞一帶。毛冠鹿屬Elaphodus僅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一種,又稱青麂,除了可見於緬甸北部外,基本為我國南部的特產。麂屬分布較廣,種類略多,近年還有新種被發現,其中毛額黃麂(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和小黃麂(消麂)Muntiacus reevesii等為我國特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麂亞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麂亞科
  • 分布區域:中國南部到東南亞
毛冠鹿屬,麂屬,

毛冠鹿屬

僅1種,即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體長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齒甚大,呈獠牙狀,露出口外,淚窩大而深,大於眼眶直徑;角極短,不分杈,尖略向下彎,隱藏在額頂上的一簇長的黑毛叢中,故名;冬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後腿內側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數排不甚明顯的白斑。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個體大,毛色暗褐,分布於我國雲南及緬甸北部;華東亞種個體小,鼻骨窄,其後端明顯變窄,分布於我國浙江、福建和廣東;華中亞種個體小,毛色灰,鼻骨較寬,其後端亦不太窄,分布於我國湖北和四川。一般棲息于海拔900~2600米左右靠近水源的山區林地。以草和其他植物為食,喜吃鹽。一般獨居。覓食或奔跑時尾翹起,不斷露出白色底面。4~5月交配,妊娠期6個月,每窩產1~2仔。

麂屬

僅雄麂具短角,角乾向後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1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 ,但較麝、獐為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有6種: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特產於我國東南地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菲氏麂Muntiacus feae分布於中南半島,我國罕見於西藏東南部。貢山麂Muntiacus gongshanensis為一新種,僅見於我國雲南和緬甸交界處的高黎貢山。赤麂Muntiacus muntjak分布於東南亞和我國南部及西南地區,體型最大,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較為常見。小麂Muntiacus reevesi特產於我國南方,以福建最多,體型最小,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瘤麂(婆羅洲黃麂)Muntiacus atherodes分布於東南亞。越南大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1994年發現於越南的羽光、河靜和寮國中部,是最晚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