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啄羽症

鸚鵡啄羽症

鸚鵡啄羽症(PBFD)全稱是Psittacine Beak & Feather Disease, 又名鸚鵡啄羽病,鸚鵡PBFD病毒,是一種由單股DNA病毒造成的致死性等傳染病。患鳥可能有掉羽,羽毛萎縮變形,鳥喙變形,胸腺及華氏囊結構異常病症。最初認為該病只發生於白色或粉紅色的巴丹,但後來又在其他超過三十種以上的鸚鵡發現此病,例如珍達錐尾,綠翅金剛,派翁尼斯及亞馬遜等鸚鵡。感染此病的患鳥,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者只出現輕微的羽生異常症狀,在數年之後或免疫力下降時才發病死亡。但其間仍會不斷的排毒。原本白色的羽毛可能變成黑色,而非洲灰鸚鵡的灰色羽毛,則可能變為紅色。

基本介紹

整體介紹,傳染方式,臨床症狀,治療方法,

整體介紹

由PBFD病毒引起,此疾病症狀顧名思意,即是會造成鸚鵡鳥喙及羽毛病變,屬於高傳染性病,發病時常見
病急或重症,甚至迅速死亡。此疾病首先發現在1970年代中期的南太平洋鸚鵡(southpacificpsittacine)
,症狀為羽毛不規則生長及脫落,鳥喙變形,最後因免疫力降低引發感染而死亡。後來又陸續發現PBFD
病毒於超過40種鸚鵡,包括葵花鸚鵡、非洲灰鸚鵡、折衷鸚鵡、愛情鸚鵡、虎皮鸚鵡、亞馬遜鸚鵡、金剛鸚鵡及小鸚哥等。
1972年悉尼大學的羅斯·佩里,在控制和治療的一篇文章中報導了第一例慢性PBFD感染。

傳染方式

PBFD屬於高傳染性病,患鳥的血液、羽屑糞便、嗉囊分泌中都可分離出病毒。其中又以羽屑為最重要的散布來源,因此若飼養環境中有感染者,容易經由羽屑散播。因為幼鳥的免疫系統較不健全,所以容易受到感染,三歲以上的鳥兒大多能有較強的免疫力。因此,若鳥兒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則病毒在入侵鳥體初期可被免疫系統清除而不會發病。

臨床症狀

最明顯的症狀是羽毛和喙,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的,表現為羽毛和喙表皮細胞壞死,表皮增生,角化過度。
症狀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亞急性型:較常見於灰鸚及巴丹的幼鳥,出現嗉囊停滯、肺炎、下痢、體重減輕及突然死亡等症狀。羽毛上的病變較少出現。
急性型:30日齡正準備換羽的幼鳥,出現羽毛折斷、壞死、出血、彎曲變形,以及過早脫落等病症。胃腸道的症狀包含下痢、嗉囊停滯、厭食等。灰鸚,巴丹及愛情鳥較易出現此病症。出現症狀的患鳥,可能在當天或數周內死亡。
慢性型:三歲以內的鳥較易發生,患鳥可能因二次感染而死亡。羽毛上的病變包含羽鞘未脫落,羽毛根部出血,羽毛變形等。絨羽通常先掉落,接著冠羽,飛羽,尾羽等體羽也開始掉落。有些患鳥已經全身禿毛,但仍可再活數個月至數年後才死亡。除了桃色巴丹,摩鹿加巴丹以及葵花巴丹之外,鳥喙的病變較不會發生於其他鸚鵡。病變包含口腔潰瘍,鳥喙過長或斷裂,喙尖端壞死。多半伴隨有細菌或黴菌的繼發性感染。

治療方法

除了支持療法外,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在引進新鳥之前,最好都能先做全血篩檢。羽毛正常,但DNA檢測呈陽性反應的鳥,應隔離90日後再做檢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