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橋鎮(陝西省三原縣魯橋鎮)

魯橋鎮(陝西省三原縣魯橋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原縣魯橋鎮位於縣城北,與城關鎮毗鄰。全鎮總面積30.19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 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111人(2017),耕地面積30476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魯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三原縣
  • 面積:30.19平方千米 
  • 人口:26111人(2017) 
歷史面貌,鄉鎮概況:,鎮轄村情,領導分工,

歷史面貌

該鎮屬於鎮建制的集鎮,原為涇陽東北鄉,1956年劃歸本縣。位於縣城北7公里處,為魯橋鎮政府所在地。因引清渠水穿鎮,鎮內有一石橋,為元代黃冠道人魯班所修,故取名“魯橋”,建立集市約在明末。
建國前,鎮內有十字形4條大街,24條小巷,一明一暗兩條水渠。有國小2處,戲台5座,城牆、城門樓俱全。北門外二級台地有正誼書院和清涼寺,建築宏偉、層次分明,隱於翠柏叢中。鎮設52個行業,其中工商業392戶,攤販152戶,從業1900人,農業人口占2%,農曆二、五、八逢集,上集人數5000多人次,是涇陽、三原結合部的重鎮。
建國後,隨著各項經濟活動、經濟生活受國家計畫的制約,行業減少至24個,工商業戶減少為232戶,攤販減為98戶,大部分私營工商業、手工業者、小攤販改業務農。城牆城門、正誼書院、清涼寺,年久失修,相繼拆毀。穿鎮水渠填平改道。道路寬窄不整,高低不平,民眾稱:“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雨過三天整,街道行不通。”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該鎮認真貫徹小城鎮建設的方針,一度萎縮的鎮容日益繁榮,鎮貌大為改觀。1990年,鎮區面積1.1平方公里,東、南、北三條大街拓寬、鋪油,主街寬18米,人行道5米,共鋪油路1284米,鋪設排水管道1940米,安裝路燈48盞,整修電力、電訊線路1200米,興修環城路2570米,埋設供水管道,引進了供生產、生活用的自來水。原正誼書院舊址(現為正誼中學),建起58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隨後又投資60萬元,全面改造鎮內14條街巷,新建街面二層以上樓房3.20萬平方米,新修水泥路面2400米,進一步完善了鎮內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1987年,該鎮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先進單位。
鎮區總人口26111人(2017),鎮內有6個行政村,耕地3993畝,人均耕地1.02畝。企事業單位29個,職工492人。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61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99.02萬元,農業產值516.93萬元,人均收入430元,從事工、商、建築、運輸、服務的個體戶、聯營戶、合作企業及新的經濟聯合體共266個。其中開設門面的有58戶,年工商貿易額1100萬元,提交工商稅35萬元。

鄉鎮概況:

魯橋鎮耕地總面積達到3萬餘畝,其中蔬菜面積1.69萬畝,雜果1000畝,糧田1.3萬畝;存欄奶牛、肉牛160餘頭,豬5000餘頭,雞10萬餘只;工業生產總值1.45億元,人均純收入3945元,魯橋鎮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鎮,不論從所處方位和種植品種及規模上都堪稱“白菜心”。“三菜一糧”間套複種模式,效益可觀,被命名為“魯橋模式”。蔬菜主導產品以精細菜西紅柿、辣子、茄子、黃瓜、為主。常規菜有大蔥、白菜、蓮花白、菜花、洋蔥、芹菜等。魯橋鎮被陝西省農業廳認定為“萬畝無公害農業產品基地”。本鎮駐地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6所,有國稅分局、地稅所、交管站、信用社、工商所、郵電所、派出所等單位。

鎮轄村情

魯橋鎮下轄18個村:
孟店村、南權村、北權村、東里村、東里東村、東里西村、武家村、樓底村、北坡村、東溝村、西街村、南街村、東街村、峪口村、坊南村、吳家道村、惜字村、民聯村。

領導分工

李學軍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盤工作,負責武裝、幹部人事工作。 任永斌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盤工作。負責計畫、財政、農經、統計工作。
聯繫國稅所、地稅所。 楊運濤人大主席,主持人大主席團工作,分管政法、民政工作。聯繫派出所、殯儀館。
王剛黨委副書記,主持機關工作。負責組織、宣傳、共青團、婦聯、老乾、工會、 政協、統戰工作。聯繫電管站、清涼寺。同建國 紀委書記,負責紀檢、信訪穩定工作。聯繫供銷社。樊守建 武裝部長、黨委委員,主持武裝部日常工作,負責城建、環境衛生、土地、“雙創”工作。 聯繫土地所、信用社。張 釗 副鎮長,負責企業、招商引資工作,分管安全生產工作,協管新農村建設、通村路建設工作。聯繫工商所、糧站。 李 磊 副鎮長,負責農業、林業、水利、道路、新農保、勞務輸出、農技、農機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繫交管站、清惠局、水管站、超限站。 郭婷婷 副鎮長 負責農村新合療、新型居民養老保險、教育、衛生改廁、政府網站建設、協助王剛同志做好黨建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