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十景

鹽城十景

鹽城歷史上曾有過著名的鹽城十景,史稱“古十景”。歲月更迭使這些古景大多難耐風吹雨打,魅力不再。

為全力拉長現代旅遊經濟“短腿”,旅遊潛力多多的鹽城市精心策劃了現代“鹽城十景”推薦評選工作,歷時半年,吸引了萬餘市民參與,最終經國內知名專家審定推出了鹽城旅遊“新十景”:海天鶴鄉、金灘珍鹿、枯枝奇艷、縱湖秋色、九龍戲珠、鐵軍豐碑、施公遺蹤、西溪古韻、金塔流輝、迎賓集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城十景
  • 史稱:“古十景”
  • 北緯:32.85°~34.2 
  • 東經: 119.57°~120.45° 
地理位置,海天鶴鄉,金灘珍鹿,枯枝奇艷,縱湖秋色,九龍戲珠,鐵軍豐碑,施公遺蹤,西溪古韻,金塔流輝,迎賓集賢,鹽城古時十景,

地理位置

鹽城市,位於北緯32.85°~34.2 ° 、東經 119.57°~120.45° ,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西與淮安市相連,北隔灌河連雲港市相望。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市。市轄區面積1779平方公里。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範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海天鶴鄉

保護區地處江蘇中部沿海,包括鹽城五縣(市)的683萬畝灘涂和582公里海岸線所對應的近海海域,其核心區面積達26萬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鹽城生物圈保護區成員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
保護區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世界野生丹頂鶴總量不足2000隻,與大熊貓一樣珍稀,每年來此越冬的達1200隻左右,占60%以上。丹頂鶴體態秀逸,能歌善舞,被譽為"仙鶴",是吉祥的象徵。保護區內生物物種豐富多樣,動植物達75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動物78種。每年秋冬有200多萬隻岸鳥飛經此地停歇覓食,有20多萬隻水禽在此越冬。
保護區面向大海、背靠里下河平原的獨特地理環境,形成了海天一色、葦草蒼茫、百鳥翔集、四季皆景的美麗畫卷,生態環境極其優美。區內還建有海洋館、蝴蝶館、遊客接待中心等景點和服務設施,與鄰近的林場、鹽場、近海養殖、生態觀光農業等景點相銜接,已成為中國知名的生態旅遊目的地,每年都吸引十幾萬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鹽城十景

金灘珍鹿

大豐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的濕地灘涂,總面積7.8萬公頃。該區創辦於1985年10月,1995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1997年12月8日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麋鹿,俗稱"四不像"。它的角似鹿非鹿,頸似駝非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相傳,《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座騎即為"四不象",給這種珍稀動物增添了神秘色彩。這種與大熊貓齊名的世界珍稀動物原產於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戰禍使麋鹿在中國絕跡,漂落在異國他鄉的麋鹿也瀕臨滅絕。直到1986年8月,由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的39頭麋鹿重返故鄉,在大豐市放養,它的身影才又重現中國。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麋鹿數量已繁殖至500餘只,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
保護區豐富的物種資源,擁有動植物近800種,其中震旦雅雀、白尾海雕等7種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是一所天然的海濱生物博物館。區內港汊縱橫,海天相接,鹽蒿遍野,葦草茫茫,是太平洋西岸生態環境保護最完好的原始濕地之一。美麗的自然景觀,廣闊的灘涂草原,便利的交通條件,不僅使保護區成為珍稀動物棲息的樂園,而且成為全國頗有影響的生態旅遊勝地,被國家旅遊局、環保總局等單位聯合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15個精選項目之一,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0萬人次。

枯枝奇艷

位於鹽城南郊的卞氏花園遺址--鹽城枯枝牡丹園,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雖歷經滄桑,幾經戰火,但花中珍品的枯枝牡丹仍以其枯枝綠葉、色艷香濃和奇、特、怪、靈的獨有風姿而聞名於世,被稱為江蘇奇花和中國一絕。
自1983年起,牡丹園幾經擴建,成為占地110多畝,建有隔串場河相望的東西兩園,景點九處,各種牡丹數千株的大花園。每年穀雨時節,牡丹花放,標領群芳,萬卉爭艷,遊人如織,年接待中外遊客近二十萬人次。一年一度的枯枝牡丹節影響深遠。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等書寫的名人楹聯、字畫和收集的文物展覽,更為名園增輝。

縱湖秋色

大縱湖位於鹽城西南,面積28平方公里,煙水茫茫,風光秀麗。歷史上曾為鹽城古八景之一--"平湖秋月"。三國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明朝大書法家宋曹皆生於斯長於斯。清末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亦在此隱居從教數年。清光緒年間,鹽城詩人高岑吟寫下"扁舟一棹泛秋波,月色平鋪似畫圖……"的詩篇。
改革開放以來,大縱湖風景區被市政府列為辦實事工程和"九五"、"十五"規劃的重點旅遊開發項目。景區內環湖長堤的綠色林帶,湖面的大片荷菱,湖畔平整的現代化農田將整個湖區織成了一片綠色的世界。已建成觀湖樓、興湖塔、望湖亭、九曲橋、紫藤長廊、湖濱花苑、龍興寺、度村等遊覽景點和服務施點。每當春夏之交,登上興湖塔,憑窗遠眺,湖光萬頃,涼風習習,堤柳如煙,月荷滴翠;金秋時節,稻豐蟹肥,藕嫩菱香、月滿湖平,漁舟唱晚,到處是一派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一年一度的大縱湖螃蟹節更是享譽中外,商賈雲集,遊人不絕,景區年接待遊客近十萬人次。

九龍戲珠

位於建湖縣蔣營鎮,為瀉湖型的古射陽河的一部分,湖盪面積達7000公頃。九條河流從千頃蘆盪中奔流而出,猶如九條巨龍,在龍珠島匯聚,形成"九龍戲珠"的奇麗景致。享有"水鄉明珠"之美譽。
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條惡蟒在水鄉興風作浪、殘害百姓,玉皇大帝派九條青龍為民除害,九條小龍在沼澤地里與惡蟒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與惡蟒同歸於盡,青龍翻滾時留下的九條溝痕形成了九條河流,人們為了紀念它們把這裡叫作九龍口。
九龍口景色秀麗。登臨龍珠島上的九龍樓,縱目眺望,天光湖影,盡收眼底。一年四季,景色各異,美不勝收:陽春三月,蘆芽出水,垂柳倒影,飛燕掠天;炎炎烈日,露珠滴翠,綠葉搖曳,荷花映日;秋冬時節,蟹壯蝦肥,蘆葦金黃,飛絮翩翩。"龍樓倒影"、"晨霧輕紗"、"荷港觀魚"、"綠波泛舟"等自然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九龍口因其燦爛的歷史文化,秀麗多姿的澤國風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內外遊客。

鐵軍豐碑

新四軍紀念館由主館區、重建軍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三個部分組成,占地100餘畝,俗稱鹽城的"新、馬、泰"。主館區位於市區建軍東路,由綠化廣場、群雕區、碑林區、展覽館、人工湖、園林區、國防園等景點組成,環境宜人、風景如畫。坐落在市區建軍廣場的重建軍部紀念塔,是一座新四軍戰士策馬東進的青銅塑像,神采飛揚,栩栩如生。位於市區建軍西路的泰山廟氣勢雄偉,古色古香,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軍部的舊址,為當年新四軍司令部駐地,曾為當年抗日的指揮中心。新四軍紀念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史料最多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1990年5月為該館題詞"江淮英傑、衛國干城",2000年5月8日,江總書記又親臨此館參觀視察。
新四軍紀念館,這座"鐵軍豐碑",以其感人的事跡,詳實的史科,壯麗而優美的環境成為鹽城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來此參觀的國內外遊客達10多萬人。

施公遺蹤

施耐庵紀念館坐落於大豐區白駒鎮,是為紀念古典文學巨匠、水滸作者施耐庵,依清代"施氏宗祠"原樣而建的人文紀念設施。紀念館建築風格獨特,三進兩廂式明清建築古樸典雅。
院內,花木撫疏,曲徑通幽,耐庵先生高大的漢白玉像矗立於花木叢中,一塊塊古今名人碑刻更顯出它豐厚的文化積澱。院外,樹木參天,綠蔭蔽地,四周的河面蘆葦茂密,船帆點點,頗具水泊意境。
施耐庵紀念館館藏豐富,史料詳實。現有《水滸》版本100餘種。名人的題詞、字畫1400餘件。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的"施氏家譜"亦珍藏於此。在陳列廳內展出的《施氏長門譜》等數以百計的珍貴文物貴料,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從事水滸研究的學者。建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遊客數十萬人次。
即將實施的二期工程將興建水滸公園、水滸資料研究中心等景點和設施,使紀念館真正成為人們開展《水滸》文化、施耐庵研究的重要基地和觀光旅遊的勝地。施耐庵紀念館,國家AA級旅遊景區,坐落在四面環水的花家垛。  施耐庵紀念館風格獨異,古色古香,前後三進,以偏殿、半亭環繞相連。第一進前殿為門廳,門楣上方鑲刻著書法大師啟功題寫的“施耐庵紀念館”館名。門前綠草坪中央矗立著一座高3.8米的施耐庵塑像,東西偏殿內陳列著臧克家、竣青、馬蹄疾、趙緒成、傅二石等現代一大批文學藝術界名流為紀念館創作的書畫作品。第二進正殿為瞻仰廳,是全館的中心,高大的廳堂肅穆莊重。最醒目的是書法家蕭嫻題寫的“鄉國之光”和尉天池題寫的“民族菁華”兩塊巨匾。繞過中廳走廊進入左右碑廊和半亭,可見《施耐庵小史》、《耐庵遺曲——秋江送別》、《施耐庵墓志銘》等碑刻。第三進大殿為主展廳,正門懸掛著武中奇題寫的“文心獨運”匾額,兩邊為陳大羽書寫的“百回水滸,秉春秋,褒貶忠奸,千古消塊壘;一曲秋江,承風騷,思憂治亂,五洲仰宗師”的抱柱楹聯。展廳里陳列著《施氏家譜簿》、施子安殘碑、施奉橋地券等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史料和《水滸》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成果
鹽城十景

西溪古韻

泰山寺位於東台市西郊晏溪河南,通聖橋下,殿宇巍峨,氣勢恢宏,與唐海春軒塔遙相對應,形成唐宋風格的古建築群,是鹽阜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剎,每年都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和觀光。
泰山寺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占地面積3.9萬平方米,殿房99間半。寺院建築宏偉,建有天王殿、東嶽殿、地藏殿、碧霞宮四座正殿,碧霞宮中供奉著水神一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像。
兩廂為十殿閻王、關岳、華佗、神農、魯班諸廟,故有一寺五廟之說。
千百年來,泰山寺歷盡滄桑。如今,整修的大雄寶殿、重建的天王殿、碧霞宮再現了昔日的古樸風姿。50多尊金裝佛像和大型玉佛莊嚴肅穆。四大名山堂、集賢館、悟雨堂、和聊避風雨室等廳、堂、館、室古色古香,配套成龍。放生池、五爪河為泰山寺增添了自然景色。每日晨鐘暮鼓,經聲佛號,顯示出“西溪塔影寒山月,東海鐘聲古寺風”的古剎風光,成為我市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金塔流輝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於解放南路與大慶中路交匯處的農行大廈,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恰似市區的一顆耀眼的夜明珠。這座高26層的大廈,是鹽城市最高建築物。它八面形寶塔式主體樓與典雅的古羅馬式裙樓及中西合璧的金字塔樓頂渾然一體,集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和先進建築技術以及現代都市氣息於一身,是鹽城市首座集金融、展覽、旅遊、觀光、住宿、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廈。其敦厚、穩健的造型和直插雲霄的氣勢,正如鹽阜人民純厚樸實,艱苦創業,奮發向上,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象徵,是一座標誌性特點較強的大型建築。
大廈頂端兩層設有環形觀光廳和休閒茶座等旅遊設施,在此極目遠眺,市區全貌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大廈內將設鹽城市地方高新技術產品展覽中心,展示鹽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它又是一座鹽城市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具有辦公、通訊、安保、消防自動化,以及具有背景音樂系統、衛星電視接收系統的智慧型化樓宇。大廈周圍的綠地園林建設正在規劃、實施中,建成後綠樹鮮花簇擁著大廈,使之更加絢麗、多彩,成為人們理想的旅遊、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迎賓集賢

迎賓公園位於鹽城市區串場河兩岸,總面積4.85公頃,由上海同濟大學和上海市園林設計院聯合設計。公園以休閒為主體,以游步道為主線,通過綠化和建築小品的風格及功能變化,保持各景區的相對完整和相互關聯,既濃縮再現了鹽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
公園分四個景區,第一個景區位於南城河路南、串場河北段,占地2.09公頃。主要景點有鹽城歷史文化名人長廊、世紀廣場、旱地噴泉、弧形入口廊、迎賓石等。第二景區位於串場河以南、沿河東路北,占地0.74公頃.。主要景點有鹽城古八景之一的"鐵柱潮聲"等。第三景區位於東閘半島,占地1.46公頃。主要景點有鹽城古八景之一的“楊樓翠藹”和世紀寶鼎、氣浮噴泉、小香舟等。第四景點位於迎賓橋東、串場河北,占地0.56公頃。主要景點有九曲橋、浸雲亭、怡賓亭等。
公園地形略有起伏,綠化以草坪、樹木為主,並適當點綴花卉。園內建築和草坪設有眾多的彩色燈光,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火樹銀花,一片通明。登臨楊樓,極目遠眺,沿河兩岸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煙藹浮動,車船穿梭,一派繁華而美麗景象,令人流連忘返。公園自2000年12月開放以來,已先後接待遊客70餘萬人次,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

鹽城古時十景

1、楊樓蒼翠 楊樓即南門的城樓,明朝永樂十六年鹽城始築磚城,當時僅辟東西北三處城門,到萬曆七年,楊瑞雲任知縣,才增開南門。城內有市河,城外即南串場河、沿河遍植楊柳,綠影迷離,形成煙水蒼茫的氣象。故康熙《淮安府志》稱之為楊樓翠靄,謂浮雲煙靄,佳氣氛聖,在楊樓遠眺,境界幽暇。
楊樓翠靄楊樓翠靄
2、登瀛晚眺 登瀛晚眺,《淮安府志》稱之為登瀛晚霞,登瀛橋原名水豐橋,在西門外,起初是明代新興場地主沈登瀛修建,但府縣舊志均未載此事。此橋原有市房三處,歲收租金,存和泰當典生息,作為修理之用,並推地方人士經營,稱之為橋董,民國十二年曾經重修,橋兩頭各立牌樓一座,形式莊嚴。
一九二七年春,軍閥混戰,曹萬順師駐防鹽城,索款未遂。將中間燒斷,後經輸款,始未全毀。一九三八年四月日寇侵犯鹽城,城內外大火延燒七天七夜,登瀛橋全部燒光。一九四O年,八路軍、新四軍在白駒、劉莊之間會師,後於十月十日進駐鹽城。為便於行人,修復為小平橋。一九四六年,為紀念“四八”烈士王若飛,曾將此橋命名為若飛橋,將鹽城縣改名為葉挺縣。一九五五年,在原基礎上擴建大木橋,因不便載重車輛行駛,後於一九六O年建成鋼筋水泥大橋,至今屹立。如今站在橋上,憑欄四望,過去那種夕陽西下、暮色蕭瑟、荒墳野冢倒影水中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3、太湖秋月 大縱湖一名太湖,見《明史河渠志》;又名太湖,見《行水金鑒》,康熙《淮安府志》載太湖灝波稱為鹽城八景之一,湖在鹽城縣治西南北宋莊,據乾隆《鹽城縣誌》、康熙《淮安府志》及《天下郡國利病書》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東西有十五里。《明史·河渠志》說:方圓六十里,水是匯合高郵、寶應、興化、泰州諸地來水為湖。
在秋高氣爽、金風送暑之際,月夜扁舟,波平如鏡,綠楊倒影,紅蓼花疏,然後灝波潢漾,安翔徐回,確是最佳幽景。
4、龍港觀海 龍港即鬥龍港,在縣治東南,一名牛灣河,見《兩淮鹽法志》及《郡國利病書》,有東鬥龍與西鬥龍(今屬大豐縣),興化、大豐境內及伍佑南串場河之水皆歸此港宣洩入海。
明人高榖作有觀海詩云:瓢城東望水漫漫,暇日登臨眼界寬,萬馬挾兵開地脈,六鰲擎日上雲端,濤聲吹雨滄溟涇,霧氣橫空白晝寒,塵世不須傷往事,桑田更變幾回看。
楊瑞雲觀海詩:“地自神州盡,川容萬派深,平生登眺眼,到此豁胸襟。”
5、鹽嶺積雪 秦漢鹽瀆,晉改鹽城,顧名思義,因產鹽而得名。縣境鹽場僅兩處,伍佑場和新興場,東海灶戶煎燒之鹽俱送交垣商,堆集於露天的包廠,既高且大,產鹽極盛時鹽堆有數十處,遙望大小高低,如小山羅列,故名之曰鹽嶺積雪。自海勢東遷,廢灶興墾,亭場鹵地,盡植棉花,仲秋之季,平疇環視,白如霜雪,衣被民生比鹽產利益大矣。
6、石橋春漲 石橋在鹽城縣治西沙溝鎮(今已劃屬興化縣),康熙《淮安府志》所載鹽城八景,稱此處景物為石橋春水,當取春水綠波之意,劉沁區有詩云:“風土山鄉異,煙塵水國稀”,鹽城縣誌曰:春漲當是因高郵、寶應、興化的來水匯於石樑溪,然後入湖盪渺漫無際,故稱之為春漲,沙溝一名石樑。
按:鹽城縣境內石橋共有兩處,除沙溝石橋外,尚有伍佑石橋。伍佑又名珠溪,舊有珠溪八景,其中之一叫石樑玩月,梁下石刻聯句云:“司馬壯懷題柱去,石公高誼授書來。”此處石橋現仍在。
7、龍祠勝概 龍祠即龍王廟,地址在東門外二里頭墩之北,今東閘新村一帶,俗稱龍王墩,墩高二丈許。明萬曆九年(1581)知縣楊瑞雲建廟於墩上,墩之四周遍植雜樹,故康熙《淮安府志》稱之為龍祠樹色,每逢春秋佳日,城裡遊人多喜結伴前往散步,墩下即范公堤,登眺其上,東望滄溟茫茫,氣象萬千。
龍祠在抗戰中被毀,墩阜亦毀,景物形銷跡滅。
8、瓜井仙蹤 瓜井仙蹤,康熙《淮安府志》叫瓜井靈湫,井在鹽城中學正北摟東北角舊隍基處,據陳沂《南畿志》雲“瓜井去縣治東北半里,大旱不竭”,明萬曆《鹽城縣誌》謂孫堅的父親孫鐘嘗種瓜於此”,又說“孫堅為鹽瀆丞時,於父種瓜處開鑿是井。”康熙《淮安府志》稱之為“孫鐘井”。乾隆《鹽城縣誌·藝文》載明知縣楊瑞雲瓜井詩云“自為尋孫宅,驅車歷大荒。瓜田猶在眼,興王事非常。蔓草埋狐穴,寒雲鎖女牆。居人勞指點,中是聚仙堂。”又云: “種瓜非故主,有井近平陵”。同時劉沁區的《西渚詩存》亦有瓜井詩云:苔荒石(秋上瓦下)古城隅,百丈何年斷轆轤。秋圃縱橫雙鶴杳,灌蔬人尚說孫吳。”皆言瓜井為孫氏事,至孫鐘種瓜當系事實,孫堅故里是浙江富春,富春亦有瓜井,傳為孫鐘種瓜處。
瓜井仙蹤瓜井仙蹤
所謂仙蹤即楊瑞雲詩中之聚仙堂,乃為迷信之事。故陳玉澍光緒《鹽城縣誌》亦認為“仙蹤尤為附會無稽”,云云。
按:秦時地方機構是郡縣二級,郡的行政長官叫太守,每一郡轄若干縣,大縣的長官稱令,小縣稱長,郡守和縣令縣長之下都有丞,到漢代郡制沿於秦,每縣也各置丞,以佐令長,鹽瀆是大縣,孫權的父親孫堅曾做過鹽瀆丞。
瓜井瓜井
9、范堤煙雨 范堤原是唐朝大曆年間黜陟使李承創築的一條捍海堰。後來未能修治,年久頹圮。一遇海潮,阡陌洗盪,廬舍漂流,人畜死亡,屢遭其害。到宋朝天聖年間,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官,建議更築,一載完工。因之農事、鹽課兩受其利,遂使瀉鹵地,化為良田,民得安居,其功甚大,人民頌之為范公堤,堤長一百八十里。後到元朝又大加修築,起自南通的呂泗場迄於鹽城的廟灣場(今屬阜寧縣),亘三百餘里。為紀念范仲淹,統稱范公堤,明朝萬曆年間於鹽城東門外建有范公祠,前築一亭,叫景範亭。雨中登亭遙望,煙柳蒼茫,啟人幽思,明朝知縣楊瑞雲描寫當時的情景為“草深沙脊在,鱷徒市塵環,我欲窮遺蹟,徘徊煙樹間”。據康熙《淮安府志》不曰范堤煙雨,而叫范堤煙景。
范公堤所在地,即今天的通榆公路。東門外范公祠舊址,如今已建成為東閘新村。
10、鐵柱潮聲 鐵柱岡在鹽城縣治北門外,鐵柱在里洋口。據《淮安府志》說:“故老傳疑,謂是秦始皇東巡,驅山鐸所逐,以塞東海”,又傳說是“神禹壓蛟龍所鑄的。”也有傳說是“秦始皇的系馬柱”。這些說法都屬神話傳說,實際是古代漁民系海船的樁柱。該鐵柱早已毀壞不存,昔日海潮風浪衝擊鐵柱之聲,已為今天北門閘外幾家工廠機器馬達的隆隆響聲所替代。
鐵柱潮聲鐵柱潮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