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復旦大學教授)

高蘭(復旦大學教授)

高蘭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上海日本學會理事,中國海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關係學會理事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日本外交思想史、中美日關係、海洋戰略 
  • 職務: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著作論文,研究課題,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6.9-1990.7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法學學士。
1992.9-1995.3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 日本文學碩士 (1994、日本東京大學留學)。
1999.9-2002.7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法學博士。

社會兼職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日本學會理事 中國海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海洋研究會理事 上海國際關係學會理事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海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日本外交思想史、中美日關係、海洋戰略。

主要貢獻

著作論文

一、 著作
1.《雙面影人----近代日本對華外交的思想與實踐》,專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10月。
2.《2006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3.《2007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4.《2008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5.《亞洲主義中的脫亞論》(日文),專著,日本明德出版社,2007年7月。
6.《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的思想與實踐》,專著,新華出版社,2009年8月。
二、 論文
1.[日]《明治中後期日本對中國政策的構想》,《日本歷史》1997年10月,日本吉川弘文館出版。
2.《歐洲該覺醒了—關於美國與北約之間的關係》,《人民日報》,1999.5.24。
3.《日本的台灣情結》,《日本研究集林》,2000年6月,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出版。
4.《日本經濟與全球化接軌的動因與阻力》,《國際觀察》2001年第1期,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出版。
5《日本經濟與全球化》,《亞太論壇》2002年第3期,(10月),上海社會科學院。
6.《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文化樣態分析》,《亞太論壇》2002年12月,上海社會科學院。
7.《全球化時代的日本經濟得失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10月,上海社會科學院。
8.《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的經濟關係——中國、日本與東協》,《世界經濟研究》2003-11,上海社會科學院。
9.《雙軌制合作模式中的中日FTA的發展前景與對策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4.8,上海社會科學院。
10.《美日同盟的戰略文化基礎及對華政策》,《日本研究集林》,2004.6,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出版。
11. 《論日本新教科書問題的現狀及對中日關係的影響》,《面向太平洋》2004.12。
12. 《中國將從日本ODA班畢業?》,《世界經濟觀察》,2004.12
13. 《從東京強迫採用《新歷史教科書》看日本社會》,《新民晩報》專家論壇,2004.9.3
14.《冷戰後美日對華外交政策變化的比較研究——從地緣政治與地區主義的角度出發》,《社會科學》, 2005.2
15.《二戰後日本民族主義的發展及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8
16.《全面解讀冷戰後日本國家戰略的變革與影響---從模糊戰略到清晰戰略的發展》,《國際觀察》,2005年第5期。
17.《中日關係難走法德模式》,《環球時報》,2005.9.9
18.《近代日本對華外交思想——亞洲主義與歐美協調主義的實證研究》,《面向太平洋》,2005年12月。
19.《近代日本外交思想的形成及特點——“亞洲主義”與“歐美協調主義”的雙重透析》,《國際關係研究》2006年第2期。
20.《全面解讀冷戰後日本國家戰略的變革與影響——從模糊戰略到清晰戰略的轉型》,《人大複印資料》2006.1。
21.《中日關係:結構性矛盾的發展與對策分析》,《國際關係研究》2006年第三輯。
22.《民族主義、國民情緒與中日關係》,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2006年學術論文集。
23.《歷史問題與中日危機管理中的美國因素》,《日本研究》2006年第4期。
24.《歷史問題與中日危機管理中的美國作用》,論文摘要,2006年國際關係年會。
25.《2006:中日“破冰”之旅的戰略分析》,《國際觀察》2007年第1期。
26.《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的思想軌跡------雙重影像:“戰略對手論”與“中國經濟機遇論”》,《國際關係研究》第四輯,2007年1月出版。
27.《冷戰後美日同盟的強化與中美日關係的互動發展——從戰略思想與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三期。
28.《民間外交在中日關係中的作用和影響》,《國際關係研究》第七輯,2008年1月出版。
29. 《中日關係:軟硬實力的雙重協調與發展》, 《國際關係研究》第八輯,2008年8月出版。
30.《21世紀日本自由主義外交戰略思想解讀----以“地球貢獻國家”論為中心》,《日本學刊》2008年第5期。
31。《實力戰略的變革:硬戰略抑或軟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12期。
32.《中日東海油氣田合作開發的背景與發展前景分析——從中日海洋戰略的視點出發》,《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年第六期。
33. 《中日戰略互惠合作新進展》,《2008中國國際地位報告》,2008年7月出版。
34.《中日東海油氣田合作開發的背景與發展前景分析》,《國際關係研究》,2008年第4輯。
35.《中日東海油氣田合作開發與“東亞能源共同體”的建設》,《世界經濟研究》,2009.5
36.《日本外交新構想:“中道”外交》,《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2010.3。全文轉載。
37.《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日模式與法德模式的比較》,《日本學刊》2010年第3期。
38.《歷史教科書與歷史和解》,《史林》2010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0.3, 全文轉載。
40. 2007年3月『歴史教育の共同研究の國際比較について』, 日本外務省國際フレンドシップ協會編集「歴史教育交流事業(中國)-専門家の意見交換記録」。
41. 2008年3月『歴史教育の共同研究の國際比較について』
42.《東亞共同體與中美日關係的發展:中國的角色、地位與作用》,《國際關係研究》, 2010年第3輯,2010年11月出版。
43. 《日本推動“TPP”的戰略解析》,《聯合早報》2010-11-22
44.《日本TPP戰略的發展特徵及其影響》,《世界經濟研究》,2011年第6期。
45.《“合作與衝突理論視野中的中日東海油氣田共同開發研究”,《國際關係研究》,2011年 第2輯, 2011年9月。
46.“中日關係:震盪中前行”,《2011年國際地位報告》章節,合著,3萬字。
48,《日本能源安全戰略與中日合作》(日文),《日本京都產業大學國際問題研究》,2011.12
49.《美國對待歐盟以及東亞一體化政策的比較研究》,《國際觀察》2011.5
50.《中美日海洋安全合作事關東亞穩定》,文匯報,2011.07.06
51.《美國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的介入淺析》,《日本學刊》2012.5
52. 《歷史教科書:中日和解重要一步》, 解放日報,11版新論,2012.06.25
53. 《美國將微調“再平衡”戰略》, 東方早報,2012.11.22
54.《日本海洋戰略的發展及其國際影響》,《外交評論》2012, 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2013.1。全文轉載。
55. 《中國:積極維護海上通道安全》, 文匯報 2012.12.3

研究課題


(一) 國內
1.“冷戰後日本國家戰略的轉型與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青年課題。
2.“日本三大領土爭端的比較研究”,上海市社會科學基金2004年重點課題。(參與)
3.“東亞多邊合作與中日關係”,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參與)
4.“日本戰略文化及對其國家戰略的影響”,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重點課題。
5.“在日華僑華人對中日民間外交的作用”,上海市僑務理論研究中心2008年重點課題。
6.“日本全球海洋戰略問題研究”,中國海洋研究中心2008年重點課題AOCZD200801。
7.“東海海洋重大問題戰略研究”, 中國海洋研究中心2010年重大課題(AOCZDA201002)。
8.“美日海權同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研究”,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10BGJ007,2010
年。
9. “美日海洋國家聯盟的發展走向”,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2011年
10. “中美日海上通道合作的途徑與機制研究”,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 2012年
11.“美國重返東亞與東海海洋戰略研究”, 中國海洋研究中心2012年重大課題
AOCZDA201207。
12. 《國家利益拓展視角下的中國海上安全與海洋強國戰略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
劃辦“黨的十八大精神研究”系列課題,2012XAL015,2012年。
(二) 國外
1.“全球化時代日本的對外關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2001年。
2.中法文化精英項目,法國文化部 2003年。
3.“中美日民族主義比較研究”(合作),美國Fulbright Foundation2005年。
4.第二屆“中日歷史教育比較研究”,日本外務省友好協會基金2007年。(該課題為中日政府間“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第二軌道項目)
5.“戰後歷史和解的比較研究——法德模式與中日模式”, 法國外交部“中國社會科學精英學者” 暨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Po)訪問學者,2007年11~12月。
6.第三屆“中日歷史教育比較研究”,日本外務省友好協會基金2008年。(該課題為中日政府間“中日歷史共同研究”第二軌道項目)
7. 日本創價大學2009年赴日研究資助項目。“中日民間外交的歷史沿革與發展”。(2009年2月~8月實施)

獲獎記錄


於2005年獲得第四屆中國孫平化日本學研究著作類作品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