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魚(中藥)

鰻鱺魚(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鰻鱺魚,中藥名。為鰻鱺科動物鰻鱺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的全體。我國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具有健脾補肺,益腎固沖,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五臟虛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肺癆咳嗽,陽痿,崩漏帶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鰻鱺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鰻鱺目
  • :鰻鱺科
  • :鰻鱺屬
  • :鰻鱺
  • 分布區域:我國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
  • 採收時間:四季均可
  • 毒性:有毒《別錄》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鯬鯠、鰻鯠、鰻鯬、白鱔、蛇魚、風鰻、鰻魚、白鰻、青鱔、黑耳鰻、黑鰻魚、鰻

入藥部位

全體。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肺、脾、腎經。

功效

健脾補肺,益腎固沖,祛風除濕,解毒殺蟲。

主治

五臟虛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肺癆咳嗽,陽痿,崩漏帶下。

相關配伍

1、治婦女勞損面無血色:鰻魚250g,配鱉、淡菜燉湯服,連服3次。(《廣西藥用動物》)
2、治結核發熱:鰻魚1條,貝母9g,百合9g,百部6g,茅根9g。水煎服,每日服2次。(《山東藥用動物》)
3、治風濕骨痛、體虛:鰻魚清燉,當菜吃。(《常見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50g;或燒灰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痰多泄瀉者慎服。
《本草省常》:“發瘡,同荊芥、犬肉食殺人;服何首烏者忌之,孕婦忌之。”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獲。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體細長,呈蛇形,長約40cm左右,最長可達130cm左右。頭尖長,吻短鈍,平扁。眼小,位於口角上方。口大,口裂微斜,伸達眼的後緣。下頜稍長於上頜,唇發達,上下頜及犁骨均具尖銳細牙,帶狀排列。鰓孔小。側線發達。鱗細小,埋於皮下,呈席紋狀排列。體表多粘液。背鰭長而低,起點距臀較距鰓孔為近,鰭條235,與尾鰭相連。臀鰭低平,鰭條215,與尾鰭相連。胸鰭短圓形,無腹鰭,體背灰黑色,側上緣暗綠色,腹部白色。

生長環境

為降河性回遊魚類,平時棲息於江河、湖泊、池塘的土穴、石縫內。以小魚、蟹、蝦、螺、蜆、蚯蚓、沙蠶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晝伏夜出,能游上陸地以皮膚呼吸。雄魚常在河口生長;雌魚在江河等淡水中成長。生長育肥期5-8年。親魚在秋末冬初,於江口相互纏繞成鰻球,隨流出海進行降河產卵回遊。0.5kg重的雌鰻懷卵量為70餘萬粒。受精卵具油球,半浮性,在22-27℃時經36h孵化出膜,最初為葉狀幼體,柳葉狀,體透明,以海洋浮游生物為食,2-3年後長至7-8cm左右時,成為鰻線。3-4月間成群進入江河。我國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

藥理作用

1、對血脂和血液粘度的影響:顯著降低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增強免疫功能。
3、毒性:血清有毒。

相關論述

1、論鰻鱺魚殺蟲、補益之功:繆希雍:“鰻鱺魚甘寒而善能殺蟲,故骨蒸勞瘵,及五痔瘡瘺人常食之,有大益也。”(《本草經疏》)
2、《本草經集注》:“鰻鱺魚,能緣樹食藤花,形似鱓,取作臛食之。”

附註

與本品功用相同的尚有同科動物:①花鰻Anguilla marmorataQuoy et Gamard又名大鰻、鱔王、雪鰻、鱸鰻、劉鰻《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花鰻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撈。我國分布於東南沿海及其江、湖水系。②中華鰻鱺A.sinensisMcClelland等種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